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但由于管理實踐性強的特點,管理學的發展與其他科學有很大的不同,對管理學的理解也是眾說紛紜。文章在簡單回顧了管理學理論的發展歷史之后,提出對管理學的理解必須建立在管理學的視角、參照系和分析工具的基礎之上。
關鍵詞:管理學;視角;參照系;研究工具
回顧科學的歷史,不管是物理學,還是天文學,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學科,我們知道,諸多科學學科中的表述沒有根本的邏輯差別,存在的只是研究對象的不同。自然科學都有自己的研究框架或者叫范式,這種范式是指導人們進行研究的理論、世界觀和思維模式,這種范式包括研究的視角、參照系和研究工具。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差別主要在于社會科學同有意識的社會上的人打交道。社會科學任何一個成熟的學科對事實的認識也都有其自成一套的范式。范式給學者以歸屬的標志,決定一個學科的“游戲規則”。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同樣沒有離開視角、參照系和研究工具,正是視角、參照系和研究工具這三樣東西構成了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或研究范式。在這一點上,管理學也不應例外。管理學領域的研究者對現實的認識要受范式的影響,范式決定了在管理學研究中,什么是應該加以注意的、什么應該是置之不理的,從而決定了管理學科所關注的領域,界定出整個管理學科的范疇。西方對管理的研究一直到20世紀初才正式開始。在近一個世紀的歷程中,管理學科得到了迅速發展,從科學管理的“一枝獨秀”到“管理理論叢林”的產生與擴大,管理學的發展與變遷在范式層面上經歷了由確立、穩定到再確立的動態過程,體現出了一定的歷史發展邏輯,也體現了不規范、不嚴密的特點。
范式雖然如此重要,在管理學中卻很少被研究分析,甚至很少被明確地說清楚。由于人類社會沒有固定不變的自然規律,因此,社會的不斷變化會導致在過去可以成立的范式在今天可能就不成立,甚至短時間內完全錯誤,但這決不意味著范式在研究或理解管理學時不重要。德魯克認為,對管理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由這些自成一套的基本假設所構成的范式。例如,至少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不論是在管理研究教學或是實際執行各方面,奠定管理原理的范式是“管理就是企業管理”、“有或者應該有一種正確的組織形態”和“有或者應該有一種正確的方法來管理‘人’”。這些假設都相當接近當時的現狀,而且能夠發揮功效。管理學應當有這種規范研究的嚴謹性和崇尚科學推論的科學主義精神。
一、 管理學理論的視角
所謂管理學理論的視角,應該就是觀察、理解或研究管理學理論問題的角度。我們知道,經濟學家看問題的出發點通常基于三項基本假設:經濟人的偏好、生產技術和制度約束、可供使用的資源稟賦。不論是消費者、經營者還是工人、農民,在做經濟決策時出發點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資源限度內和現有的技術和制度條件下,他們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現代經濟學的視角看問題,消費者想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企業家想賺取利潤,都是很自然的。從這樣的出發點開始,經濟學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種間接機制對經濟人行為的影響,并以“均衡”、“效率”作為分析的著眼點。經濟學家探討個人在自利動機的驅動下,人們如何在給定的機制下互相作用,達到某種均衡狀態,并且評估在此狀態下是否有可能在沒有參與者受損的前提下讓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這種視角分析問題不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會得出出人意料卻合乎情理邏輯的結論。管理學不是沒有視角,但是,迄今為止,管理學確實還沒有象經濟學這樣的一種普遍為人接受的視角。沒有這種普遍為人接受的視角,正是管理學沒有嚴密的理論體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管理學理論的參照系
什么是參照系?它的中文意思似乎不是很明確,是參照坐標系還是用來作為參照背景的物質系統?好在英文里有個詞匯Reference Frame,這個詞翻譯成中文是“參考框架”,想起來這個詞義更接近于數學坐標系的內涵,如果限定框架范圍,那相當于三維地圖的經緯線。參照系的建立對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極為重要,研究物理學中的運動學是一刻也離不開參照系的。經濟學中一般均衡理論的奠基人之一的阿羅·德布羅曾經說過:一般均衡理論中有五個假定,每一個假 定可能都有五種不同的原因與現實不符,但是這一理論提供了最有用的經濟學理論之一。他的意思是這一理論提供了有用的參照系,就像無摩擦狀態中的力學定理一樣,盡管無摩擦假定顯然是不現實的。現代經濟學提供了多個“參照系”或“基準點”。這些參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們是否準確無誤地描述了現實,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比如一般均衡理論中的阿羅—德布羅定理,產權理論中的科斯定理和公司金融理論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都被經濟學家用作他們分析的基準點。在經濟學中,討論資源配置和價格問題時,完全競爭下的一般均衡理論就是一個參照系;討論產權和法的作用時,科斯定理就是一個參照系。
管理學與經濟學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必須揭示實現理想目標的條件,即被西蒙稱之為涉及工作技能、知識及價值觀等因素構成的二種理性限度。實際上,理性限度本身也是在非理性和理性各為兩極所構成的頻譜中動態變化的。管理學研究的對象和載體是由人構成的組織。組織成員對自身或其他成員行為的預期所影響的組織效率最終決定組織管理的效果,其追求的狀態可以歸結為創新與控制關系的權衡。這也是管理學與其他科學的不同之處。采用實驗方法進行管理研究可以說是由來已久。事實上,正是通過泰勒、梅奧等開始的一系列實驗研究對科學管理、行為科學等管理學的基礎理論的形成所提供的支持,才逐步使管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領域。經濟學研究離不開參照系,管理學也不應該例外。管理學的參照系更多地體現了經濟、社會、心理和工程學等相關學科在管理中應用之成果,故必須研究各準則之間的權衡問題。根據西蒙的觀點,科學可以分為兩類:實用科學與理論科學。實用科學采用的是“如果……則……”的科學命題;而理論科學采用的是純描述性的與驗證條件等價的倫理命題。科學命題關注能得到驗證的事實而理論命題強調偏好的表述。管理欲成為一門科學,顯然應加強能在事實意義上斷言其真偽的實用科學體系的建設。形成以問題為導向,也即由假設檢驗、建模分析、實驗模擬、對策建議等構成的體現科學命題的管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西蒙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和“滿意的準則”這兩個基本命題為前提的“管理人”決策模式。他指出,在實際中不存在“完全的理性”,因而“最佳的準則”是行不通的。實際上人們只能追求“有限度的合理性”,遵循“滿意的準則”行事。第二,他強調“刺激—反應”的行為模式和與此相關的決策程序化的重要意義。在運用經驗加以慎重處理并使之合乎目的的條件下,這種“刺激—反應”的行為模式能夠顯示出一定的合理性。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的頭腦中總有幾個參照系,他們在分析經濟問題時具有一致性,不會零敲碎打,就事論事。受過管理學系統教育的人,頭腦中也應當有幾個參照系,比如,在分析組織結構時,我們就應當以韋伯的官僚行政理論作為參照系,在分析管理的職能時,就應當拿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作為參照系,在分析決策問題時,就應當想到西蒙。只有這樣,分析管理問題時才會有一致性,才不至于零敲碎打,就事論事。
三、 管理學理論的研究工具
現代經濟學有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各種圖象模型和數學模型。這種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例如供需曲線圖象模型,它以數量和價格分別為橫、縱軸,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和多樣化的分析工具。起初,經濟學家用這一工具來分析局部均衡下的市場資源配置問題,后來又用它來分析政府干預市場的政策效果。這個圖象模型不僅可用它來研究市場扭曲問題,也可用來研究市場失靈問題和收入分配的福利分析等問題。又如格羅斯曼(Sanford Grossman)、哈特(Oliver Hart)和穆爾(John Moore)的所有權—控制權模型。它是分析控制權的配置對激勵和對信息獲得的影響,以及對公司治理結構的作用非常有效的工具。拉豐(Jean—Jacques Laffont)和梯若(Jean Tirole)的非對稱信息模型也是很好的例子。它用來分析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配置效率”和“信息租金”之間存在的利弊得失交換。這一工具被用來分析組織內部的共謀問題,政府的行業管制(比如電信業)問題,以及集權和分權的利弊問題。以上例子中的模型都被后來的經濟學家廣泛用來作為分析工具,并被證明是極其有用的。管理學也不缺乏研究工具,相反,管理學的研究工具更多,微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信息經濟學本身就是管理學的研究工具。存貨管理中的最佳訂貨點模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研究經濟訂購批量的模型。線形規劃模型,決策樹模型,都是管理學的有力研究工具。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許多決策支持系統,也都是研究和分析管理問題的有用工具。數學和統計學甚至包括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論等在研究管理學時確實有用,所謂管理學中的數理學派,嚴格說來,不應是一個什么學派。就象利用數學研究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物理學家或天文學家不能稱為物理學家或天文學家的數理學派一樣,我們也不應將運用數學研究管理學的學者稱之為數理學派。它們只是研究這些自然科學的工具,它們同樣也應該只是研究管理學的工具。
管理學是一門科學,作為科學的管理學必須有其作為科學的視角,參照系和研究工具。作為實踐性很強的管理學,它的運用離不開實踐,它的正確性也離不開實踐的檢驗。但是,這絲毫不應當影響管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按照科學的內在規律獨立發展。管理學是科學,而管理的實踐則是一門基于科學的藝術;管理學研究,必須重視視角、參照系、和研究工具。理解管理學,也必須努力把握管理理論的視角、參照系和研究工具。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2.芮明杰.管理科學——現代的觀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馬成墚,王國進.當代管理科學研究方法評述.現代管理科學,2004,(3):32-34.
作者簡介:王達政,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黃石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7-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