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根據中國私營企業的形成機理,將私營企業劃分為卵生型、母體剝離型、制度變異型三種,建立了相應的圖解模型,分析了這三種私營企業的優勢、劣勢及其對社會造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關鍵詞:私營企業;形成機理;圖解模型
一、 前言
私營企業是企業資產屬于私人所有,雇傭員工8人以上的營利性經濟組織。建國以來,我國私營企業的地位實現了由“幾乎絕跡”到“補充”再到“重要組成部分”的重大飛躍。尤其是經過近2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只具有相當規模的隊伍。
近年來,中國私營企業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存在的問題、解決的對策等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但關于私營企業的形成機理、分類、優勢與劣勢以及對社會造成的積極或消極影響,尚未見到任何文獻作全面的論述,作者在本文中將對此進行系統的闡述。
二、 私營企業形成機理分析
本文根據中國私營企業的形成機理的特征,將私營企業劃分為卵生型、母體剝離型、制度變異型三種。
1. 卵生型私營企業形成機理分析。卵生型私營企業的企業主一般有如下特征:強烈的致富愿望、勤勞的精神、敏銳的洞察力、不服輸的韌勁(他們始終在市場競爭的縫隙中摸索、模仿、尋找機會)和過人的膽識(普通人敢做的事情他們做,普通人不敢做的事情他們也敢做,哪怕是違法的事情)。卵生型私營企業的企業主的經歷大致如此:最初是孤立作戰(比如賣報紙),然后是小本經營(比如開小賣部)。當發現更大的市場機遇時,就召集家庭成員從事作坊式小生產。當作坊式生產方式仍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時,則考慮擴大規模,雇用工人,形成私營企業。作者把這種私企業主本人未在任何企業工作過,而是通過在市場競爭中拼搏而形成的私營企業,稱為卵生型私營企業。卵生型私營企業的形成機理如圖1所示。

卵生型私營企業的優點是企業主本人經歷了市場競爭的風雨,因而市場經驗豐富。缺點是企業主的文化程度較低(有的只有小學、初中文化水平),學習成本高;企業從事的核心業務技術含量低;企業形成的過程漫長艱難,資金積累慢;企業主本人由于沒有任何企業工作經歷,因而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的思想和經驗,通常實行家族式管理。
家族式管理是用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建立起一種天然信任關系,以保證企業資產的安全性和家族的利益。同時,在市場經濟秩序和法制尚待完善的情況下,家族式管理也是私營企業出于制度缺陷的一種最佳選擇。在私營企業創辦初期,企業規模較小、資源極為有限。而家族式管理具有節約成本、安全可靠、決策迅速、反應快等優點,因而受到了私營企業的廣泛采納。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秩序和法制的不斷完善,私營企業進入二次創業階段,家族式管理怎樣在決策機制、管理制度、融資結構、人才需求、戰略規劃、企業信用、企業文化等方面創新,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是私營企業及學術界值得探討及研究的課題。
2. 胎生型私營企業形成機理分析。胎生型私營企業的企業主的經歷大致如此:最初是國有企業、外資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或某私營企業(本文稱母體企業)的成員(本文稱個體),經過個人奮斗,然后被提拔到母體企業的關鍵重要部門工作,這些部門一般是產品研發部門、生產部門、營銷部門或重要的管理部門。個體在母體企業中學習,成長,吸收母體企業的各種營養(如母體企業的管理經驗、生產技術),依托母體企業形成了一張關系網絡(如與政府的關系、與母體企業的關系、與供應商的關系、與客戶的關系),同時進行原始資本積累。當個體日益成熟,母體不能繼續滿足其日益膨脹的個人需求(如物質需求、歸屬需求、業績感、權利需求和發展需求等)時,個體就有了在母體外尋求發展的強烈愿望。只要政策、市場等各種相關條件成熟時,個體就從母體中脫離出來,形成胎生型私營企業。胎生型私營企業的形成機理如圖2所示。

胎生型私營企業與母體的關系可分為兩種:補充型與競爭型。由于胎生型私營企業對母體非常熟悉,因此他能從事母體不擅長或不愿意從事的某些業務。而且由于管理制度不同,私營企業能發揮其“小、快、靈”的特點,他們從事的有些業務會比原母體企業做得更好,從而與母體企業形成補充型關系,如可能與母體企業形成產品配套型關系、服務配套型關系、設備配套型關系。如果母體企業生產規模不夠大,競爭力不強,并且胎生型私營企業掌握了母體企業的核心技術,則二者形成競爭關系,最后可能是胎生型私營企業把母體吃掉,這種現象在我國并不少見。
胎生型私營企業對母體的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它增加了母體企業人力資源成本,即員工的招聘、培訓、培養、新員工犯錯誤的成本。其次,容易造成母體企業人心浮動。第三,它帶走了母體企業的一些重要的關系資本,導致母體企業重要客戶流失,造成母體企業效益下滑。而最大的沖擊在于分離出去的個體可能掌握了母體企業的關鍵技術,從而使母體的核心競爭能力受到影響,嚴重地威脅到母體企業的生存。這種沖擊將促使母體企業反思:如何建立彈性激勵機制留住企業的核心員工、如何保護企業的核心技術。
胎生型私營企業的優點主要有:第一,它吸收了母體先進的技術、現代化的管理經驗,學習成本低;第二,企業主的文化程度較高(一般有大專以上學歷,有的甚至是碩士或博士);第三,企業從事的核心業務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有的甚至是高科技型私營企業;第四,企業形成過程快,在市場競爭中有一定的基礎和經驗。缺點是資金積累不足。
3. 制度變異型私營企業形成機理分析。我國中小型國有、集體企業普遍存在產權不清、管理機構臃腫、經營效率低下、連年虧損的現象。要想徹底擺脫困境,首先必須解決產權問題,即國有、集體企業改制勢在必行。國有、集體企業改制是一項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經過多年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不少企業在改制后起死回生,重新煥發了生機;也有一些企業經過改制變更了所有權,由國有變成了私營。作者把這種通過國有、集體企業改制而形成的私營企業稱為制度變異型私營企業。制度變異型私營企業的形成機理如圖3所示。近兩年私營企業數量快速增長,一個重要原因是出現了大量制度變異型私營企業。

改制過程中,利益相關者包括國有股東、收購者、經營者、債權人、職工。改制的過程就是國有股東、收購者、經營者、債權人、職工等多方利益、權利重新界定的過程,實質上是政府官員、企業經營者雙方博弈的過程。政府官員代表國有股東,但是政府官員的個人利益與國有股東的利益不能劃等號,政府官員可能出于個人利益而損害國有股東的利益。企業經營者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也不能劃等號,企業經營者為爭取個人利益最大化可能損害企業的利益。由于企業經營者掌握的信息量大、操縱能量大,因此處于最有利地位,而企業職工只能處在被動的監督地位。當改制程序和具體政策方面存在問題時,就不可避免地發生“審計評估不實”、“低估賤賣”、“自買自賣”、“暗箱操作”等現象,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在我國改制過程中,就有一批國企經營者一夜之間成為暴富的私營企業主。
制度變異型私營企業的優點是:首先,它使原企業起死回生,減輕了國家負擔。其次,由于它保留了原國有、集體企業的資產,因而其資產存量多,與前面兩種私企相比,起點高,規模大。第三,由于具有較好的組織基礎和現代企業的治理構架,因而易于推行規范化管理方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制度變異型私營企業的缺點是:變異過程中,當改制程序和具體政策不到位、信息不明朗時,容易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原企業多數職工的利益受到損害。
4. 卵生型、母體剝離型、制度變異型私營企業比較。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以將卵生型、母體剝離型、制度變異型三種私營企業在原始資本積累、管理模式、企業主的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企業形成進度等方面進行粗略比較。其中有的是定性分析,有的是根據相關數據類推、估算出來,具體結果見表1。

三、 結束語
本文根據中國私營企業的形成機理,將中國私營企業劃分為卵生型私營企業、胎生型私營企業、制度變異型私營企業三種類型,并建立了相應的圖解模型。從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形成背景不同,三種私營企業各有優劣,但都對我國國民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重點分析了胎生型私營企業對母體企業的沖擊以及母體企業應該反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熊呂茂.近十年來我國私營經濟理論研究綜述.鄉鎮企業.民營經濟,2003,(1):3-7.
2.葉帆.民營企業“做大做強”須打破家族式管理.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3):8-10.
3.王樹海,李楠林.科技企業孵化器2003年發展報告.中國高新區,2004,(6):14-16.
作者簡介:周敏,博士,武漢科技大學機械自動化學院工業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王紅旗,武漢科技大學機械自動化學院工程碩士生;聶規劃,博士,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收稿日期:2007-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