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第三方物流向第四方物流演變的驅動力和世界領先物流企業的經營特點和最新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第三方物流向第四方物流轉變的過程。同時也探討了第四方物流發展的必要條件——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以及供應鏈管理思想的普遍應用。
關鍵詞: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世界領先物流企業;啟示
一、 引言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市場和行業的分工日趨細化,物流管理和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延伸。所有這一切,都迫使企業在物流環節上作巨大的投入。然而,同樣的投入,對于不少企業來說,或許放在其最擅長的核心業務上,如新產品開發、生產工藝改良等,獲得的回報更大。正因為如此,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流通領域,積極尋求外部物流服務,從而也就產生了需求越來越強勁的第三方物流市場。然而,隨著供應鏈管理這種全新的理念在企業界實踐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意識到,單純的把物流環節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已經無法滿足降低供應鏈整體運作成本的需求,畢竟現代的企業競爭是供應鏈對供應鏈的競爭,而成本歷來就是競爭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一種能夠調配和管理組織自身的及具有互補性服務提供商的資源、能力與技術,提供全面的供應鏈的解決方案的物流企業——第四方物流供應商也就應運而生。
二、 演變的驅動力分析
縱觀物流業的發展史,從傳統的自營物流模式→功能性外包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運作模式→第四方物流運作模式。每一個階段的演變既有社會經濟發展對物流業需求的外在驅動力;又有物流業自身從功能整合到流程整合,再到以供應鏈管理為依托的物流一體化逐步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正是這兩種驅動力的互相促進和共同作用,使原來不受重視的物流業在短短的幾十年間迅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這是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再發展到當今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網絡經濟等一連串經濟環境的變化對物流業的要求促使整個行業與時俱進的結果。同時,正如大量的企業意識到僅僅限于運輸與倉儲兩個環節的綜合優化已經不能滿足日益挑剔的客戶對快速、靈活的物流配送需求和自營物流成本占總成本比例居高不下的局面,從而產生了大量的功能性物流外包;以及當功能性物流外包市場積累到一定規模時,自然而然的出現了能夠整合各項物流功能的專業的第三方物流運作模式一樣;當第三方物流逐漸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由于第三方物流企業自身的運作能力、專業素質、對客戶需求的理解等方面的原因,以及物流客戶在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過程中表現出的對物流環節及其服務主體失控的擔憂,從而給予物流企業的規劃設計空間的限制和在許多業務模式和管理方式上的約束,使得第三方物流在實際運作中,存在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就是第三方物流在供應鏈管理中的地位提升很慢,在供應鏈管理中所體現出的作用與理想情況相比有較大差距。再者,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了在整個地區、國家乃至全球范圍內,在全新的經濟環境下實現物流的高效率運作,第三方物流的力量顯然不足以整合社會所有的物流資源,解決當今的物流瓶頸,達到最大的物流運作效率。因而迫切需要一種有能力在更高層次上來管理、整合眾多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協調物流客戶和第三方物流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并為企業提供全面服務的綜合物流服務供應商——第四方物流供應商。
三、 世界領先物流企業的經營特色和最新動態
另一方面,仔細分析世界先進物流企業如UPS、FedEX以及全球其他領先物流企業的業務運作情況,我們可以發現它們一些共同的特點和最新動態:
1. 運作模式。目前世界大型物流公司大多采取總公司與分公司體制,采取總部集權式物流運作,實行業務垂直管理,實際上就是一體化經營管理模式(只有一個指揮中心,其他都是操作點)。實踐證明,現代物流需要一個統一的指揮中心、多個操作中心的運作模式。也就是說需要有一個能力很強、指揮很靈的調控中心來對整個物流業務進行控制和協調,才能創建一個高效的作業系統,企業也可以在整合、優化所有資源的基礎上對外報價,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優勢。所以從事物流業務、特別是承擔全程物流服務時,只能有一個利潤中心,其他各個機構、部門都應該是成本中心,一切聽從利潤中心的指揮,一切為利潤中心服務,一切以利潤中心的最大利益為自己的利益。
2. 贏利模式。全球領先物流企業的另一個特點是非資產型物流公司的盈利能力顯然強于資產型物流公司,而且具有競爭力的核心業務是物流管理,更貼切的應稱之為供應鏈物流管理。其中物流設計、控制、組織、協調能力是其競爭基礎。具有代表性的競爭手段有:高度重視物流解決方案設計;在服務操作上嚴格執行統一的服務標準;堅持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貫穿整個物流服務過程。
3. 最新動態。
(1)整合并購,進軍多個物流領域,以整體解決方案提升企業贏利能力。從世界領先物流企業的贏利模式分析得出,非資產型物流公司的盈利能力顯然強于資產型物流公司,換句話說,通過合理配置資源、整合業務流程的方式更能提高公司的贏利能力。故,國際物流巨頭紛紛利用原有的資產優勢,在鞏固傳統業務的同時,通過并購的形式進軍其他物流領域。如UPS分別收購了法國一家零配件物流服務供應商FinonSofecom以及位于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兩家物流公司,開展零配件物流服務,未來還要在世界范圍內建立零配件物流服務網絡的基礎設施。2001年5月并購了美國第一國際銀行(First International),并將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門(UPS Capital),從而使其業務更趨多元化,進一步提升了總體的贏利能力。TNT與SmartParcel公司協議的最大優勢在于“量身定制”??蛻艨梢岳糜嬎銠C或具有WAP功能的手機來決定包裹何時送達目的地,而包裹送到后,信息將自動反饋到客戶指定的計算機或手機上。而我國老牌的物流巨頭中儲、中外運也相繼開展了“質押監管”等增值業務,以自身的資產優勢和信用優勢與其他行業實現更廣泛的合作,多元化的業務也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效益。
(2)以全新的姿態從本土大踏步走向世界。通過新一輪的并購、整合、從而為客戶提供一體化解決方式的形式,世界領先物流企業進一步提高了其在全球物流領域的競爭力,加速從本地化(UPS的美國國內業務占其整個業務的89%,FedEX的美國國內業務占76%,TNT在歐洲的業務占它總業務的85%,)走向世界化的進程。UPS在保住現有重要客戶的基礎上,繼續通過和客戶的合作來擴大業務范圍,該公司幾年前就與豐田、本田、克萊斯勒等公司建立了聯系,近日又與福特汽車公司組成策略同盟,提供供應鏈重組、運輸網絡管理、零件服務物流,并為汽車制造商及供應商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等服務。FedEX(聯邦快遞)也致力于開拓中國市場,目前服務遍及中國190個城市,即將在上海建設中國最大的快件處理中心,繼去年與大田合作成立大田——聯邦快遞公司,其亞太轉運中心也將落戶廣州新白云機場。面對中國龐大的物流市場,作為世界第一的UPS物流公司當然不甘落后,UPS已明確表態2007年在上海建轉運中心。目前,UPS、FedEX、TNT、DHL四家國際物流巨頭已經占據了我國快遞業務80%的市場分額。
四、 第四方物流的未來之路
從第三方物流向第四方物流發展的驅動力分析和世界先進物流企業的特點和最新動態,我們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的大力普及是第四方物流的基礎,而供應鏈流程再造是第四方物流發展的方向。因為,第四方物流是通過第三方物流整合社會資源基礎上再進行整合,如果沒有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存在和發展,那么第四方物流失去管理、集成和整合的對象。因而,只有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第四方物流才有發展的基礎。我們還處在發展第三方物流的初始期,國有的以物流為主體的公司也尚未完成經營機制的轉換,民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雖在崛起卻還沒有羽毛豐滿,同時制造企業把物流外包給第三方也尚未形成氣候。因此,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是當前提高我國物流產業發展水平最重要的措施。第四方物流的發展必須在第三方物流行業高度發達和企業供應鏈管理業務外包極為流行的基礎上才能夠發展起來,第四方物流所倡導的物流運作新思路、新理念,即為企業設計整體的供應鏈物流管理,無縫連接下游經銷商、上游供應商以提高企業物流所有環節的運作效率、降低物流整體費用的思想精髓只有與第三方物流在具體業務上實現更多的互補和合作,才能達成社會整體物流成本的最小化,提高經營效率。只有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既有的有形資產并大力推廣第四方物流的先進理念,才能最終實現我國物流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并在不久的將來趕上世界先進物流企業的發展水平。
五、 結束語
總而言之,第四方物流通過提供一個全方位的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來滿足企業所面臨的廣泛而又復雜的需求。它關注供應鏈管理的各個方面,既提供持續更新和優化的技術方案,同時又能滿足不同客戶的獨特需求。突破了單純發展第三方物流的局限性,能做到真正的低成本、高效率、實時運作,實現最大范圍的資源整合。第三方物流缺乏跨越整個供應鏈管理、運作以及真正整合供應鏈流程所需的戰略專業技術,而第四方物流可以不受約束地將每一個領域的最佳物流提供商組合起來,為客戶提供最佳物流服務,進而形成最優物流方案或供應鏈管理方案。為客戶供應鏈中的每一環節創造價值,包括增加營業額、降低營運成本、流動資本及固定資本。由此可見,在未來的物流領域,一部分優秀的第三方物流逐漸過渡到第四方物流將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朱魚龍.美國物流經典案例.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159-170,176-178.
2.victor(勝利者).全球十大物流企業的成功經驗借鑒.2004.4.14 .http://www.Ezeem.com/Forum/Read.asp?id=1072no=4625358mode=next.
3.中國發展第四方物流的局限性.2005-03-03.http://www.jctrans.com.
4.陳偉強.新的天地——第四方物流.2004-09-16.http://www.jctrans.com.
作者簡介:方平,汕頭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
收稿日期:200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