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商務時代,政府采購電子化是大勢所趨。電子招投標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政府采購模式。文章通過對電子招投標的方式、決策過程和決策方法進行分析,指出電子招投標機制的不足。最后,結合我國國情,對電子招投標機制提出改進意見,以便完成復雜不確定的政府采購工作。
關鍵詞:政府采購;招投標;電子招投標
一、 引言
隨著網絡環境的改善和電子政務工程的實施,政府采購電子化成為必然。招投標作為政府采購的重要方式,使電子招投標成為未來政府采購的重要方式。現有的一些政府電子招投標系統,如上海政府采購網(www.shzfcg.gov.cn)、中國政府采購網(www.ccgp.gov.cn)和中國招標中標網(www.zbzb.com.cn)等網站系統,已經成為了政府采購的重要平臺。
當前,由于我國的商品經濟不發達,市場秩序不規范,國家標準不健全,采購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導致電子采購環境復雜,采購決策存在不確定性,而這些不確定性因素使電子招投標這種政府采購機制在國內的應用實踐中存在不足,特別是招投標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尋租舞弊”問題亟待解決。針對電子招投標機制在我國政府采購中的實際應用狀況,進行電子招投標采購機制的創新勢在必行。
二、 電子招投標機制概述
目前國際上采用的招投標方式主要有三種,即競爭性、有限競爭性和談判性招標。而我國采用的招投標方式主要分為公開招標和邀請招標,不同的招投標方式體現了不同的市場競爭程度。公開招標又叫競爭性招標,是指招標人以招標公告的方式邀請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參加投標競爭,從中擇優選擇中標人。競爭性招標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招標采購方式。在完全市場化條件下,投標人數越多成交價格越低。當投標人數趨于無窮時,中標者幾乎沒有利潤。因此,讓更多人加入競標是采購方的利益所在。
網絡無疑為尋求更多的投標人提供了便利條件。從20世紀90年代電子招投標的應用需求開始出現,國內外學者就隨之展開相關的研究工作。電子招投標的一般過程是:招標人在完成招標前的準備后,即在網上發布招標通告。各投標人提交投標申請,招標人須對投標人進行資格審查。審查合格后的投標人可在網上(或網下)密封標書進行投標。之后,招標人統一時間開標,經綜合評標后確定中標人。招標人與中標人按中標的標書簽訂合同。與傳統的招投標模式相比,電子招投標通過降低信息交互成本從而降低了采購成本,通過打破時空限制促進了供應商的公平競爭。
三、 電子招投標機制的局限性分析
電子招投標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為拍賣機制,屬于拍賣博弈理論研究范疇。拍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市場交易方式之一,由于拍賣過程的自動化進行,使電子拍賣成為了極其活躍的電子采購機制。在政府采購實踐業務中,電子招投標機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信息不對稱問題始終存在,中標者“贏者詛咒”現象難以避免。透明度原則(Transparency,有時稱為公開性原則)要求政府采購過程具有高度的透明性,通過各類公共媒體發布政府采購信息,盡可能做到信息公開、完全透明和充分傳播。它是政府采購國際規則中的一項重要原則。但我國政府采購中存在一些問題,實踐中違背透明度原則的行為時有發生。例如,實際工作中政府采購信息披露的范圍和方式還很有限。而投標人一次性密封投標、同時開標,投標人為把握住僅有的一次投標機會,提高中標可能,在投標競爭過程中就容易出現“行賄舞弊”行為。
2. 供求雙方缺乏信息交互,評標體系存在合理性問題。招投標的一次密封投標是一次性的、確定的評標體系,其采購決策是靜態的,采購策略缺乏動態調整。因此,招投標適用于信息高度公開的完全的市場經濟,而對于我國并不發達的商品經濟就存在應用局限。我國對企業或供應商的信用評價體系尚未建立或尚不完善,各種信息尚不完全,因此評標體系的合理性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3. 審計監督不力,投標過程可能被“暗箱操作”。現階段我國的市場經濟尚不發達,法制不健全,各項法律法規滯后,審計監督措施不力, “經濟尋租”成本低,因而導致政府采購“行賄受賄”現象屢禁不止。
四、 電子招投標機制的決策分析
電子招投標的采購決策主要是指評標定標活動。
目前,國內可供選擇的評標辦法通常有兩類:一為綜合評估法;二為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綜合評估法具體又分為“百分制”評標法和“兩階段”評標法。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可分為“有標底”和“無標底”兩種。
“百分制”評標法是將投標單位的商務標、技術標按招標文件中確定的評標規則量化到分值,以百分為滿分。“兩階段”評標法主要應用于采購需求較為復雜、技術難度較高的業務中,唯有通過技術標評審的供應商才有機會進入商務標評審。在操作上,“兩階段”評標法與“百分制”評標法的區別在于將投標單位的商務標、技術標的評分內容更加細化,從而使“兩階段”評標法較“百分制”相對客觀。但是,這兩種方式均是先投標后評標,存在根據擬選投標方案修改評標體系從而實現人為操縱評標結果的可能。
在無標底招標方式中,最低價中標是國際慣例。這種方式一般要求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招標人(或其委托人)有成熟的管理技術和反索賠經驗;投標人有充分的市場信息、先進的技術、高超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水平以及豐富的管理經驗。這種模式對招標人和投標人均存在較大決策風險,對雙方的決策水平要求較高,且這種投標方式在國內應用中有可能產生低價中標高價索賠或者低質結標的現象,它們都會損害招標方的利益,故國內較少采用。該評標方式較適合于造價低、技術難度和管理難度小的采購業務。
目前,國內廣泛采用的是有標底評標模式。該方式采用招標代理機構編制的參考標底作為評分基準,但圍繞參考標底的泄露容易產生“尋租舞弊”行為,而且所設置的參考標底是否合理也值得商榷。
五、 電子招投標機制的改進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為解決政府采購實際業務中所存在的問題,促進政府采購電子化,對電子招投標采購機制提出改進意見,以適應當前的我國政府采購現狀。
1. 拍賣機制組合應用,減小信息不對稱性。綜觀國內外研究,為解決復雜的電子采購環境下采購決策的不確定問題,應進行多階段不同拍賣機制的組合設計,以便滿足電子采購業務的發展要求。
在電子采購的業務實踐中,已有很多采購方通過不同的拍賣方式完成了采購工作。相比招投標,公開拍賣在如下方面具有優勢:(1)當難以選擇中標人的時候,公開拍賣是一個很好的價值發現機制;(2)公開拍賣通過競標人的多輪次競爭,快速地發現拍賣標的最大市場價值;(3)帶有屬性約束條件的公開拍賣可以使拍賣人依據不同的興趣,通過公開競標不斷地揭示偏好信息;(4)公開拍賣有利于縮短競標時間,快速而客觀地確定中標人。
因此,招投標采購機制應當考慮結合公開拍賣的優點,通過交易機制的組合應用減小信息的不對稱性。
2. 加強信息公開,降低決策不確定性。新的電子采購機制應加強采購信息的公開,促進信息的交互共享。信息的公開有利于提高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增強中標人的客觀性,減小決策過程的人為干擾因素。根據拍賣博弈理論,供應商的多輪次競爭使供應商為獲得第一優勢,迫于競爭壓力便會將更多的優勢信息予以披露。特別是政府采購人員在實際決策時,一般都受著信息、資金以及采購人員的生理、心理和自身知識水平、決策能力等諸方面因素的制約,因此造成決策人在某種程度上偏離傳統理性決策模型,使決策活動存在不確定性。所以電子招投標應借鑒多輪競爭性投標的優點,通過多輪次的競標來引導供應商不斷地披露私有信息,實現信息公開和信息共享,從而有效地降低決策不確定性。
3. 發揮專家作用,規范評標定標活動。評標定標是招標采購過程中的重要步驟,是實現公開、公平、公正采購思想的重要手段,是發揮專家作用并保證采購效益的關鍵程序。所以,制定規范嚴格的評標方法對政府采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無標底招標方式中,最低價中標是國際慣例。因此,在確定評標規則的情況下,應考慮采用最低價中標。在不確定評標規則的情況下,應通過多輪次的競標,通過信息的公開和共享來改進完善評標規則。而評標規則的改進完善應發揮專家的主導作用,而不能以領導的意見或個別人的意見為主導。因此,評標規則的改進完善應是群體決策的結果。
4. 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審計監督。現階段我國的市場經濟不發達,法制不健全,法律法規滯后。因此,我國的相關立法部門應盡快地完善法律法規,并且盡快地付諸實施。同時,還要加強審計監督。加強審計要依靠審計部門,而加強監督除了要依靠紀檢部門外,還要依靠新聞媒體,要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同時,還應通過信息的公開,降低監督成本,提高相關利益人的“尋租”代價。
六、 結論
政府采購是一個巨大的交易市場,招投標機制是政府采購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國將會進一步地開放國內市場,政府采購的環境會越來越復雜,采購決策的難度會越來越大。文中通過對電子招投標這種政府采購機制的評析,指出了電子招投標這種機制的不足,并提出了改進意見,從而有利于促進政府采購工作更好地在復雜不確定的環境下完成。
參考文獻:
1.丁俊發.中國企業如何進入全球采購系統.經濟界,2003,(3):12-18.
2.T.S.Liao,M.T.Wang,and H.P.Tserng.A Framework of Electronic Tendering for Government Procurement:a Lesson Learned in Taiwan.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2,11(6):731-742.
3.陳守愚.招標投標理論研究與實務.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3-61,65-179,331-404.
4.S.Kameshwaran,Y.Narahari,C.H.Rosa,D.M.Kulkarni and J.D.Tew.Multiattribute electronic procurement using goal programming.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79(2):518-536.
作者簡介:武剛,博士,高級工程師,廣東商學院信息學院教師。
收稿日期:2007-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