摘要:文章以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為研究對象,旨在揭示企業生產系統為何需要不同的一體化集成組織形式和如何去選擇其一體化集成組織形式。闡述了企業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程度歷經了獨立子公司、簡單一體化和復合一體化三種類型,對應這三種一體化程度,文章將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組織結構也分為三種:自治型結構、區域有限協調型結構和網絡型結構。
關鍵詞:生產系統;一體化;決策
一、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僅憑傳統形式的資源整合是不夠的,也是不經濟的。于是以核心能力為形式的,企業內部跨地區、跨行業的資源優化整合的生產模式——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成為制造企業的現實選擇。
二、 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決策的指導思想
本文的研究是從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程度與結構確定的角度展開的,其基本思想是,當把企業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的各種具體形式作為一體化程度與結構來選擇時,受利潤最大化驅使的企業,其選擇的目的是為了盡量增大選擇所產生的收益,盡量減少選擇所帶來的交易成本,選擇受制于5個外生變量,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企業,這些外生變量所起的約束作用不同,因而會有不同的選擇。在本文的內容中,交易成本理論也是重要的分析工具。
三、 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組織形式的選擇
1. 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類型的劃分。
(1)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程度的類型劃分。一家企業可以選擇最有競爭力的地區完成從RD到售后服務的各個環節,在跨地區進行價值增值活動時,企業需要確定相應的一體化集成程度與結構。①獨立子公司形式。獨立子公司型是指獨立的子公司或分屬多地的子公司針對單一母公司或母公司地區進行生產,母公司給子公司以高度的自主權,子公司對自己價值鏈上的行為負責,母、子公司之間聯系主要表現為財務流量,即母公司的資本流向子公司、子公司的利潤流向母公司。②簡單一體化形式。簡單一體化形式是指企業主要通過外源來組織自己的生產活動,一些活動在母公司進行,并與在別處所進行的工作(如裝配、銷售等)聯系起來。在這種形式下,作為外部資源利用承擔者的子公司無法獨立存在,在一些關鍵活動中,它們必須依賴母公司,而母公司也在總價值鏈的某些方面依賴子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采取緊密、簡單控制,主要戰略決策集中制定,母、子公司的聯系以物品流量為主。外部資源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母公司在特定零部件生產中的成本優勢。③復合一體化形式。復合一體化是指企業的一體化生產可發生在價值增值鏈構成的任何一點上。在復合一體化形式下,企業將生產和銷售等活動按最有利區位進行分布,企業可根據自己的整體發展目標,將公司的任何職能安排在任何地方;只要需要,企業可以將自己的生產安排在不同的地區,形成跨地區的產品生產線。在任一地方運作的任一子公司都能獨立地與其它子公司一起為企業行使職能,從而形成一個職能一體化的網絡。這種形式表明了整個價值鏈跨地區的“解構”。此時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存在大量部件、產品、資源、信息的流動,相互依存關系不斷加強。企業的復合一體化使全球經濟聯系愈加緊密。
(2)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結構的類型劃分。從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的角度出發,對應前述一體化集成程度的三種類型,將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的結構也分為三種:自治型結構、區域有限協調型結構、網絡型結構。①自治型結構:是指企業各子公司之間基本上沒有橫向聯系,母、子公司之間靠等級制度來維系,信息聯系是單向的。②區域有限協調型結構:是指職能聯系局限于企業一體化生產體系的某個部分,母、子公司之間的信息聯系是雙向的,但等級制仍然是基本的結構特征。③網絡型結構:是指職能聯系發生于企業的整個體系之中,而不是僅指其中的某一部分,資源、信息流動同時呈縱向、橫向兩個方面。網絡結構縮短了信息的流程,保證了信息共享,有利于各子公司經營決策的協調和合作,更重要的是網絡結構減少了中心、減少了等級,調動了網絡中各節點的優勢。網絡結構能否正常運作,依賴于網絡中各節點的素質、相互理解及先進信息技術的采用,還依賴于各地經濟的制度環境等。
2. 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形式的選擇。本文將一體化集成形式的選擇分為兩個層面來予以研究:一是一體化程度的確定;二是與該一體化程度相對應的結構的選擇。
(1)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程度的選擇。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程度選擇作為內生變量,受制于五組外生約束變量:①A1—市場規模和競爭程度。制約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程度選擇的第一組外生變量是市場規模和競爭程度。很顯然,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企業會更愿意采用一體化集成程度高的形式,故當因為需求類型差異而導致市場分割時,最好采用獨立子公司形式;當各國市場需求結構趨同時,宜采用復合一體化類型。因此競爭程度越激烈,企業越可能采用一體化集成程度高的形式。②A2—市場全球化的范圍和程度。市場全球化的范圍與程度從宏觀的制度安排上影響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程度的選擇,為企業在更大地理范圍以及更頻繁的資源與信息流動中進行價值鏈各環節活動的區位配置提供了制度安排上的可能。一體化集成程度越高,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體系內資源、信息的流動越頻繁,要求市場全球化的程度越高。譬如,當某地的市場進入壁壘很高時,宜選擇獨立子公司;反之,則應選擇復合一體化形式。③A3—信息與通訊技術。信息與通訊技術為不同一體化集成程度的選擇提供了實現的技術保證,若企業不具備現代先進的信息與通訊技術,則無法選擇復合一體化形式,因為先進的通信技術是生產系統內部一體化體系內各實體跨區域協調的必要條件。④A4—企業的所有權優勢。企業的所有權優勢是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程度選擇的又一影響因素。主要指一國企業能夠擁有或獲得的其它企業所沒有或無法獲得的資產及其所有權,它既包括有形資產,如對原材料產地的壟斷、擁有某種經營和生產技能的勞動力等;也包括無形資產,如某種特殊的生產專利或技術、組織與經營管理經驗、商標權和在金融市場上的籌資地位等等。所有權優勢越大,則企業對資源進行區位配置的能力越大,越能采用一體化集成程度更高的形式。⑤A5—其他變量。其他變量主要包括對競爭對手相關信息的掌握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形式的選擇問題中關于一體化程度選擇的結論,即:當因市場需求及人均收入差異而使市場規模受到限制,當信息與通訊技術落后,當市場全球化程度低時,宜選擇獨立子公司形式;在市場需求增加導致市場規模增大以及市場競爭激化的條件下,當信息與通訊技術和市場全球化為企業進行價值鏈各環節的區位配置提供了技術上、制度安排上的可能性時,企業可選擇簡單一體化或復合一體化形式,具體選擇哪一種形式,還取決于企業自身所有權優勢的大小及信息與通訊技術水平、市場全球化程度。
(2)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結構的選擇。對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結構的選擇實際上是在一定一體化集成程度下,對組織企業生產體系的內部市場活動的結構形式進行選擇。結構選擇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既定的一體化程度并盡量使內部交易成本最小。我們用內部交易作為基本的分析單位,將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內部交易頻率作為基本的分析工具。①資產專用性,是指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體系中各獨立實體之間在物質資產、技術、知識及人力資產等方面的特殊性及其協同性,它既包括了有形資產方面,又包括了無形資產方面。②不確定性,有外生的不確定性和內生的不確定性。在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體系中,假定不考慮其他的不確定,內部交易的不確定性主要受信息與通訊技術和市場全球化的影響。③內部交易頻度,包括生產系統一體化體系中各實體間的一切有形與無形流動的頻率,如中間產品貿易、職能聯系等。
綜合以上對描述內部交易的三個要素的認識,我們可以給出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結構選擇的一個模型,見表1。

由表1可知,當資產專用性小、內部交易不確定性大且內部交易頻率小時,應選用自治型結構;當資產專用性較大、內部交易不確定性較大、內部交易頻度較高時,應采用區域有限協調型結構;而當資產專用性大、內部交易頻率高且內部交易不確定性小時,宜選用網絡型結構。這個結論具有一般性,企業可根據自身體系中這3個描述內部交易性質的基本要素的狀態來決定選擇何種結構,這里對企業結構的分析是以內部交易為基本分析單元的,這其中的含義是,對生產系統一體化程度的選擇并非一定要覆蓋企業一體化生產體系的整個價值鏈,可使其中有些內部交易活動一體化程度更高,而另一些則不然,選擇的基準是對內部交易性質的把握。
四、 結論
由于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組織形式的選擇是企業管理系統建立的基礎,一體化集成形式的選擇對企業的經營績效有著重要影響,故對于缺乏經驗的企業,如何管理分支機構、如何使整個體系協調運轉,首要解決的問題便是確定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的程度與結構。因此本文研究生產系統一體化集成組織形式的演進、研究各種形式的一體化集成實現應具備的條件,對企業的經營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叔子,吳波,胡春華.網絡化制造與企業集成.中國機械工程,2000,11(1-2):45-48.
2.張青山,馬軍.虛擬企業生產計劃與控制問題研究.工業工程,2002,5(6):22-26.
3.李新春.企業聯盟與網絡.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張青山,教授,現任沈陽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沈陽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遼寧省高校重點研究基地——微觀管理理論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牛蕾,沈陽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7-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