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靈活就業是指與傳統主流就業方式不同的各種就業形式,它對滿足企業靈活用工、勞動者多樣化需求,緩解就業壓力等方面有重大作用。文章結合國內靈活就業的實際情況,首先指出了當前國內促進靈活就業的重要意義,然后分析了我國靈活就業的現狀和主要問題,進一步提出了當前促進靈活就業勞動關系和諧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靈活就業;勞動關系;和諧社會
一、 促進靈活就業對我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靈活就業”是指在勞動時間、收入報酬、工作場地、保險福利、勞動關系等幾方面(至少是一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業化和現代工廠制度基礎上的,與傳統的主流就業方式不同的各種就業形式的總稱。
“靈活就業”的概念決定了其包含的內容和范圍十分廣泛,從我國當前情況來看,主要包括如下幾種類型,臨時工、季節工、勞務工、承包工、派遣工、小時工、自由職業者等。而由企業采取的靈活就業用工形式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是由企業、勞動部門或社區通過勞務派遣的形式將下崗失業人員有組織地派往本企業或其它企業,在此情況下,用人單位一般不與勞動者本人直接簽訂勞動合同,而只與派出單位簽訂用工協議。另一類是企業直接面向社會招用的臨時工、勞務工、季節工等,在此情況下,勞動者一般不是有組織地受雇和進入企業,而是以獨自和分散的方式受雇于企業,企業與受雇者直接達成書面的或口頭的協議。
我國靈活就業的組成人員主要有以下幾類:即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城市國有企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城市集體企業的失業人員,失業人員和國有企業離崗人員。此外,還有部分退休人員,勤工儉學的大、中專學生,從事第二職業的兼業人員和部分臨時性就業和階段性就業的家庭婦女。
粗略估計,我國目前至少有7 000到8 000萬靈活就業人員。
當前,靈活就業在世界范圍都比較普遍,它的流行是與經濟發展變化形勢相適應的。隨著新經濟的不斷推進,國際貿易競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客戶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即時化、個性化,企業要順應這種形勢,必須要改變體制,靈活經營,而靈活用工是重要方面。同時,靈活用工解決了正規用工生產作業不連續的問題,從而使生產設備得到更有效地利用。另外,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為靈活就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靈活就業對勞動者本身也有積極作用,選擇靈活就業并不全是就業壓力下的無奈之舉。隨著社會進步,不少人擺脫了生存壓力,工作不僅是為了養家糊口,更重要的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找到工作的樂趣,他們不愿意被工作束縛,自愿選擇靈活就業方式。另外一些人,比如家庭婦女,由于時間所限,不能滿足傳統的全日制就業方式,而靈活就業可以讓其把撫育子女、家務勞動和賺取小筆收入三者結合起來,對其更有適宜性。
當然,針對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靈活就業最大的意義還在于擴大就業、緩解就業壓力。我國現在已進入經濟結構加速調整的關鍵時期,就業形勢嚴峻,面臨著三大就業壓力:新增人口就業、城市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即就業壓力“三碰頭”現象)。在勞動力總量矛盾、結構矛盾都十分突出條件下,靈活就業對于我國具有突出的意義,具體講有以下五個方面:(1)擴大就業,促進我國市場就業機制的形成;(2)促進人們就業觀念的轉變,接受更加多元化的就業形式;(3)更有效地配置社會經濟資源,促進經濟增長;(4)減少各種社會沖突,維護社會穩定;(5)為更多人,特別是社會底層提供謀生手段,緩解貧困問題。
二、 當前我國靈活就業中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1. 靈活就業中勞動關系大多不規范、不穩定,成為勞動糾紛、勞動爭議的多發領域,也是當前勞動關系不和諧的主要地帶。靈活就業一般時間短、變化快,用人方和勞動者都不愿意簽定正式合同,勞動關系往往建立在口頭協議的基礎上,缺少可靠憑證。而且相當一部分靈活就業是依托親戚、老鄉、熟人關系介紹而來的,事前礙于情面不討論可能產生的爭議和糾紛,事后往往糾纏不清。
2. 靈活就業者的權益缺少保障。由于靈活就業者的社會地位較低,缺乏能夠維護其利益的組織,加之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等原因,他們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是一個普遍而嚴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工資報酬達不到法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拖欠、克扣工資情況嚴重;工時超過法定工作時間,而且領不到加班費;享受不到社會保險;勞動和安全衛生條件惡劣;隨意被雇主解雇;一些就業者的人格尊嚴得不到維護。
3.現行社會保障制度與促進靈活就業發展的要求嚴重不相適應。目前我國的各項社會保險在計費年限、繳費辦法和待遇享受等方面,都是依據正規就業的情況設計的,不適應于靈活就業的情況和特點,從事靈活就業的人員普遍沒有社會保險。這種情況不僅使下崗職工難以同原企業解除勞動關系并放心大膽地進入非正規部門就業,而且留下了嚴重的社會隱患。
4. 靈活就業勞動關系的界定復雜。傳統勞動關系都是建立在正規企業基礎上的,而靈活就業中用工主體多樣、關系復雜,是不是每種用工形式都可以歸為勞動關系難以定論。比如比較常見的從事家庭服務的保姆、小時工與雇用者的關系算不算勞動關系?家庭作坊的雇工能否納入勞動關系的調節范圍?
5.靈活就業由于用工主體和員工之間的關系被復雜化,出現了多重勞動關系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相關問題,比如勞務派遣及其引發的問題。另外還出現了代理關系與勞動關系相互重疊的問題,如產品直銷員等等。
6. 勞動法規和政策適應不了靈活就業的特征和變化。如目前我國的勞動法規明顯不適應靈活就業情況的主要有:按月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不適應靈活就業的特點;關于工時的規定對靈活就業來說,一是太死,二是標準太高,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0小時和連續兩個休息日的規定在小型企業里往往難以執行;用人單位雇用人員時“必須簽訂書面合同”的規定,在很大程度上不適應用人高度靈活的小型企業的實際情況。
三、 促進靈活就業中勞動關系和諧的對策
1. 充分認識到靈活就業的重要作用,改變社會就業觀念。首先是要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到靈活就業對當前我國社會的重大作用,不能因為靈活就業領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率低、收入低、遵紀守法情況差等等就輕視靈活就業,甚至否定靈活就業,為靈活就業設置不必要的認為障礙。相反,我們要從解決數千萬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保持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出發,促進靈活就業,為靈活就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二是要加大宣傳力度,使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使更多的人通過靈活就業形式實現就業。
2. 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用政策手段促進靈活就業。本著以人為本、服務民生的原則,政府應該在稅費減免、資金投入、就業服務等方面對靈活就業給予政策傾斜,建立起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在勞動就業方面,有積極的就業政策和消極的就業政策兩種,積極的就業政策是通過創造環境、提供崗位是更多的人擁有謀生的手段,也可稱為“造血”;消極的就業政策是指政府拿出資金給失業人員發放救濟,也稱為“輸血”。促進靈活就業就是一種積極的就業政策,變“輸血”為“造血”,既增加了社會財富,也減少了財政支出,對社會具有多方面的好處。提供政策支持還要根據不同靈活就業形式的特點,確定不同的支持重點。對自雇型靈活就業人員,重點是制定實施支持小企業創辦和發展條件和政策,為他們提供貸款、經營場地等方面的便利。對受雇于各類企業、組織中的靈活就業人員,重點是規范單位的用工行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對從事獨立服務人員,如家政工、小攤小販等,重點是加強對他們的服務工作,使他們既能得到發展,又不會對社會造成損害和不利影響。
3. 完善靈活就業的相關法律,切實保護好靈活就業中雙方的權益。靈活就業在現階段還處于配角和補充的地位,靈活就業者受到的傷害較多卻往往求告無門。當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明確靈活就業的法律地位,以保護靈活就業者的合法、正當權益,使靈活就業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隨著經濟、社會進步而健康發展。明確靈活就業的法律地位一是要樹立靈活就業與正規就業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這也是今后開展靈活就業工作的一個方向和目標;二是清楚界定靈活就業的涵義和形式。目前國內在勞動關系領域各種名詞、概念、說法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混亂,這給統計工作和相關政策的制定造成了較大麻煩,靈活就業作為一種新就業形式,這方面的問題更為明顯;三是適當調整現行勞動法中關于勞動合同簽訂、變更、解除和終止、工資支付、社會保險繳納、工傷處理等方面的行為,以適應靈活就業勞動關系的變化,特別是針對目前問題較多的勞務派遣,應研究制定專門的條文,明確勞務派遣組織的法律地位,規范勞務輸出與勞務輸入以及勞動者三方之間的關系,使勞務派遣工作健康發展。
4.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靈活就業者的安全感。靈活就業者相對正規就業者來說,難以享受到單位提供的各種保障,工作缺少穩定性,這給靈活就業者造成較大的傷害。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社會保障政策和管理方式,服務對象可以直接面向就業者個人,當務之急是制定專門針對靈活就業者的社會保險形式,在繳費辦法、繳費基數和比例、繳費年限等方面充分考慮到靈活就業者的現實情況,放低門檻,靈活服務。
5. 可以考慮成立靈活就業者自己的勞動組織,充分發揮靈活就業快速、靈活、方便的優勢。
6. 及時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開辟靈活就業新領域,實現靈活就業對正規就業的全面補充。
參考文獻:
1.徐立安.靈活就業的理論、實踐及發展思路.市場經濟研究,2003,(5):26-30.
2.Arne L.Kullberg.Externalizing employment:flexible staffing arrangements in US organizations.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03,(32):525-552.
3.Houseman S.N.Why employers use flexible employment arrangements:evidence from an establishment survey.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2001,(55):149-170.
4.何平,華迎放.靈活就業群體的社會保險.中國勞動,2005,(11):15-17.
作者簡介:袁凌,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聶菁苗,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7-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