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委托代理關系普遍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當中,如何促使代理人更為積極有效地行使委托人賦予的代理權以及更好地維護委托人的權益,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而激勵約束問題一直是公共行政研究中的熱點也是難點問題之一。文章試圖從博弈論的角度來分析委托代理關系,并側重于其中的激勵約束機制,來對政府危機管理進行研究。文章建立了相應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給出了模型的策略解及其經濟解釋,并通過分析得出相關結論,以便為政府危機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關鍵詞:委托代理;危機管理;激勵約束;博弈
一、 引言
委托代理關系簡單地說就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風險分擔收益分享的關系,這種關系廣泛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之中,它的基本原理是將契約所涉及到的經濟行為人按其是否擁有私人信息分為代理人(擁有私人信息)和委托人(不擁有私人信息),委托人作為機制設計人企圖設計某一激勵合同以誘使代理人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對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動,但是委托人并不能直接觀測到代理人采取的行動,他能觀測到的只是代理人工作的結果。于是委托人就根據工作績效來獎懲代理人。代理人往往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機會主義傾向,如何有效地治理委托代理問題,防止代理人不良行為的影響,也就是對代理人監督與激勵問題的研究。
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的逐漸深入,中國進入了社會的全面轉型階段,各種危機也隨之而來,危機不僅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對經濟和社會的基礎設施造成巨大的破壞,也會引起環境的惡化,阻礙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可能導致社會和政治的不穩定。公共危機管理已經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危機來臨之時,民眾與政府、各級政府之間的復雜協同中存在著委托代理關系。危機管理者如何對下級管理者及其民眾進行激勵約束,如何使危機得到成功治理,如何使危機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正是公共危機管理需要面對的問題。本文試圖從博弈論的角度對委托代理下政府危機管理的激勵約束進行分析。
二、 危機管理中的委托代理關系
參照委托代理模型,我們可以發現,在民眾與政府、各級政府之間的復雜協同中存在著委托代理關系。可以假定在政府與民眾之間,地方民眾作為委托人,地方政府作為代理人;在政府體系內部,中央政府作為委托人,地方政府作為代理人。因此地方政府具有既作為地方民眾利益代理人又作為中央政府利益代理人的雙重代理人身份。
管理者——被管理者博弈模型是發生在某一特定環境下的行為,特定環境指的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在同一個組織形成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他們之間的博弈是一種權力不對等、信息不對稱的博弈,與一般博弈相比,管理博弈的雙方具有共同的目標和利益關系(組織目標),而一般博弈則沒有這種共同利益。管理博弈的組織目標具有層次性,低一級目標受高一級目標的支配。構建的政府危機管理組織體系上下級之間構成了典型的管理者——被管理者博弈模型。
上級希望下級按照自己的利益選擇行動,但是上級不能直接觀測到下級選擇了什么行動,能觀測的只是一些變量,這些變量由下級的行動和其他的外生的隨即因素共同決定,因而充其量只是下級行動的不完全信息。上級的問題是如何依據可觀測信息實施激勵和約束,促使下級選擇適宜的行動以實現上級效用最大化。
模型分析的內容是通過在現有制度環境中,在三者的互動背景下對地方政府在面對危機事件時作為一個具有相對獨立利益和偏好的主體,可能做出的策略選擇和行動方式的考察,衡量作為委托人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民眾對作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的監督約束是否有效,博弈的均衡結果是否在帕累托意義上有效,危機能否得到成功管理。
三、 危機管理中委托代理的博弈模型分析
本文公共危機管理委托代理博弈基本模型如下:
1. 委托人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民眾,代理人為地方政府管理者。
2. 代理人有兩個策略可供選擇:積極防治和消極應付。委托人的目標是為了讓代理人努力工作,為了體現委托人監督約束有效性,設定A為發現造假的概率。
表1為薛瀾在《危機管理》中給出的地方政府盈利矩陣 ,根據支付矩陣,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行為選擇取決于上述積極防治與消極應付兩種策略的支付比較。

R:危機得到積極防治時地方政府的收益(根據個人理性假設,這里地方政府收益實際上是地方政府官員的收益,包括升遷、政績、表彰獎勵和其他隱性收益)。
G:良治成本,即危機得到積極防治所需要的地方政府的治理成本,包括地方政府官員付出的各種代價。
C:造假成本,即地方政府消極應付蒙蔽中央政府和民眾以及對民眾采取壓制手段所需的成本。
P:地方政府造假被中央政府發現或被民眾揭露后的懲罰成本。
A:地方政造假被發現的概率,這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民眾監督約束有效性的體現。A的取值為:0?燮A?燮1。
積極防治的支付為:R-G
消極應付的支付為:-(P+C)A+(R-C)(1-A)
地方政府選擇積極防治策略的“參與約束”是要使積極防治策略選擇下的收益大于成本。
即:R-G>0
這是實現良好治理的前提條件,與中央政府和地方民眾監督約束的有效性無關。如果積極防治成本過大,消極應付將成為地方政府官員的理性策略選擇。
地方政府選擇積極防治策略的“激勵相容約束”是要使積極防治策略選擇下的支付大于消極應付策略選擇下的支付:R-G>-(P+C)A+(R-C)(1-A)
即:AR-G+C+AP>0
從該不等式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支付的比較與中央政府和地方民眾監督約束有效性的概率存在很大的關系。當A接近0,也就是無法識別地方政府的策略行為時,良治的激勵相容約束就轉化為:C-G>0
此時,地方政府的選擇策略行為與中央政府和地方民眾無關,所謂的獎勵和懲罰都成了無效的藥方。要想促使地方政府積極防治,必須使造假成本高于良治成本。
當A接近1,也就是監督約束完全有效,是否就能保證地方政府選擇積極防治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此時上式轉化為:R+C+P>G
這說明積極防治的實現還依賴于良治收益和造假成本以及懲罰成本之和大于良治成本。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央政府和地方民眾對地方政府監督約束的有效性可能與地方政府選擇積極防治策略行為成正相關關系;而增大良治收益、造假成本和懲罰成本,降低良治成本才是實現積極防治的關鍵路徑。這也就是在帕累托意義上有效的委托——代理合同設計的原則。
以上為該矩陣的數學分析,但在現實情況中危機管理者采取積極防治策略反而要付出較高的防治成本,而采取消極應付策略需要付出的應付成本相對較低。帶來的后果就是積極防治的收益反而低于消極應付的收益。這樣,每一個危機管理者的占優策略都是等待對方積極防治而自己坐享其成,同時作為危機相關者的普通群眾對地方政府的監督約束處于缺位的狀況。這些因素的組合使得現實中消極應付被識別的概率A很小。不完善的行政法制結構加之各級政府在同級權力體系中擁有絕對主導權,導致地方政府造假輕而易舉,造假成本C不足為計。最后的結果就是
換言之就是地方政府積極防治的支付小于消極應付的支付。因此作為個體理性的行為主體,在現有的制度環境下,地方政府的最優策略選擇是采取消極應付,結果是人為加劇政府解決危機問題的嚴重滯后,增大危機爆發的可能性,最終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四、 研究結論及其建議
從以上的模型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央政府、地方民眾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互動中實現有效危機管理的應對原則就是中央政府要從根本上為地方政府的策略行為選擇創造一定的參與約束和激勵相容約束。按照這一原則來設計在帕累托意義上有效的委托—代理合同。具體來說為以下幾點:
1. 明確委托代理雙方的責權關系,制定權責明晰的危機反應機制。政府機構及政府官員,作為公眾的代理人,其唯一的職責就是忠實于公眾的利益,以公眾的利益出發,制定公共政策,設置公共機構,發揮應有的公共職能。在工作重心上,政府職能中心從經濟建設走向公共服務的轉型,加強管理公共事務、解決公共問題、提供公共服務,讓社會發展跟上經濟發展,即使今后再有類似的危機時間發生,政府也可以應對自如。
那如何使政府忠實于公眾利益呢?首先,必須建立良好的憲政體系,實行法治。其次,必須加快市場經濟改革的步伐,劃分清楚市場和政府的權利界限。再則,必須拓寬公眾偏好的表達和傳遞渠道,使政府機構可以很好地理解公眾利益。
2. 建立政府危機管理組織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我們通過委托—代理關系分析可以知道有效的監督機制或激勵約束機制,能提高委托人的監督積極性和代理人的工作積極性。那么委托—代理理論的核心就在于設計激勵約束機制,通過激勵和約束,解決代理人的道德風險。
我們要通過競爭來調動政府官員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要想強化政府官員間的競爭,首先要采取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則來選拔政府官員,使政府官員在進入這個角色之前就形成競爭的觀念;其次必須要打破政府官員“鐵飯碗”的思想,形成淘汰制度,對不符合要求的官員剔除公務員隊伍,使官員在淘汰壓力下主動發揮積極性,更加熱情地工作。同時,鼓勵政府間的競爭,通過地區政府間的競爭形成政府運作的外部壓力。
在公共權利的委托代理中,代理人具(下轉第14頁)有強制代理的特性,因為政府只有一個,委托人很難通過退出委托代理關系來威脅代理人,因此必須要建立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使中央政府能夠對地方政府的治理行為進行準確的識別,打破博弈結構中的信息不對稱。要改變地方民眾在對地方政府監督約束中缺位的狀況,降低監督成本,解決委托人的參與約束問題,從而在根本上促使地方政府積極防治,要認識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只有通過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來實現,因此要切實尊重地方權益,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權。除了上文提到的法律監督和公眾監督以外,尤其應該注意的是新聞監督,發揮新聞監督作為“第四種權利”應有的作用。
3. 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加強政府和官員的績效考核。要切實加重消極應付的懲罰性成本,以降低消極應付的期望收益,這就要求改革各級政府績效評估體系,改變對地方政府官員的單一評價模式。正如在企業組織中根據員工的績效來確定員工的報酬,政府組織也需要根據官員的不同努力程度來確定政府官員的報酬,以形成政府官員間收入的差距,杜絕那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懶散的官僚作風,形成官員之間的良性競爭局面。當然對于公共行政部門的績效考核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方面公共部門本身所提供的產品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不易清楚地度量,另一方面也不存在猶如市場這樣的外在機制來評判,這些都給公共部門的績效評估帶來了挑戰。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謝識予編.經濟博弈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高程德.現代公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薛瀾,張強,鐘開斌.危機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315.
作者簡介:薛惠鋒,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余雷,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