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人心理困擾的應對方式及其社會文化根源

2007-01-01 00:00:00高文珺
理論與現代化 2007年5期

摘要:人的一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為此,要采取各種方法來加以應對。應對方式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我調節,另一類是尋求他人幫助。中國人心理困擾的應對方式有:先自我調節,后尋求外界幫助;在尋求外界幫助時,先求助“自己人”,后求助“外人”;在求助“外人”時,先求助醫療幫助或民俗的、本土的心理幫助方法,后求助現代心理咨詢與治療或精神科治療。社會文化因素也對心理困擾應對方式的選擇有一定影響。

關鍵詞:心理困擾;應對方式;社會文化

中圖分類號:B84-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7)05-0108-07

人的一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刺激或挑戰,它們既可能來源于外部,也可能來自于內部;既可以是具體刺激(如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刺激),也可以是抽象或符號刺激(如社會心理刺激)。當這些刺激的強度過大或作用時間過于持久時,就會產生心理困擾,輕則表現為強烈的應激反應,重則導致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為此,人們要采取各種方法來加以應對。

一、個體心理困擾的一般應對方式

所謂應對方式是指人們為對付內外環境要求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困擾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以往應激與應對(也可稱應付)的研究者主要采取自我心理學模式和應激的關聯模式,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1)前者視應對為無意識過程,后者視為自覺活動;(2)前者將應對當作個人穩定的防御風格,應對方式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后者則將應對視作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應對方式不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3)前者著眼于認知改變策略(自欺的或歪曲現實的),其機能主要為防止和減輕情緒痛苦,而后者包含認知與行動兩種策略以及管理情緒和處理問題雙重機能。

目前,關于應對方式的數量、分類及功能的認識尚未統一,文獻中報道的應對方式數量也不等。萊澤熱斯和富爾克曼認為,應對的目標應該針對以下兩者之一:減輕情感痛苦與煩惱,或改善自身與環境的關系。為了實現這兩個應對目標,萊澤熱斯和富爾克曼將應對方式分成兩大類:注重情緒的應對和注重問題的應對。在注重情緒的應對中,個體試圖控制和減弱應激源帶來的負性情感(如憤怒、受挫感和恐懼);在注重問題的應對中,個體則試圖制定出具體的行動與努力計劃盡可能直接地解決問題。若采用兩分法,還可將應對方式分為認知的應對和行為的應對、趨進的應對和避開的應對、有意的應對和無意的(防御的)應對、指向個人(自己)的應對和指向外界的應對、主動的應對和被動的應對、積極的(有效的、適應的)應對和消極的(無效的、適應不良的)應對等等。

人們遇到心理困擾后,會采取各種方法來應對。按照兩分法,我們可以將人們應對心理困擾的方式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是指個體遇到心理困擾或不適后所進行的心理自我調適。如修身養性、培養意志力、積德行善、提高應對技能、自我勸慰、自我暗示等方式。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指的自我調節,不同于自我防御機制作用,前者是有意識進行的,包括認知與行動兩種策略以及管理情緒和處理問題雙重機能;后者則為無意識過程,著眼于認知改變策略(自欺的或歪曲現實的),其機能主要為防止和減輕焦慮和痛苦、保持內心安寧。當然,防御機制也有被有意使用的情況。

2、尋求幫助

尋求幫助,也稱心理求助行為。它是指人們為了緩解心理壓力、消除心理困擾或不適而采取尋求外界幫助的行為。根據社會支持系統的特點和個體對心理困擾產生原因的歸屬,可以將個體心理求助行為劃分為以下4種類型:

(1)求助于超自然力量的幫助。英國心理治療家布洛克(1990)認為,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可以將全部心理治療大體分為兩大類:宗教—巫術的和經驗—科學的。宗教—巫術的心理治療與人類文化一樣古老,這種治療方式在大多數非工業化社會里繼續占著主導地位,即便是在工業化社會里,也還有大量的追隨者。例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遇到心理困擾后采取燒香拜佛、讀經禱告等宗教方式,或招魂、趕鬼、做法、贖罪、掛符、貼符等方法求助于超自然力量的幫助。采取這種求助行為的人相信這世界存在著“超自然”的力量,而超自然的力量可影響個人的生活,能解釋問題發生的理由,能指示人們行為的去向,也可解決心理的問題。

(2)求助于自然力量的幫助。如看星象,看手相,看臉相,依生日算命,依八卦算命或看風水,相信這世界的運轉與“自然”現象有關,經由星象、手相、八卦、風水的學問可探討自然運轉的原則與去向,解釋問題(包括心理問題)發生的理由,并可幫助人們選擇與決定行為的去向與來往。

(3)求助于醫療的幫助。現實社會中,確有很多人采取看中西醫、吃中西藥、按摩、針灸、生物物理治療、藥膳食補、鍛煉身體、練氣功等方式來應對某些心理困擾或不適。采取這種求助行為的人通常將心理問題視為身體疾病之一種,或因體內器官功能失調,或體內缺乏某種元素、血氣不暢、生活沒有規律,或來自遺傳,因此要求助于生物醫學的幫助。

(4)求助于心理咨詢(也有稱作心理輔導)與心理治療的幫助。在20世紀,以現代心理學及現代精神醫學為基礎而開創了各種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方法,并且成為西方社會中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增進心身健康、提高適應環境能力、促進個性發展與潛能發揮的主要途徑之一。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在西方社會環境形成的“現代心理咨詢與治療”雖然以現代心理學及現代精神醫學為依據,但它卻是在研究西方人的心理病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仍不能免除受當時社會與文化背景的影響,這在精神分析療法和來訪者中心療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同理,在東方社會中發展出來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如日本的森田療法、內觀療法,我國的快速綜合療法、認識領悟療法等)也容易反映東方文化的色彩。

二、中國人心理困擾的應對方式

1、先自我調節,后尋求外界幫助。

許多研究發現,中國人心理困擾的應對方式之一是先自我調節,后尋求外界幫助。景懷斌調查發現,廣州市居民遇有心理問題時,91.6%的人選擇自我調節的方式,居各種調節方式之首位。他又以廣州市某大學選修心理健康課程的大學生為對象,在問到“當你遇到心理問題時,你會向誰尋求幫助”時,89.04%的人首先選擇自我調節方式。梅錦榮、隋玉杰對北京和上海兩所大學466名大學生心理求助傾向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在遇到問題(記憶注意、學業、就業、異性交往、焦慮抑郁、失眠、嚴重心理困擾)時傾向自己解決問題。即便是遇到嚴重的心理困擾問題時仍然靠自己解決的多,只不過這種傾向相對較弱。江光榮、王銘2003年對一所師范大學300名在校生心理求助行為研究結果顯示,在處理一般心理問題時,受試者傾向于先求諸己,后求諸人,只有當面臨嚴重心理困擾時,才傾向于向專業人員求助;男生較女生更傾向于自己解決問題;來自農村的學生較來自城市的學生更傾向于自己解決問題。Cheung FK.和Root MP.研究發現,美籍華人在試圖解決心理問題時也是先求諸己,后求諸人。

2、在尋求外界幫助時,先求助“自己人”,后求助“外人”。

上述幾項研究結果還顯示,中國人因遇到心理困擾而尋求外界幫助時,先求助家人或朋友、同學、同事等自己人或熟人,這些人通常都是非專業助人者。當求助無效后再求助“外人”或“陌生人”,這些人大都是專業助人者,如醫療工作者、民俗治療者和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人員。此外,我國臺灣學者郭國楨㈣、程玲玲對臺灣大學生心理求助行為的研究中也獲得了相同的結論。

3、在求助“外人”時,先求助尋求醫療幫助或民俗的、本土的心理幫助方法,后求助心理咨詢與治療或精神科治療。

梅錦榮、趙介城等對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1297名初診病人的求助途徑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這些病人在前來接受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前,55.4%的人求助過西醫;12.2%的人中醫、西醫都求助過;12.0%的人只求助過中醫;8.0%的人曾經求神拜佛;5.7%的人去過心理(精神)科;3.0%的人既求助西醫,又求神拜佛;0.9%的人既求助西醫,又求助中醫,同時還求神拜佛;0.9%的人既求助西醫,又求助精神科;0.5%的人既求助中醫,又求神拜佛;0.4%的人既求神拜佛,又求助過精神科醫生。胡健、許又新研究發現,1987年9月至1988年4月間就診于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普通內科門診的2377名患者當中心理障礙(包括神經癥)檢出率為37.48%至38.16%。肖世富、嚴和骎對上海市二所綜合性醫院普通內科門診390例病人進行了隨機調查,結果發現,符合CCMD-2標準的心理障礙總患病率為15.7%。這說明有相當一部分心理疾病患者首先到醫療機構尋求軀體疾病醫療。

LinLin1978年研究發現,當北美華人出現精神病癥狀時,首先家人商量應對的策略,其次是詢問最信任的親戚的意見。當全家商討后,病人往往被帶去接受本土化的治療。唯有當病人試過所有的本土化醫療并未好轉反而惡化時,家人才會考慮接受精神科的治療。不僅如此,當病人接受精神醫療后,卻仍舊同時接受某些本土化的醫療。

三、影響中國人心理困擾應對方式的社會文化因素

從歷史與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曾創造并運用各種方法來幫助社會成員應對各種挫折,排除心理困擾。如各種民俗性、本土性的心理輔導或心理治療方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文化比較研究的結果證實,西方現代心理咨詢與治療只不過是助人恢復心理健康的策略之一,而非唯一的策略。西方心理咨詢與治療理論和方法雖然以現代醫學和科學心理學為基礎,但它是在研究西方人的心理病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會根源。不同的社會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心理問題的歸因、心理求助途徑的提供和選擇,所以必須重視社會文化因素對個體應對方式的影響。麥肯尼克認為人們對疾病或不適的應對反應,是一種通過文化和社會習得的反應模式。一個人對癥狀或不適的反應是根據其對情境的定義,這種定義可能受到他人定義的影響,但其本人在特定社會和文化環境下形成的知識、社會化程度和以往經驗的影響更大。所以,凡是受同一文化傳統影響的個人,對疾病或不適狀況的覺察、評價和行為反應應該是類似的;而受不同社會文化傳統影響的個人對疾病或不適的反應會有所不同。

前面講到,中國人在遇到心理困擾時采取先進行自我調節,后尋求外界幫助;在尋求外界幫助時,先求助“自己人”,后求助“外人”;在求助外人時,先求助醫療幫助或民俗的、本土的心理幫助方法,后求助現代心理咨詢與治療或精神科治療的應對方式。我們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歷史根源的,具體如下:

1、造成中國人在遇到心理困擾時先自我調節,后尋求外界幫助的社會文化原因。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慎獨、自省,使人們易形成僅僅依靠個人的自我調節來化解內心矛盾的習慣。包括自省在內的個人自我調節固然有的能達到內心的平衡和良好的適應,但其效果往往與心理問題的性質、個人的自我調節能力等有重要的關系。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通過自我調節方式所能解決或緩解的只是一些輕度的心理困擾或障礙,而對于那些中、重度心理障礙來說則效果并不明顯。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比較強調社會(或群體)取向而相對忽視個人價值、尊嚴、權利,往往造成對個人隱私權的淡漠,以及喜好窺探和議論他人隱私的習慣。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一個人一旦公開(尤其是向外人或陌生人)自己的隱私對于他在周圍環境中的處境往往有損而無益。于是,人們在內心構筑起堅硬的保護殼,不會輕易向別人披露自己的內心世界,當然也就難以接受以個人一定的自我暴露作為前提的他人幫助。

第三,傳統世俗觀念對精神疾病的歧視與偏見,是導致人們患有心理疾病而不愿尋求外界幫助的重要原因之一。傳統中國社會是一個倫理社會,人們追求倫理規范、行為趨同。相應地,社會排斥不符合大眾的行為和想法。自然,在心理健康上,中國人習慣把心理疾病與個人德品質聯系起來。社會形成了心理上有毛病(如怪異的想法和行為),就是個人的道德品質問題的認知偏向。而一旦被貼上這樣的標簽,其生存價值便大打折扣,輕則被人嘲笑和輕視,重則甚至完全被否定存在價值。例如,我國各地罵人的方言中都有“神經病”類似說法。這樣的后果是,造成了中國人在心理疾病上的諱疾忌醫,否認自己的心理問題,強制性地壓抑、忍受心理上的痛苦。

2、造成中國人遇到心理困擾而求助外界幫助時,先求助“自己人”,后求助“外人”的社會文化原因。

第一,人際關系中的“差序格局”。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依其親疏程度可以分為三大類,即家人關系、熟人關系及生人關系。家人關系是指個人與其家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及其他家人)之間的關系,熟人關系是指個人與其熟人(親戚、朋友、鄰居、師生、同事、同學及同鄉等)之間的關系,生人關系是指個人與生人(與自己無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持久性社會關系的人)之間的關系。中國人特別強調自己人與外人之別,所謂內外有別、親疏分明。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里,與自己人的關系大大不同于與外人的關系。家人關系中又可依對象的不同進而分為親疏不等的關系,熟人關系與生人關系亦然。這種以自我為參考點向外圈圈擴散(越向外關系越疏遠)的類似同心波紋的人際或社會關系網,被費孝通稱為“差序格局”㈣,楊國樞稱之為“關系取向。在這種文化環境里,遇到心理困擾時不習慣向外人或陌生人(包括心理輔導與心理治療專業人員)敞開心扉,而采取諸如向自己的家人或知心朋友、同事、同學傾訴。

第二,“恥感”的作用。個人因心理困擾而尋求幫助,往往要以損耗自尊為代價。即承認自己的無能或是弱者,同時還要準備承受因求助被拒絕而帶來的自尊損傷,所以求助前多數人都會感到窘迫。許多對華裔和中國人的研究都顯示,“恥感”是妨礙中國人心理求助的重要因素。“恥感”是一種感到可恥的、強烈而痛苦的情感。過分愛面子、怕丟臉實際上就是強烈恥感的一種代償。LinLin分析了“恥感”對中國人心理求助過程的動力作用:一般來說,家人對于家中出現心理疾病患者會感到羞恥,這種羞恥感頗為強烈。這種感覺是源自中國文化對心理失常的病理觀。從道德層次來說,這暗示著家族中有人行為不規矩,而家人應恥于未能盡到教養的責任。此外,病理的心理層次上,多少也會引起家人感到顏面無光,例如失戀、經商失敗或個人心理的煩難等因素,都是病發的原因,這會使家人覺得沒有盡責地引導病人,或是沒有事先預防,正好反映家庭失敗之處。從宗教或命理的病理觀點來說,這意味著家族中的祖先失德而報應到子女身上。從遺傳觀點來說,心理疾病玷辱了家門,影響家中其他子女的婚姻,同時也使與這家人沾親帶故的人感到難堪。總的來說,整個家庭,不論家長或代表這家庭的人,都會為家中有成員患有心理疾病或出現心理問題感到羞恥,也由于華人社會認為心理疾病即是恥辱,因此家庭很擔心“家中的丑事”傳到外邊,千方百計地掩蓋家人患有心理疾病或有心理問題的事實。江光榮等人對我國大學生心理求助行為的研究也發現,顧忌“臉面”、“隱私”是妨礙潛在的當事人尋求專業化心理幫助(即“外人”幫助)的重要原因。

3、造成中國人遇到心理困擾而求助專業幫助時,先尋求醫療幫助或求助民俗的、本土的專業幫助,后求助現代心理咨詢與治療或精神科治療的社會文化原因。

第一,民俗的、本土的專業幫助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心理輔導功能和一般性治療功效,概括地說有:它們能對于問題的發生提供某種“說明”;使求助者短暫脫離現實情況,提供“退避”、“休假”或“重整”的機會;使求助者暫時擺脫社會約束,能吐露自我要求;為求助者“提供”處理問題的應付辦法;為處于困難中的求助者提供“希望”;為求助者提供安全感,讓求助者感到有可依靠的權威者;幫助求助者取得環境與家人的“支持”等等。不僅如此,民俗的、本土的專業幫助有時還有比心理咨詢(輔導)更易被人接受的優越條件。以算命為例,有的研究者比較了算命與心理輔導之間的異同后發現,學院(科班)出身的心理咨詢與治療者,由于長期接受正規教育,少有實際的社會經驗,對于事情有較固定的反應,對于某些行業(特別是三教九流)或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來訪者,在心理上不容易契合(相容),常會有話不投機的情況,造成咨詢關系上的障礙。而算命者閱歷、性格、能力多樣化,能使顧客比較自由地選擇。又如,不論是求助算命還是求助心理咨詢,都是人們在感到心理困擾或心理失調時,在趨利避害的本能驅使下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外傾求助行為。盡管他們都是“有求于人”,為事而來,卻不見得情愿主動報告事件始末。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師為了能夠有效幫助來訪者發現和解決自己的問題,必須首先掌握充分翔實的基本資料,在咨詢過程中來訪者可能還要向咨詢師透露自己從不被人知道的隱私,使他們覺得“好像在別人面前脫光一樣難堪”。因此,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人在涉及到隱私問題時容易產生反感和防衛心理,這恐怕也是許多人畏于心理咨詢的原因之一。先撇開算命結果準不準,算命可以從卦簽、命盤等測算工具或手相、面相等測算對象中迅速、直接切入求算者所求問題之核心,從而給出明確提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不但省卻了當事人敘述的麻煩,而且保住了求算者的“面子”,維護了顧客的尊嚴。這可能是國人熱衷于算命而疏于心理咨詢的原因之一。

第二,相當多的人本來有某種情緒問題或心理障礙,但卻沒有以心理癥狀表現出來,而轉換或軀體化為各種軀體癥狀,進而尋求醫療上的幫助。所謂軀體化是指一種體驗和表達軀體不適或軀體癥狀的傾向,對此不能用病理發現(如器質性病變)來解釋,但患者卻將它們歸因于軀體疾患,并據此而尋求醫學上的幫助。一般認為,這種傾向的出現是針對心理社會刺激所作的反應,是心身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解釋只是研究者或旁觀者的推測,軀體化者本人通常對此并無意識,也不是詐病,并且可能會斷然否認自己的軀體不適與任何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有關。陳建華等人調查了前來綜合性醫院心理咨詢門診求詢的853名患者,結果發現這些患者在心理咨詢前都曾在普通醫學科(亦即通科)就診過,平均就診次數為2.5次。這類患者在反復求醫無效,被軀體癥狀折磨得痛苦不堪時才進行醫學心理咨詢。在心理咨詢時,單純以軀體癥狀為主訴者達53.1%。此前一項著名的調查結果就顯示,臺灣大學醫院神經精神科門診病人有70%主訴身體不適,其中40%的患者唯一的主訴就是身體不適,而無其他任何心理或情緒癥狀的主訴。需要指出的是,不論是在西方社會還是非西方社會里,都存在著用軀體方式而不用心理方式來體驗和表達苦惱的情況,而且比例也不相上下,主要差異在于西方病人在陳述軀體癥狀的同時,也有相當的比例陳述心理癥狀,而非西方的病人則較多陳述身體癥狀。這種情況可以用許瑯光提出的學說加以解釋。許瑯光認為,個人的內在心理結構與四周人際關系及生活環境的層次,有不同的界線與劃分程度。在以個人為取向的社會里,自我的界線較分明清楚,注重內在的精神活動,與四周外界的家人、親友或朋友較疏遠,這種情況多見于現代美國社會。相對地,在以他人為取向、強調人際關系的社會里,如亞洲的社會(包括華人社會),其成員在心理結構上“自我”的界線相對地較模糊,與外在人際關系較密切,比較忽略內在精神需要。因此,對東西方人來說,同樣是“自己”,卻有不同的“自己”的結構與界線。以抑郁癥為例,據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華裔美國人主要呈軀體癥狀,如頭疼、失眠等,高加索裔美國人則更多地表現為存在方面的憂慮,如覺得活著沒有價值、生活失去意義等。這種情況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有著不同的自我結構。西方文化培養的是“個性化”的自我結構,自我具有獨立性、可分化性,這使個體能把自己當作客體來認識,而當個體能夠以客觀的方式來認識自我時,一旦出現心理異常(如抑郁狀態),就容易出現與生存意義有關的情感體驗。相比之下,中國人的自我結構是“非個性化”的,中國社會的社會化過程培養了個體很強的群體歸屬感。對于多數中國人來說,“自我”很難成為一個客體。因此,當中國人處于心理異常狀態時,大多數都不能進入到存在意識與情感需求的層次,故難以出現那些人格化的情感體驗,而是關注于軀體反應。其結果自然也就不會主動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了。

第三,中國人有著根深蒂固的養生保健觀念。現今仍有許多人,甚至是受過較高水平教育的人,心理保健意識也很淡漠。人們普遍認為,只有患精神分裂癥的病人才需要救治,而當自己遇到各種心理困擾,產生輕、中度心理障礙,尤其是伴隨出現軀體化癥狀時,既不知道這是一種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它能在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輔導與治療下得到妥善解決,而堅持把它當作軀體疾病而尋求醫學治療。

第四,中國傳統文化對非本土化的西方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的排拒,使得很多人遇到心理困擾時不愿求助源于西方的所謂正規的心理咨詢與治療。國內一些心理衛生工作者,在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時,沒有充分考慮到社會文化因素(尤其是來訪者的文化背景)的影響,而是完全照搬西方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技術和方法,使得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療效不高,對來訪者或患者的吸引力較低。

以來訪者中心療法為例。有人經過長期臨床研究后發現,中國人希望給自己治病的心理醫生是專家、權威,有特別的專業知識,也有非同尋常的經驗和辦法,否則就不能滿足來訪者或患者的心理期待。來訪者中心療法倡導非指導的治療方式,強調重視來訪者自己的潛在能力,認為咨詢者要通過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真誠、溫暖等方法創造良好的咨詢關系和咨詢氛圍,并以相信來訪者自有解決辦法的基本觀念和態度,來間接地協助來訪者自行發揮自己的潛力,去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以“權威”或“專家”的身份居高臨下地向來訪者灌輸、教導、醫治,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念作用于來訪者,不指責、不評論。顯然,這種心理咨詢與治療理論反映了現代美國社會里,特別是年輕人的心理與觀念,適合在這種文化背景長大的年輕人,對患有輕微心理失調的人,特別是缺乏自信心的知識分子較合適。但是如果把這種療法照搬運用到中國社會,就不太符合中國來訪者對心理咨詢者的期待,導致來訪者脫落。還有學者認為,來訪者中心治療理論放到中國文化中將非常有針對性,但唯其有針對性,又會遇到相當大的抵制,往往導致咨詢與治療中斷。他認為,中國親子關系及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有一些不同于美國和西方社會的特點,中國的父母將子女視作自己生命的延伸,對子女有很強的所有感,在對子女的教養過程中通過各種手段(苛責或溺愛)非常突出地把自己的意志和價值觀強加給孩子,而很難接受“非占有式的愛”。另外,中國文化是一種社會取向的文化,主張為他人、為家庭、為團體、為社會和國家而犧牲“小我”。這樣一種普遍的價值準則與來訪者中心療法主張的“內在評價定位”、“是其所真是”有很大差距。當然,也不排除由于來訪者中心療法對來訪者所習慣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產生極大的沖擊作用,從而產生非常好的療效。

又如,精神分析療法把心理疾病者的異常行為歸因于患者潛意識中的矛盾沖突,其癥狀是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尋求滿足的曲折的表現,也就是說,被壓抑的本能欲望既然在現實中得不到真正的滿足,則只得以癥狀的形式得到某種替代性的滿足。心理治療的過程和目的就是通過挖掘潛意識,使患者破除對本能欲望的壓抑作用,領悟到癥狀產生的真正原因。這種學說及其以此為理論依據的心理治療方法曾在我國受到強烈排斥,這其中除了政治因素以外,可能也與我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在精神分析治療中,向病人解釋他無意識中有自罪感,有受懲罰的愿望,這顯然和西方基督教“罪的文化”有聯系,中國人就不一定能承認。對異性父母的性愛欲望未得滿足和解決形成的俄狄浦斯情結是神經癥的根源。在西方,這一觀點可以直接向病人解釋,但在中國當前不易能讓病人接受。鐘友彬較早地認識到這一點,他根據精神分析療法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社會和病人的具體情況,通過長期臨床實踐,創立了中國式的精神分析療法——認識領悟療法。該療法認為,病人以兒童式的思維邏輯、兒童的行為方式解決成年人所遇到的問題。在治療中所要做的事情是使病人對這一點達到某種程度的領悟,從而以健康的行為模式代替過時的、幼稚的行為模式,使病人痛下決心——絕不做兒童心理的奴隸。這種解釋反映了中國傳統的自然觀——順應自然而發展的要求,因此是病人能夠、而且易于領會、接受的解釋。

黃雪薇、周遷璋對中山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心理門診819例神經癥患者脫失(指不能按計劃完成咨詢及心理治療次數)情況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總脫失率為48.96%。進一步分析發現,治療方式與脫失關系密切,單純藥物治療組脫失率為32.5%,藥物治療加心理治療組脫失率為41.0%,而單純心理治療組患者脫失率竟高達85.0%。單純心理治療組患者脫失率如此之高,除了與心理治療者專業服務水平有關外,是否受我國傳統文化對非本土化的西方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的排拒因素影響則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總之,中國人心理困擾的應對方式可概括為:先自我調節,后尋求外界幫助;在尋求外界幫助時,先求助“自己人”,后求助“外人”;在尋求“外人”時,先求助醫療幫助或民俗的、本土的心理幫助方法,后求助現代心理咨詢與。治療或精神科治療。也就是說,求助現代心理咨詢與治療或精神科治療往往是在所有求助都失效后才采用,而且仍可能繼續尋求和接受其他途徑的心理幫助。中國人心理困擾的應對方式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

責任編輯:宋 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亚洲最新在线|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日韩|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96在线 |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亚洲男人在线| 日韩二区三区| 狠狠干欧美|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丁香综合在线|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日本午夜三级|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5555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久久综合激情网|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一级毛片|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毛片卡一卡二| 欧美a√在线|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成人91在线|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极品av一区二区|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88av在线看|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88av在线看|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久久|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伦视频|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国产区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