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幕阜山下的武寧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是江西省重點林業縣#65377;境內群山連綿,林木繁茂,全縣林地面積達373.5萬畝,占國土面積71%,森林覆蓋率達64.1%,活立木蓄積量達773萬立方米#65377;上個世紀70年代,武寧人民響應國家號召,修建柘林水庫,15萬畝良田被淹,8.5萬人口搬遷,縣城整體遷移,全縣人均耕地不足0.7畝,而人均林地面積達10余畝,山林成為了武寧的主要資源和最大希望#65377;
但是,由于產權不明晰#65380;經營不靈活#65380;稅費負擔重,林業應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難以發揮#65377;林農吃“大鍋飯”,山林人人都有份,人人都不管,群眾造林護林積極性不高,森林火災時有發生,亂砍濫伐屢禁不止#65377;多年來,老百姓“守著金飯碗,過著窮日子”#65377;農民如何增收?林業的出路在哪里?2004年8月,《中共江西省委#65380;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頒發,并把武寧作為全省七個林改試點縣之一,這猶如一股春風吹遍武寧大地#65377;
山定權#65380;樹定根#65380;人定心,是這次林改最好#65380;最真實的寫照#65377;林改引發的綠色變革,給武寧的林區和林農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里的山更綠了#65380;水更清了#65380;環境更好了#65380;農民更富了#65380;社會更和諧了#65377;全縣發放林權證5.9萬本,發證面積372.1萬畝,林農成為山林真正主人#65377;近三年林農和社會造林15余萬畝,2006年武寧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243.06元,其中林業對農民收入增加的貢獻率達89.98%,2006年與林改前2003年相比,全縣森林火災下降了45%,林業刑事案件下降了69%,林業行政案件下降了57.1%,治安行政案件下降38%……
林權制度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武寧主要是破解“三大難題”,抓好“五個環節”,取得了“五大成效”#65377;
破解“三大難題”
破解山林糾紛難題#65377;武寧林業經歷了鄉村林場造林#65380;滅荒造林#65380;山上再造#65380;跨世紀綠色工程和林業重點工程等幾個階段,加上庫區移民多次搬遷,出現許多插花山,林地的權屬情況相當復雜#65377;全縣373.5萬畝林地要在這次林改中確權發證,工作量和工作難度相當大#65377;林改之初,許多干部都擔心,這么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能不能解決,會不會引發和激化矛盾,會不會影響社會穩定……面對這些情況,武寧縣委#65380;縣政府沒有回避退縮,而是直面應對#65380;下定決心#65380;慎重對待,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做好“三個化解”#65377;一是實行分級化解#65377;即組與組之間的糾紛不出村,村與村之間的糾紛不出鄉鎮,鄉鎮與鄉鎮之間的糾紛雙方協商解決,少數協商不成的由縣政府組織有關部門負責調處#65377;二是實行分類化解#65377;對于插花山場,采取協商互換#65380;租賃經營或拍賣流轉等方式化解#65377;三是實行分工化解#65377;對于各類糾紛矛盾,視其復雜程度#65380;處理難易,由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合理分工,分別通過行政調解和司法判決的渠道解決#65377;
破解企業危困難題#65377;林業產權制度改革一方面促進林區發展#65380;林農增收,另一方面也給林業企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65377;林改前,林業部門有企業單位6個,職工2191人#65377;因體制機制問題,造成企業總負債6800萬元,改制前企業全部已資不抵債,完全靠地方政策保護,“一家進山收購木材”,靠吃中間差價勉強“養家糊口”#65377;林改要讓利于民,木材經營權徹底放開,斷絕了他們的收入來源,林業企業被逼上了“絕路”#65377;如何讓林業企業絕處逢生?改制成了唯一的出路#65377;縣委#65380;縣政府果斷決策,特事特辦,實行政策傾斜和優惠,及時出臺了《武寧縣林業企業改制總體方案》,通過采取土地出讓#65380;房屋資產變現#65380;返聘人員交風險抵押金等辦法,共籌措改制資金近3000多萬元,如土地出讓金100%返還企業,社保滯納金減免,利息緩交,退休人員工資進入社保發放和醫保金只交三分之一等等#65377;推動了企業改制的順利進行#65377;企業通過減人員#65380;裁機構#65380;拓市場#65380;護資源#65380;抓服務等手段,經歷改革陣痛,闖出了一條森工企業發展的新路#65377;
破解自我革命難題#65377;林改對林農是一件好事,而對政府自身卻是一次嚴峻的考驗#65377;2004年,武寧縣財政總收入只有1.6億元,是“吃飯財政”#65377;林改政府不僅要減免稅費,還要承擔巨大的改革成本,林改可以說是政府對自身的一次革命#65377;在這次林改中,林業行政事業人員經費全部納入縣財政預算,每年增加財政支出884.91萬元,減少各項收費1022.42萬元,支持企業改制3299萬元,加上林改成本1551.96萬元,武寧縣投入林改的總成本高達6758萬元#65377;為了緩解財政壓力,維持正常運轉,武寧縣委#65380;縣政府通過開源節流,開展招商引資,發展開放型經濟,著力培植財源,壯大縣域經濟總量,促使經濟在艱難中實現較快發展,2006年武寧縣財政收入比林改前增長38%#65377;
抓好“五個環節”
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內容豐富,具體操作復雜,質量要求嚴格,工作任務繁重#65377;武寧縣出臺了《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決定將林改工作作為全縣的“書記工程”,實行縣#65380;鄉#65380;村三級書記抓林改#65377;全縣抽調近200名干部,向鄉鎮派駐21個林改工作督導組,2004年9月,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在全縣拉開了序幕#65377;
深入宣傳,把政策明明白白交給群眾#65377;廣大林農是林改工作的主體,林農對林改的認識程度,直接關系到林改工作成效#65377;武寧縣始終堅持把充分發動群眾作為整個林改工作的關鍵環節來抓#65377;一是林改的要求讓林農聽到#65377;縣#65380;鄉鎮召開動員大會,鄉鎮分片區或分村召開了村民大會;二是林改的政策讓林農讀到#65377;通過板報#65380;電視#65380;標語#65380;簡報#65380;公開信等方式,全方位開展林改政策宣傳;三是林改的力度讓林農感到#65377;縣里組建了文藝宣傳隊,縣電視臺制作了林改專題訪談節目,讓林農明確林改的指導思想#65380;目標要求#65380;改革范圍及原則;四是林改的前景讓林農看到#65377;黨和政府把惠林政策原原本本告訴群眾,使他們認識到早改早致富#65380;不改沒出路#65377;
陽光操作,讓群眾自己說了算#65377;武寧縣堅持以林業三定為基礎,緊緊圍繞省委19號文件提出的“明晰產權#65380;減輕稅費#65380;放活經營#65380;規范流轉”四個方面展開#65377;為做到陽光操作,林改方案制訂#65380;山場劃定#65380;產權明晰#65380;產權轉讓等方面,全程在全體林農的參與下進行,由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票決決定#65377;武寧縣把明晰產權的七種形式高度概括為“三不變#65380;三選擇#65380;一穩妥”,無論采取哪種形式,都由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代表同意通過#65377;對林權現狀#65380;踏界勾圖#65380;票決結果等實行兩榜公示,堅持公平#65380;公正#65380;公開,保證村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充分尊重群眾意愿#65377;對林改后稅費的減免#65380;林地的流轉#65380;林木采伐指標的分配發放等群眾關心的焦點問題列入村務公開的內容,實行“陽光作業”,定期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65377;
還權還利于民,縣鄉村三級“零收費”#65377;林改的主要目的是讓林農得到實惠#65377;武寧縣嚴格按照省委#65380;省政府19號文件的要求,把林權落實到農戶身上,切實保障林農的收益權#65377;武寧縣認真落實“兩取消#65380;兩調整#65380;一規范”的惠林政策,即全面取消木竹農業特產稅,取消市#65380;縣#65380;鄉#65380;村出臺的所有木竹收費項目,調整育林基金平均計費價格,調整集體林育林基金分成比例,規范增值稅#65380;所得稅征收范圍,這樣林產帶來的效益就能夠直接回到群眾的口袋里#65377;
發放鐵證,讓林農吃下一顆定心丸#65377;“無恒產者無恒心”#65377;林農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財產,才能安心#65380;放心管理經營#65377;武寧林改著力做好明晰產權工作,給林農發放鐵證#65377;2006年初,林改程序基本完成后,發現個別地方林改存在聯戶發證現象,分山到戶率不高#65377;武寧及時開展“林改回頭看”,對林改工作進行補課完善鞏固提高#65377;在輸機發證環節,緊緊把住輸錄質量關,實行縣#65380;鄉#65380;村三級審核,輸機后專人校核的辦法,嚴格把關,力爭為廣大林農送上踏踏實實#65380;安安心心的“林權鐵證”#65377;
配套改革,林業產權交易中心應運而生#65377;分山到戶后,如何使千家萬戶的林業生產者走上集約化#65380;規模化經營之路?如何把傳統林業轉化為現代林業?林業部門職責如何定位?這都是林改急需解決的問題#65377;武寧縣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做好林改配套工作,林業產權交易中心作為林改配套改革的重要載體,2005年在武寧縣應運而生#65377;主要是“搭建了四個平臺#65380;開通了三個窗口#65380;建立了一個市場”,即搭建了林業產權交易平臺#65380;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平臺#65380;木竹檢量中介服務平臺#65380;林業科技與法律咨詢平臺;開通了林權登記管理窗口#65380;林業綜合服務窗口#65380;林產品展示窗口;建立了木竹及林產品交易市場#65377;林權交易中心以林農為主體,林農可以在這里依法將擁有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進行轉讓#65380;買賣和變現,并可用林權證進行抵押貸款,使資源變資本,盤活整個山林#65377;“一個中心”的建設,還帶動了林業“六大體系”的不斷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65380;林業產業體系#65380;林業投融資體系#65380;林業科技服務體系#65380;林業政策法規體系#65380;林業保障體系業已啟動并不斷規范#65377;這些舉措促進了林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65377;目前,全縣有各種林業合作組織15個,參加農戶5320戶,其中,羅溪鄉的三筍合作社,每年為林農人均增收達1000多元#65377;
取得“五大成效”
林農更富了#65377;“屋上蓋的是杉樹皮,床上墊的是禾稈堆,身上穿的是粗布衣”#65377;這是過去林農生活的真實寫照#65377;通過林改,明晰產權#65380;規范流轉#65380;讓利于民,山林成了林農的“綠色銀行”#65377;林農從中得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從此甩掉了“窮帽子”走上了“富裕路”#65377;以2006年為例,林改前武寧縣銷售杉木#65380;松木的價格為180元/m3#65380;280元/m3,林改后分別達到510元/m3#65380;650元/m3,標準毛竹從5元/支上升到12元/支,全縣林農增收3603萬元#65377;
生態更美了#65377;通過林改“山定權#65380;樹定根,人定心”,林農管林#65380;護林#65380;造林積極性得到了極大提高,林農“把山當田耕,把果木當菜種”,把“承包山”當“責任田”一樣來經營,精心呵護#65380;大膽投入,造林面積持續增長,2005年全縣造林3.5萬畝,2006年造林5.5萬畝,2007年造林達到了6萬畝#65377;如今,武寧的山更綠#65380;水更清#65380;天更藍#65380;生態更美了,生態農業#65380;生態林果業#65380;生態旅游得到大發展#65377;
社會更和諧了#65377;林改促進了林區社會和諧,這是干部,群眾普遍感受到的變化#65377;一方面通過明晰產權,大量權屬糾紛得到了消化處理,過去因為山林權屬糾紛打架斗毆事件得到了有效解決,武寧的治安更加穩定,社會更加和諧#65377;農民對已歸屬自己的林地特別上心,如造林#65380;育林#65380;防火的事,不用催促都抓得很緊,清明節上山祭祖都要提著水桶,森林火災得到了有效控制#65377;近年來,森林盜伐#65380;濫伐案件連年下降#65377;另一方面,林改后絕大部分林權落實到林農個人,使涉林腐敗從源頭上得到遏制,鏟除了涉林腐敗的土壤#65377;而且,通過林改,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村干部在群眾中的威信明顯提升#65377;林區的穩定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穩定#65380;和諧,武寧縣成為全省唯一一個連續兩年公眾安全感測評名列全省前十名的縣,2006年被評為江西省平安縣#65377;
機制更活了#65377;林改改活了機制,搞活了經營,林業發展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65377;一是林地實現自由流轉#65377;如今林地就像林農手中的“支票”#65380;“股票”一樣,自己做主#65380;自由流轉#65380;自由交易,促進了林地向大戶集中,走上集約化#65380;規模化經營之路#65377;二是林木實現產銷見面,打破了過去由木材經銷商壟斷經營的模式,鏟除了暗箱操作,實現了商品材公開掛牌上市競標的公平交易局面,木材效益和林農收入實現了最大化#65377;發展前景更寬了#65377;林改就像一針“興奮劑”#65377;林農的活力充分激發出來,林業企業的內在活力也被充分激發出來,全社會都熱衷于投身林業發展,社會投資造林持續升溫,各地造林營林投入逐步由過去的集體為主#65380;國家補助,向外資#65380;個體#65380;聯合體等多種經濟成份并舉的多元化格局轉變#65377;全縣新造林中非公有制比重近90%,個人造林比重從2004年的不足40%提高到去年的近80%#65377;山還是那座山,林還是那些林,改前改后兩重天#65377;林業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林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林產品深加工不斷發展壯大,林業整體效益顯著提升,近兩年全縣新造和改造高產竹林12萬畝#65380;優質油茶林4萬畝#65380;木本藥材3萬畝,發展特色花卉苗木4000畝,以山竹#65380;油茶#65380;中藥材#65380;果業為支柱的林業產業初具規模,林業已經走上了一條持續#65380;健康#65380;快速發展之路#65377;同時,隨著林改成效的顯現,武寧已經探索出一條“山林富民#65380;生態興縣”的理性發展之路,林業已逐步成為改善生態環境,加快經濟發展的綠色產業#65380;陽光產業,林業迎來了“第二個春天”#65377;
[作者簡介]董金壽,男,中共江西省武寧縣委書記#65377;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