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銅鼓縣從2004年8月被列為全省林改試點縣以后,歷時十個月,全縣所有山林完成了確權勘界任務,共有林地77573宗,發放林權證34800本,分戶登記率為96.6%;調處山林權屬糾紛2676起,涉及面積20多萬畝;林農人均減負增收520元#65377;實現了“林區穩定,林業發展,林農增收”的目標#65377;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65380;扎實推進林權制度改革 全面激活林業發展動力
一是取信于民,把林改當作為惠民的大事來抓#65377;林改剛開始,全縣上下議論紛紛,干部群眾思想波動較大,縣委縣政府針對這些問題,抽調350多名縣鄉干部,由縣四套班子領導帶隊,進村入戶開展調查研究#65377;通過察民情聽民意,大家統一了思想,一致認為,我們“再苦”也不能與林農爭利,“再難”也要過好林改這個“坎”,要改就要真改,取信于民#65377;實施三級“一把手”工程,在堅持“三級書記”抓林改的同時,我們還堅持把林改政策交給群眾,把林改決策權交給群眾,堅持以村民小組為改革主體,堅持“四簽”#65380;“三到場”(即在村民小組內實行會議通知簽收#65380;參會簽到#65380;林改方案簽字#65380;票決簽名;臨山踏界做到山主雙方到場#65380;組林改小組成員到場#65380;駐鄉村工作組到場)#65377;這些舉措,充分尊重了群眾的意愿,充分尊重了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65377;
二是讓利于民,用實惠激活林農的改革熱情#65377;在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兩個確保”不動搖,即確保林業稅費減免政策落實到位不動搖,確保減收稅費的收益林農能得到不動搖#65377;為實現林農減負增收,在林改初期,縣委#65380;縣政府就實行了“三個暫停”:明確規定在林改方案出臺前,暫停上山采伐木竹,防止亂砍濫伐發生;暫停木竹交易,防止木竹經銷商低價收購林農的木竹;暫停山林流轉,防止村#65380;組突擊流轉集體山林#65377;同時,制定木竹最低收購價保護林農利益,以林改前每立方(徑級16以下)杉木林農凈收入120-140元為基數,加上減收稅費每立方200元的80%計160元,確定最低收購價為280元;毛竹(一尺)每根由林改前的5元提高到9元的最低保護價,規定所有木竹經銷商都必須按最低保護價收購,不準收取其它任何費用#65377;并且還規定,林改前流轉的山林要在鄉村協調的基礎上,對減收稅費的收益,雙方進行重新協議分配#65377;這些舉措讓林農立竿見影地得到了林改實惠,林改從而得到了林農的擁護和支持,極大的調動了林農參與林改的熱情#65377;通過林改,林農的收入逐年增長,杉木16公分以下每方由林改前的130元提高現在的420元,毛竹一尺由5元提高到15元#65377;林農來自林業的人均收入由林改前的2208元提高到3655元,增加了1447元,增長了65.53%#65377;
三是調整縣鄉財政體制,確保鄉村組織正常運轉#65377;針對鄉村兩級收入大幅減少#65380;運轉困難的現實,我們把矛盾集中到縣里統籌消化#65377;第一是調整縣鄉財政體制#65377;在全縣鄉鎮推行運轉保底#65380;超收自留的財政激勵機制,鄉鎮教師公職人員工資和工作經費全部納入縣財政統一撥付發放,縣本級還增加鄉鎮財力補助1092萬元;第二是加大村級保障力度#65377;在保證縣本級財政下撥村級補助資金108萬元及時足額撥付到位的基礎上,縣財政每年還列預算100多萬元,將在職村干部統一納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對離任村干部和50年以上黨齡的老黨員進行生活補貼#65377;第三是引導群眾合村減負,降低村級行政成本,林改后有18個村群眾自愿申報,合并成8個村#65377;第四是實行“收支兩條線”,將林業規費納入縣財政直接管理#65377;將林業行政事業單位所有工作人員的工資和公用經費1051萬元全部由縣財政統一發放,確保了林業部門正常運轉,為推進林業部門職能轉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65377;
二#65380;深化完善配套改革 大力創新林業發展機制
一是狠抓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服務林業發展的新本領#65377;我們認真抓好了“一個中心六大體系建設”為主的林權配套改革#65377;我縣自2006年建立林業產權交易中心以來,在中心流轉山林面積19.8萬畝,交易金額1.58億元;辦理山林評估業務68萬畝,林權證抵押貸款880萬元;辦理森林保險面積4000余畝#65377;近兩年來,全縣聚集社會資金4.3億元從事林業開發#65377;2007年全縣造林4.2萬畝,其中民間資金造林占61%,首次超過國家投資造林#65377;
二是創新林業經營模式,建立統分結合的新機制#65377;林改后,山林分到千家萬戶,如何管護#65380;如何經營,成了最棘手的難題#65377;我們首先是全力抓好林業“三防”體系建設#65377;按照村民自治和林農自愿的原則,到目前為止,我縣已組建林業三防協會78個,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76%,真正實現了“山火大家撲,病蟲大家治,森林大家管”的良好局面#65377;其次是引導培植林業經營中介組織和合作社#65377;我縣成立造林公司2個#65377;如造林大戶謝忠仁于2006年7月與林業技術員李外勤合伙組建起了全省第一家民營專業造林公司——誠科造林公司,當年就在本縣承包了速生豐產用材林新造林2000多畝,毛竹林高標準改造3000畝,投入勞動力300多人#65377;今年該公司新造林11000畝,其中在進賢縣承包造林達9000余畝#65377;第三是引導林農走合作經營的路子#65377;如溫泉鎮新開村村民通過會議自愿出讓4.6萬畝山林51%的股份由深圳一公司投資2000萬元控股統一經營,組建群生林場#65377;截止目前,我縣已有萬畝以上私有林大戶3戶,千畝以上26戶,百畝以上98戶#65377;
三#65380;優化調整林區經濟結構,構建山區縣域經濟發展新平臺
一是大力調整工業產業結構#65380;積極培育經濟增長新支點#65377;堅持科學發展觀,做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65377;通過近兩年來的努力,全縣基本形成了以醫藥化工#65380;水電能源#65380;竹木建材為主體,以綠色食品#65380;生態旅游為后梯的特色產業結構#65377;林木采伐量由2000年的15萬立方米,減少至2006年的7萬立方米,木竹加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降為15.7%,林業及其附屬行業對財政的貢獻率由2000年以前的74%降至目前的16%,形成了多產業發展齊頭并進的新格局#65377;2006年縣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004億元,比上年增長51%#65377;
二是大力發展生態有機農業,走“有機興農#65380;精品富民”的山區生態農業發展之路#65377;充分利用山區生態環境#65380;水土和大氣污染小等優勢,結合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以小果園#65380;小藥材園#65380;小養殖園#65380;小竹園#65380;小茶園等“五小園”為主的庭院經濟#65377;大力發展“優質#65380;安全#65380;無公害”的生態有機農產品#65377;發展有機茶葉#65380;有機大米#65380;有機瓜果#65380;有機禽蛋#65380;有機蔬菜等,打好有機農產品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65377;到目前為止,我縣已建立有機大米生產基地1萬畝#65380;生姜大豆等有機作物2萬畝;全縣發展中藥材#65380;茶葉#65380;山羊#65380;中蜂#65380;特種養殖基地160多個#65377;
三是大力發展生態樂園農莊,促進生態休閑旅游#65377;充分發揮“天然氧吧”#65380;“毛澤東化險福地”優勢,積極策應南昌#65380;長沙#65380;武漢等周邊大中城市居民休閑游#65380;觀光游的需求,在縣城郊區四鎮建設數十家“朝吸氧離子,夜聽蛙鳴聲,前有魚塘垂釣,后有林果采摘”的農家小院#65377;今年以來,到銅鼓旅游的人數首次突破1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000萬元#65377;
四是大力發展有機綠色食品加工業,扶持做大綠色食品加工業,做大做強林業“龍頭”企業#65377;加大對我縣佰泰#65380;微笑食品#65380;綠海公司等“姓農”企業的引導和扶持力度,為解決農林產品的銷售提供可靠保證,經過加工增值,培育山區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65377;以此同時,加大農村勞力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積極鼓勵林農走出去,開展外出務工搞創收,實現“樹在山上長#65380;錢在山外賺”的新格局#65377;
[作者簡介]蔡炳生,男,中共江西省銅鼓縣委書記#65377;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