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逆向供應鏈是近來學術界研究和經濟界關注的重點之一,文章介紹了逆向供應鏈的研究進展,分析了逆向供應鏈協調研究的意義,并系統地總結了目前關于供應鏈和逆向供應鏈協調的主要研究成果,最后分析了當前學術研究特點并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供應鏈;逆向供應鏈;協調;閉環供應鏈;綜述
一、 逆向供應鏈的提出
逆向供應鏈(Reverse Supply Chain)是針對我們一般所說的供應鏈(又稱為前向供應鏈或正向供應鏈)而言,由于研究歷史相對較短,迄今還沒有統一的概念,通常認為它是在供應鏈和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的概念上逐步發展起來的。
20世紀70年代,“逆向回流”(Reverse Flow)、“逆向通道”(Reverse Channels)、等術語開始在科學文獻中出現,當時僅限于廢物利用方面的研究(Guiltinan and Nwokoye,1974;Ginter and Starling,1978)。1992年,“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的概念由Stock正式提出,被定義為“通常用來指代物流在循環利用、廢物處理和管理危險物質中的作用;廣泛地包括在進行原料縮減、循環利用、替代、材料再利用和處理等過程中所有與物流相關的活動”。
我國的徐章一、馬士華認為,逆向供應鏈的價值以逆向物流、全生命周期支持、生產資源外部管理等多種形式在物流、營銷和生產過程中實現,并創造企業的增值價值。V.Daniel 和R.Guide Jr.等認為逆向供應鏈是為了從客戶手中回收使用過的產品所必需的一系列活動,其目的是對回收品進行處置,或者再利用??偟膩碚f,逆向供應鏈是指在相互關聯的部門或業務伙伴之間發生的,從供應鏈下游到上游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運行活動所構成的網鏈系統,如圖1所示。
顯然,逆向供應鏈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物料的單向運作模式,有利于減少傳統供應鏈帶來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改善企業和整個供應鏈的績效。但由于逆向供應鏈的結構復雜性,其管理難度比前向供應鏈大大增加,所以更需要鏈條各環節間的有效銜接和整體協調。
二、 逆向供應鏈協調

關于供應鏈中各環節間的信息傳遞和決策研究,1961年Forrest首先發現供應鏈下游微小的市場需求波動會造成上游制造商制造計劃的極大不確定性,這種被逐級放大的不確定性后來被稱為牛鞭效應。Lee等認為牛鞭效應是供應鏈內理性參與人各自效用最大化的博弈結果。
與牛鞭效應相對應,逆向供應鏈也會產生類似的需求不確定性不等程度傳遞的現象。在逆向供應鏈環境下,制造商制定自己的生產計劃時,要考慮到逆向物流中可供再制造部分對生產計劃的影響,與之相適應的庫存策略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一方面,逆向供應鏈中上游管理者總是將來自下游的供應信息作為自己供應預測的依據,并據此安排生產和庫存計劃;另一方面,逆向供應鏈中從消費者或終端市場回收的廢舊產品的供應在時間、數量和質量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而且只有在對回收產品拆解和檢測之后才能評估其價值和用途。所以逆向供應鏈中各個節點在基于理性分析決策時會更大程度地傳遞不確定性。
逆向供應鏈中的高度不確定性會給企業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由于偏差較大的需求預測,制造商可能會遭遇超出或低于預期的回收產品數量和質量,這些同前向牛鞭效應結合在一起會導致制造商或中間商支付超額的原材料成本或產生原材料短缺,另外很高的庫存水平導致超額的倉儲費用和大量資金積壓,還會出現超額的運輸成本和低效率的運輸過程等,這些都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益。
為了弱化這些波動效應、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需要供應鏈的有效協調。逆向供應鏈與前向供應鏈一樣,都是基于“競爭—合作—協調”機制的,協調是供應鏈成功運行的關鍵所在。
三、 供應鏈協調研究成果
關于供應鏈協調問題的研究始于1960年Clark等對多級庫存/銷售系統的研究,半個世紀以來學者們現已形成了幾套比較成熟的體系。1996年,Thomas等對供應鏈協調的相關文獻作了一個綜合性的分析,研究了供應鏈的三個主要方面:采購商—供應商協調(Buyer—Vendor Coordination);生產—分銷協調(Production—Distribution Coordination);庫存—分銷協調(Inventory—Distribution Coordination)?;谶@幾種類型的供應鏈協調機制研究,目前主要有數量折扣(Quantity Discount)研究,回購契約(Buy Back or Return Contract),收益共享契約(Revenue—Sharing Contract),數量柔性契約(Quantity Flexibility Contract)等等。其基本原理是:供應鏈系統的成員企業往往依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來實施各自的決策,這種決策如果不加以協調就可能損害供應鏈的整體利益。如果我們把整體控制集中決策下的供應鏈系統利益最優目標值記為Q,分散決策產生的供應鏈系統利益記為P,必然有P 而逆向供應鏈是從消費者手中回收廢舊產品進行分類、檢測、拆解等,直至最終處置或由制造商再利用的過程,與前向供應鏈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系統高度復雜性,從終端市場回收的物品在時間、數量和質量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逆向物流系統內部物流相互影響,導致系統對逆向物流缺乏有效控制,從而增加了系統的復雜性;(2)系統目標的復雜多樣性,即系統結構的設計除了要滿足成本和供應的要求外,還要考慮環境保護等因素;(3)系統具有天生的供需失衡本性,即廢舊物品的供應常常與生產商的需求不匹配;(4)系統具有“從多到少(Many to few)”的特性,即系統物流從多個方向向少數地點匯聚,廢舊物品是逆向供應鏈的原材料。鑒于此,針對逆向供應鏈協調的研究固然可以借鑒“前向供應鏈”的一般原理方法,但由于其復雜性大大增加,難度也相應上升。 逆向供應鏈根據其整體結構不同分為開環和閉環兩種形式。 1. 開環型網絡(Open Loop Supply Chain)。開環型結構主要指回收的物品不回到初始的生產商而用于其他企業(第三方生產商)的情況。由于逆向供應鏈渠道與傳統渠道不同,整合這兩種渠道的可能性很小,故一般構建獨立的回收系統。針對這類開環型網絡的物流模式主要是公益性社會機構負責逆向物流(如城市垃圾處理行業)和生產企業聯合建立的逆向物流系統等。由于該系統的獨立性,若把回收物品當成傳統供應鏈的原材料投入,則需要對傳統的供應鏈協調模型加以調整,研究的重點在不確定性控制以及突發事件處理上,目前單純研究開環型逆向供應鏈協調的成果尚不多見,學者們多將重點集中在閉環供應鏈的整合協調上。 2. 閉環型網絡結構(Closed—Loop Supply Chain)。閉環型結構主要指將商品從生產地流通到消費者,又將消費者退回的商品運送到生產地,從而形成一個封閉的產品供應鏈的情況。此時,利用傳統物流渠道中的現有企業成員,在原有網絡上或通過專業物流服務商來構建逆向物流系統。盡管此時逆向物流系統與傳統物流系統可能擁有相同的企業成員,但由于逆向物流中廢舊物品的收集和運輸需要不同的操作處理,從而產生不同的生產運作程序,故將逆向物流系統和前向物流系統整合在一起仍比較困難。再制造、修理或直接再利用等系統常常構成閉環型網絡。特別地,當產品或其核心部件涉及企業的保密技術時,為防止其它企業仿冒產品、保持企業自身的壟斷地位,企業往往構建閉環型的網絡系統來回收再利用廢舊產品。 閉環供應鏈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最近幾年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V. Daniel、R. Guide Jr.、Terry P. Harrison、Luk N. Van Wassenhove等人最先開始閉環供應鏈理論的研究,提出了閉環供應鏈出現的原因及需要解決的問題;Roland Geyer和Tim Jackson分析了閉環供應鏈的結構、評價標準、目前閉環供應鏈研究與實踐面臨的約束等。 針對閉環供應鏈的協調問題, Emmons、 Gilbert和Donohue研究了最優的產品回收合同;我國學者趙宜(2005)研究了逆向供應鏈中的回收物流庫存控制問題,推導出最優生產和定貨批量的EOQ模型;魏潔(2005)對生產者責任延伸(EPR)下的逆向物流的模式進行了研究,對需求函數為非線性條件下的不同回收模式進行了細致的比較分析;顧巧論(2005)構建了逆向供應鏈的博弈模型;王玉燕(2006)等采用了供應鏈協調中常用的Stackelberg博弈方法對基于單一制造商和單一零售商構成的閉環供應鏈進行了研究,分析了閉環供應鏈的定價策略,比較了非合作模型的均衡解和合作模型的均衡解,進一步給出了相應的定價策略和協調機制。外國學者的研究相對來說實踐成果更多,Frank Schultmann等分析了德國汽車工業及其產品生命周期特點,建立了有針對性的模型,繼而基于真實數據求解并討論了多種逆向供應鏈運作模式;Dimitrios Vlachos等更是從經濟、環境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建立模型并驗證。學者們的結論都證明了逆向供應鏈在促進生態優化、提高企業競爭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積極作用:當制造商和零售商有效協調時可以達到:(1)制造商批發價格更低、回收價格更高,刺激零售商更多回收廢舊物品;(2)零售商市場回收價格更高,市場零售價格更低,增加顧客滿意度,擴大市場銷售份額;(3)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潤更高,形成雙贏局面;(4)供應鏈系統利潤更高,創造更多社會財富。 四、 結束語 從上述分析可知,國內外學者在供應鏈協調方面的研究已形成相對完整的體系,然而對逆向供應鏈協調的研究雖然有了一定的進展,但仍不夠深入,特別是閉環結構供應鏈。近些年的供應鏈和逆向供應鏈協調問題在研究方法上,單一主體模型逐步演變為博弈論框架并運用廣泛。但問題研究還主要集中在物流層面。隨著產品更新速度的加快、消費需求的改變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本文認為還有如下問題值得研究:(1)一般說來,不同類型的回收產品對應的逆向供應鏈類型及活動也不同,國內外學者應該有針對性地就某一產業或企業展開供應鏈協調研究,這有助于商業利潤和社會效益雙目標的迅速實現。(2)將政府決策作為環境干擾項分析供應鏈系統協調機制的適應性,這可幫助政府修正政策法規引導供應鏈系統科學有效地運轉。(3)通過仿真或實踐檢驗協調機制的有效性,并收集反饋信息進一步對模型調整和優化。(4)逆向供應鏈有其固有的高度不確定性特征,因此針對協調機制的運作也應該有對應的魯棒性策略。 逆向供應鏈協調是供應鏈領域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目前雖然僅處于起步階段,但在實踐應用的推動下,必將成為未來的研究熱點。 參考文獻: 1.王昊.逆向供應鏈理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前景.物流科技,2006,(29):60-62. 2.達慶利,黃祖慶,張欽.逆向物流系統結構研究的現狀及展望.中國管理科學,2004,(2):131-138. 3.莊品.供應鏈協調控制機制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6月. 4.Krishnan H,Kapuscinski R,Vutz D.A.Coordinating Contracts for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s with Retailer Promotional Effort.Management Science,2004,50(1):48-63. 5.丁靜之.基于數量折扣策略的供應鏈渠道協調分析.物流技術,2006,(9):56-58. 6.姚衛新,陳梅梅.閉環供應鏈渠道模式的比較研究.商業研究,2007,357(1):51-54. 7.王虹,胡勁松.三級供應鏈應對突發事件的協調機制研究.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9):71-76. 8.趙宜,蒲云,尹傳忠.回收物流庫存控制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05,13(5):49-53. 9.顧巧論,陳秋雙.再制造/制造系統集成物流網絡及信息網絡研究.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2004,10(7):721-726,731. 10.王玉燕,李幫義,申亮.供應鏈、逆向供應鏈系統的定價策略模型.中國管理科學,2006,14(4):40-45. 11.王玉燕,李幫義,樂菲菲.兩個閉環供應鏈的定價模型研究.預測,2006,(6):70-73. 12.Frank Schultmann,Moritz Zumkeller,Otto Rentz.Modeling reverse logistic tasks within closed-loop supply chain:An example from the automotive industry.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71):1033-1050. 13.Dimitrios Vlachos,Patroklos Georgiadis,Eleftherios Iakovou.A system dynamics model for dynamic capacity planning of remanufacturing in closed-loop supply chain.Computers Operations Research,2007,(34):367-394. 14.邱若臻,黃小原.閉環供應鏈結構問題研究進展.管理評論,2007,19(1):49-56. 15.張玉林,陳劍.供應鏈中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信息共享協調問題研究.管理工程學報,2004,(3):118-120. 16.Nakashimay,K.,H.Arimitsuy,T.Nosey.Optimal control of a remanufacturing syste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4,42(17):3619-3625. 作者簡介:李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物流管理系助教,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