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西方希克斯等幾個典型技術創新誘導模型進行評述,從技術演進的角度分析其內在的發展邏輯。將技術演進劃分為微觀、中觀以及宏觀三個演進階段。最后針對轉型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創新;誘導機制;技術演進
一、 引言
西方經濟學中的關于幾個典型技術創新誘導模型主要討論了技術外生性或者內生性機制問題,其主要的前提和假設是基于經濟制度完善、市場機制健全以及企業利潤最大化等條件,主要觀點為技術創新是被經濟運行的綜合復雜系統誘導出來的,其優良程度主要內生于一國或地區的市場經濟機制優良程度。但是由于企業制度、市場制度以及其他諸多因素的巨大差異,上述典型技術創新誘導模型并不適用于轉型國家,不能直接將其作為技術創新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對技術創新理論中的幾個典型誘導模型進行評述,從技術演進視角分析了發展階段和內在邏輯,最后就轉型國家如何建立技術創新內生機制提出相關建議和對策。
二、 技術創新誘導模型評述
1.希克斯的誘導創新模型。它是由希克斯(Hicks,1932)開創的,稱為希克斯誘致性創新假說。該假說的主要觀點是,為適應相對要素價格的變動趨勢,廠商會集中力量尋找可以使其實現以日益廉價的要素替代日益昂貴的要素的新技術。即要素價格的相對變化激勵人們采取創新方法去節約那些價格昂貴的要素。在短期中,創新價值由自主創新提供的價值和引致性創新提供的價值構成,價格不發生變化時,只有自主創新對社會發展產生作用;而一旦價格改變就會引起創新。在長期中,由于人們會追求閑暇,勞動力的價格相對其他要素價格不斷增長,因此,受價格因素影響的創新趨于穩定,而受需求增長的創新則呈現與收入相關聯的變化,收入越高,需求層次提升越快,要求自主創新的價值越高。20世紀70年代,拉坦、速水、賓斯旺格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相對要素價格的變動趨勢與技術變化的節約要素傾向之間確實存在相關關系。20世紀90年代,林毅夫(1994)將希克斯假說擴展到一個土地與勞動的市場交換受到禁止的經濟。他認為,這類經濟中的要素相對稀缺性對技術選擇的影響,與一個土地與勞動的市場交換不受禁止的經濟中的影響類似,總體看來,希克斯假說較好地得到經驗數據的驗證。
2. 羅森堡瓶頸誘導創新模型。羅森堡提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產生的瓶頸會限制經濟進步,進而導致了技術創新。羅森堡研究表明,經濟發展有三個重要的不平衡會限制其發展:(1)技術發展不平衡。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創新之前無法對其產生的影響做出明確和準確的控制,而一旦創新被應用到某一方面,得到量、質的突破都會對市場的數量變量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創新總被使用和模仿者再次開發,其潛力被盡可能地挖掘出來,創新預測者以其自身的能力來判斷創新應用前景往往出現估計不足,所以技術發展很難達到平衡。(2)生產環節的不確定性。技術在被引用到生產過程之前,總是假設生產是確定的,但實際上,很多企業創新出現阻礙的原因是生產系統與創新技術之間存在著不配合。主要原因是:工人素質、管理制度和生產線與創新之間的不適應;組織結構的不適應等等。(3)資源供給的不確定性。如果發明和技術方案設計已經完成,以創新技術為基礎的投資也進行投入,突然出現所設想的原料供給或能源供應中斷,創新者會為挽救創新的沉沒成本而選擇替代性原料,從而引發原料方面的創新。這種創新即使沒有發生原料供應中斷,創新對原料的耗用也會導致市場供給緊張、原料價格上漲,減少創新者利益,而誘使對原料替代物進行創新。在羅森堡以后研究者看來,在經濟生活中發生的由第一代創新造成了一系列瓶頸,進而形成誘導機制,促使第二代創新動力的形成。由于創新的外部性,一旦這些誘導性創新完成,不僅會使本企業利益產生影響,也會對外部產生影響,成為外部的第一代創新,從而會誘發出外部的第二代、第三代創新。
3. 施莫克樂需求誘導創新模型。施莫克樂主要考察了美國產業——煉油、造紙、鐵路和農業的投資、產出和這些行業專利數量關系,發現這些行業并不是先有創新(專利)而后有投資,而是相反,總先有投資和產出的變化,再出現專利數量的變化。在進行截面數據分析中,他發現1939年和1947年的2 011個產業的投資數值分別與隨后3年的資本品專利數存在高度相關關系。由此,施莫克樂的出結論:專利活動或稱創新活動與其他活動一樣都是追求利潤的活動,而不是完全對自然奧秘的探索,它受市場的引導和制約。施莫克樂的需求誘導創新理論產生了極大影響:一是創新成為市場需求變動的結果,因此,也把這一理論成為市場需求引導模型;二是采用的實證主義方法,受到實證主義倡導者庫茨涅茲的影響,首先開創對創新實證分析的先河,以后經濟學家經常采用實證分析,以驗證一些有爭議的結論。施莫克樂的理論引起長達20年的爭論,推進了創新理論的發展。
4. 阿羅的創新激勵和干中學模型。“創新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美國經濟學家阿羅(1962)從一個新角度對創新進行解釋。阿羅“干中學”主要觀點,即在生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從而更好地發現問題,因此,干中學的過程就是創新過程。阿羅提出的干中學模型是為了解決索洛對技術進步貢獻評價造成的矛盾,即貢獻如此之大的變量竟然不是由經濟內部運行決定的,而是由外部不可知的力量決定,這是不可信的。阿羅簡化創新引申為學習過程,使人們對創新的本質了解的更加透徹。隨后的研究者又將創新分解成為多種學習過程:獲得知識——新產品設計的學習——新生產活動中的學習(向顧客學習)——熟悉生產和改善生產過程(干中學)——開拓市場的知識積累。可見干中學只是全部創新學習中的一個環節。但干中學作為普遍原理在每一個創新環節和全部創新活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一,技術的形成和成長是學習的結果;其二,干中學的重要方面是積累干的經驗,發現干的結果與目標差距,并探求改進的方法,這種學習是在發現問題,所以干是創新前提。
上述技術創新誘導模型既有從外生變量、也有從內生變量來研究技術對經濟的影響,在技術創新理論發展史上作出積極的貢獻。但從已有研究文獻看,還沒有對幾者之間的深刻內在邏輯進行梳理和破析。而對誘導模型內在邏輯的分析,對我們認識和把握技術創新的社會動態形成。
三、幾個典型誘導創新模型從資源要素——市場結構——創新系統的演進邏輯
迄今為止,西方經濟學界關于上述技術創新誘導模型存在內在的聯系,這個聯系就是這些模型逐步在三個層次展開,在本質上體現了創新是一種動態、復雜和非線形的演進過程。首先,是從一國資源稟賦與技術變遷方向間的關系考察創新的動力問題;其次,是從產業組織來研究對技術創新的形成起著何種作用;第三,國家或區域創新體系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從歷史邏輯觀點看,技術創新誘導在創新資源要素(企業)——市場結構(產業或行業)——創新體系(國家或地區)三個層面逐次展開,是一個呈現逐步演進的經濟社會系統,除資本、人才等實物創新資源之外,還需要經濟、企業、文化和專利等諸多外部要素的支撐。這是技術創新形成的本質和演進的內在邏輯。以納爾遜和溫特1982年出版的《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為標志,現代演化經濟學已誕生二十年了。截止目前,演化分析方法基本上在大部分經濟社會現象的研究中已經確立自己的地位,成為一種重要理論和分析工具。(Karl Popper,1979)由于技術創新系統具有與生物體的遺傳基因之間存在同質性(Isomorphism)及演變特征,所以技術演化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分析技術創新的形成、發展。目前關于技術創新演化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 技術創新演化存在宏觀發展路徑。盡管演化理論認為社會經濟環境變動不居,很難依據普遍流行的最大化標準說現在某種行為是最有效率和最優的。但迄今為止的技術演化歷史表明,自從技術首先作為提高資源要使用效率的第一推動力之后(微觀演進階段),其次開始在市場結構層面上展開(中觀演進階段),最終體現在國家或地區創新體系層面開始長期博弈上(宏觀演進階段),最終通過國家創新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來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創新的歷史發展水平。在這個宏觀演進體系中,技術演化、產業組織演化和國家或地區創新體系演化是交織在一起的,從已有的研究看,離開了技術創新演化無法深刻認識產業組織演化的本質。

2. 技術創新演進存在明顯的周期規律。技術創新需要從動態的、歷史的觀點來把握,在不同時期應針對發展規律制定技術規劃、產業扶持和企業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Schumpeter,1960)、(Freeman,1979、1982)(Sahal,1981)先后論述了技術演化過程的長距離發展是在每一周期中都含有兩個階段的周期性運動,即存在替換階段和準均衡階段。從一個準均衡階段到后繼替換階段的過渡,與一種新的更好的原型的突生準均衡有關。技術準均衡階段的持續時間遠比替換階段的持續時間長。在技術發展的準均衡階段,技術演化系統處于停滯的狀態,個體技術通過改變主導性規范適應環境的變化。技術創新演進主要由四種基本機制決定:轉化(Mutation)、重組(Recombination)、過渡(Transition)和調換(Transposition)。技術源、技術軌道、技術范式、漸進技術創新、突破性技術創新都屬于技術演進中相關理論。
3. 技術創新演進存在共同演化現象。“共同演化”這一重要概念是由美國生物學家保羅·埃利希和彼特·拉文于1965年分別提出的。生物學新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共生演化”而非傳統觀念的“生存競爭”。這一觀念對西方思想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對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論”、強調文化多樣性的必要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并得到越來越多的共識,所反映的即是這種思想的轉變:人類與生物、自然環境的共生演進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研究技術變遷的演化經濟學家發現技術發展非常類似一種共生演化的生態系統,即技術與制度、經濟系統、市場系統存在共同演進的規律,沒有一個市場體系不健全、企業機制不科學、有關制度不成熟的國家或地區能夠在技術創新上取得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只有相關系統演進到一定階段,技術創新才可能取得明顯成效。
四、 對轉型經濟的國家發展技術創新的建議
第一,技術創新是一個長期演進的歷史過程。對轉型國家而言,建立外生性技術創新和內生性技術創新兩種模式都是需要的。尤其是在技術創新的制度、文化以及其他軟環境不成熟的情況下,重視外生性技術創新模式是可行的。但隨著技術創新的演進和創新外部環境改善,外生性技術創新模式要逐步轉向內生性為主的創新模式、軌道,只有如此,才能盡快邁上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
第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目前我國已處在1 000美元~3 000美元發展階段,創新的要素稟賦已經不在匱乏,但為何國家整體創新的績效并不明顯呢?不可忽視的是,技術創新是一個長期演進過程,資源、制度、市場、文化等因素積累和演化是復雜的、是綜合的、非線形的,需要我們主要從內生機制來考慮創新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轉型國家建立創新體系、加快技術創新,必須在加大創新資源、要素和公共平臺建設的投入同時,必須重視市場機制、企業機制、專利制度、政策文化與創新資源要素的調整和改革,促進技術創新內生機制的建立,從根本上建立市場引導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
第三,積極推行技術混合發展政策。所謂技術混合發展模型,就是將內生性技術模型與外生性技術模型進行合理的迭加,將技術、制度、市場作用綜合在企業創新活動之中的技術發展模型。首先要積極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過程總的重要作用,推動培育多層次企業家群體,其次,將財政資源分配給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是十分必要的,發揮科技發展對創新和國民經濟、重大產業的引導作用,有效把握市場形成的創新萌芽、世界科技與產業發展趨勢以及本國要素稟賦條件。最后,放松對新產業的進行、投資等限制。大量的漸進式創新對產業的影響不可忽視,往往由他們形成新產業的先驅,從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福利增加的角度給予優惠的政策、稅收以及資金扶持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王艾青.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關系分析.當代經濟研究,2005,(8).
2.毛凱軍.技術創新:理論回顧與探討.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10).
3.張耀輝.技術創新與產業組織演變.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4.Acemoglu,Daron.,Why Do New Technologies ComplementSkills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and Wage Inequal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CXIII,1998.
5.Kiley,Michael.The Supply of Skilled Labor and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Economc Journal,1999.
作者簡介:胡俊成,東南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生;侯峻,東南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