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傳統道德中存在著一組可以視為其核心的主要理念。對這些主要理念,需要以現代人的觀點,放在全球化的視域下,并針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問題加以闡釋。中華傳統道德中的主要理念有:“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動力;“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的生命睿智、人生境界和精神氣象;“和合”理念是中華民族為人處世與協和萬邦的價值精髓;“務實篤行”是中華民族的行事風格和文化特質;“持節”是中華民族的人格操守和做人的脊梁。
關鍵詞:中華傳統道德;精神核心;現代詮釋
中圖分類號:B82-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7)02—0085-06
中華傳統道德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華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中華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的文化濃縮,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支撐和動力,是創新社會主義道德的民族靈魂。在傳統道德中,存在著一組對不同道德規范具影響力的主要理念,它們是中華傳統道德的精神核心。筆者力求將這些傳統道德的精神核心放在全球化的視域下加以考察,并將其內容實質結合當代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問題加以揭示,以求使傳統道德精神得以現代化。
一、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精神動力?!兑讉鳌で氛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痹谶@里,“乾”是強健、積極、不懈的意思,象征永不停止、生生不息的創造力。“天”是指存在的世界,它以健動不已為特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立于天地之間,應效法天地以自強不息、生生不已地創造,才能“德配宇宙”、成就人生、推動社會進步。
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等先賢,就是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創造和發明了種谷、制陶、織衣、冶金術和文字等,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文化根基??涓钢鹑?、大禹治水、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神話傳說,就體現了世世代代中華兒女自強不息、不畏艱險的主體精神?!吨芤准狻氛f:“堯舜一日萬機,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終夜不寢,顏子欲罷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強不息矣。”孔子闡說“剛毅”,曾子提倡“弘毅”。曾參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其義都是講做人要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做事要為了解除民眾的苦難、為公眾的利益而奮斗,這就將道德生活中的責任意識與人的使命感聯系起來??鬃幼约壕褪且粋€抱定志向以天下為己任,知其不可而為之,頑強不屈地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人??鬃淤澷p顏回“不恥惡衣惡食”、安貧樂道,其實是贊賞他為了追求服務民眾的本領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自強不息精神。
自強不息的精神與憂患意識緊密聯系,自強精神往往由憂患意識所激發。貫穿中華民族精神的憂患意識傳統,來自于周代文王的治政。周人戰勝殷人之后,并沒有忘乎所以,而是“朝乾夕惕”、“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居安思危”。在《周易》的卦辭、爻辭中,貫穿了一條憂患以及如何消除憂患、趨吉避兇的思想和行為路線,這是周王朝時期宗教中人文精神覺醒的開始。憂患是一種責任意識,是決心以自己的力量改正自身的過失、克服各種困難的心理狀態,它使人在精神上達致自覺狀態,是人文精神的起始。
憂患的中心思想是不把人的吉兇成敗歸咎于鬼神與天命,而是對吉兇成敗進行深入思考,反思吉兇成敗與自身思想行為的關系,探明應該承擔的責任,使自強不息的行為有了永不衰竭的自信力。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的這種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得中華民族永葆青春活力,即使在近代遭遇列強侵略時也不曾喪失過。傳統的憂患意識在近代表現為對中華民族整體前途命運的憂患;自強不息精神在近代表現為以救亡圖存為目的的變法和對強國富民道路的不懈追求。在鴉片戰爭之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中國人逐漸認識到自己已經處于災難深重的危險局面之中。中國在1894年甲午戰爭中戰敗,中華民族面臨被瓜分的危險,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為了救亡圖存,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前仆后繼、浴血奮戰,把眾多民族更加緊密地凝結成一體。在救亡圖存的大目標下,傳統的民族精神要素被民族的先進分子所改造,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成為救亡圖存運動的精神基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中,自強精神又演化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有共產黨人革命風格的自強創業精神。建國后,中國共產黨人率領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使自強精神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又形成了焦裕祿精神、鐵人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和航天精神等。
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華民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我們也要看到與發達國家還存在的諸多差距,看到在前進過程中還存在著各種問題和矛盾,需要進一步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建立在憂患意識基礎上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奮斗不息。
二、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的生命睿智、人生境界和精神氣象。“厚德載物”就是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中華民族長存不亡,衰而復興,在多災多難中始終奮進不已,其秘密在于中華文化中不僅包含剛健、弘毅、生生不息的精神,還蘊涵著寬厚博大、積厚悠遠、包容萬物的精神?!昂竦螺d物”有兼容并包之意,這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具有重要的引領意義。
“厚德載物”體現著做人的博大境界和精神氣象。這是一種待人的友善厚道,是與人為善的態度,將自我匯入群體的關鍵,在團體生活中體現為團結親和,在社會生活中體現為寬以待人、謙恭禮讓,使人具有一種圓潤溫和的氣質。這些都是社會成員之間相互認同、相互接納以至人際和美、組織和睦、社會和諧的前提與條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較少人際間矛盾、階層間隔閡、族群間沖突,講信修睦、講求禮讓、公平而有效率的社會。這一方面要靠國家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又要使全體公民在人格境界上得到培養和熏陶,使人的心靈不斷得到提升,心胸更加博大,眼界更加高遠,克服卑微和渺小、自私與貪欲,變局促為圓潤,轉扦格為和諧,棄低俗而慕高遠。
中華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如中國人一向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這與一般宗教文化具有的排他主義特性有所不同。在中華大地上56個民族大團結,中國的本土宗教與外來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各種宗教和睦相處、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世界上有許多民族曾經迫害猶太人,而在中國從未發生過。從5世紀到15世紀,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差不多領先世界1000年,英國學者李約瑟逝世前在劍橋大學的寓所曾經說道:“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不只是4項,也不只是40項、400項,而是4000多項,中國古代曾經為人類文明作出過偉大的貢獻,我相信中國一定會再次為全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做出更加偉大的成就?!敝袊糯茖W技術如此輝煌,與中國文化蘊涵的陰陽協調、整體和諧的智慧和厚德載物的人文胸襟有關。中國在最強盛時從未發動過侵略戰爭,鄭和七下西洋時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不僅沒有占領別國的一寸土地,而且在貿易中還給人家饋贈瓷器、絲綢、茶葉等物品,以傳播中華之文明。
佛教在西漢末、東漢初傳人中國,被中國人民所容納,自魏晉到隋唐,佛學成為當時中國的主流思想,可見中華文化的氣度多么恢弘遼闊。明末西學東傳,亦曾受到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視。近代以來,中國知識精英虛心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上下求索、孜孜不倦,對自己的文化傳統進行了徹底和嚴格的批判自省,這種批判雖有時失之偏頗,但從另一視角來看恰好反映了中華文化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善于汲取東西方思想文化的精華,力圖創新自己的文化,以實現復興中華的宏圖大業。
我們黨繼承傳統文化中厚德載物的理念,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國際新秩序做出了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倡導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提出要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構建和諧世界的構想。梁漱溟說,中國文化的宗旨說到底就是“講理”兩個字。在構建和諧世界的過程中,重要的不僅是“講理”,而且要“講法”?!拔覀円ㄔO一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和諧世界’?!?/p>
在全球化語境下處理他國文化和國際政治關系,厚德載物體現為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和睿智。我們反對文化霸權,主張以相互關愛、寬容兼容的“求同存異”的價值觀作為多樣文化之間相互理解、尊重、溝通、融合和相互學習的文化前提?!暗啦⑿胁幌嚆!?,就是說要強調世界上各種文化都有自己的長處,在繼承和弘揚自身文化優長的同時,要善于學習和展現別的文化之美,主張所有好的文化要共享,以實現天下大同。在國家關系中,我們主張以對話代替對抗,以和平代替戰爭,以合作代替掠奪,建立一個相互合作、求同存異、持久和平、穩定安寧、普遍發展、共同繁榮的世界。
三、和合
“和合”理念是中華民族為人處世、協和萬邦的價值精髓?!昂秃稀敝付鄻踊挛锏拿艿玫秸{和,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得到化解,人與社會、人道與天道會通合一。
和合一詞,最早出自《國語-鄭語》。西周末年,周幽王驕奢淫逸,司徒鄭桓公與史伯談論如何治平天下、成就大業,史伯說:“商契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在此,史伯隱隱批評周幽王治理國家時注重“同”而不講“和”,喜歡臣僚們一味順從、附和自己?!巴睍顾枷胫鲝埥┗?,順從唯一的、相同的、視為絕對的東西,會使國家滅亡。相反,“和”則是講各種不同的人或事物之間是平等的互動者,相異才能和合,和合才能產生新事物。在政治上,和合體現為君臣之間的良好關系,如有不同的觀點,臣不應該一味無原則地順從君,而是敢于指出君王主張中的不足或不對之處,在不同意見的交流和商討中使君王的政治主張更加正確。商代的君王契,注重了解民情,“和合”五教,用“父義、母慈、子孝、兄友、弟恭”這“五教”對民眾實行倫理教化,使得百姓和睦、國泰民安、政通人和,表現了很高的政治智慧。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崇尚和合?!对娊洝分杏小昂透币辉~,指“雜多導致統一”,多樣性的融合才會產生最美的羹。和合在音樂中是指各種樂器一起演奏,琴瑟和鳴,黃鐘大呂,聲音相和,音律合韻,才會產生美聲。《易傳·乾·彖傳》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币馑际侵v,天道發生變化后,人事也會隨之變化,這就需要人們順應變化,不斷調整自身因變化而出現的各種不適應,以使自己身心和諧,各正其位,各得其所。儒、道、佛也崇尚和合??鬃又v求“和”,認為君子與小人關系的和合取決于人格理想和道德情操是否純正,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的和合理念,有中和、持中、用中之意,主要側重于政治和人格品德方面。墨家側重調節主體與物質利益方面的矛盾,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不相愛”,天下和諧而治的奧秘在于“兼相愛”。道家側重從生成和本體上講個體如何順應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
和合表現在人際和諧上是通過“我”與“他”之間協調、協商、對話、溝通,以對“他者”的尊重、理解和愛為前提逐步達成的。和合要求任何主體把他人看成與自己一樣的人,把他人當做目的而不是自己實現目的之手段,能夠理解“他者”不同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文化素質的多樣性差異,以寬容的心胸求得多樣、多元的共識和創新。
和合表現在主體心理上的和諧就是身心和合。和諧社會說到底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心理上的和諧。當今中國在經濟社會巨大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競爭的加劇、就業形勢嚴峻、貧富分化和城鄉差距拉大等社會問題,這些不和諧是造成人們心理不和諧的重要原因。儒家認為身與心的和合首先要建立在修德的基礎上,“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反省自身,內心沒有什么可以愧疚的?!安换紵o位,患所以立”,不怕你沒有取得一定的位置,重要的是你拿什么去自立,做到這兩點,有了真實無妄的澄明心靈,就能經得住榮辱、得失、進退乃至生死的考驗,實現與他人和世界的共通,以化解各種心理糾葛,走向成功的人生。
和合是中國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髓,它承認自然、社會、人際、心靈中存在各種矛盾和差異,但它相信人們只要通過不懈的努力,各種矛盾不但可以得到化解,而且在和合的動態過程中還能創造出各種新的結構、新的事物和新的生命。當今時代,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拔幕瘺_突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著全球人類的未來?!幕詸嘀髁x’和由‘文化割據主義’發展而來的原教旨主義的尖銳對立已經使全球處于動蕩不安的全面戰爭的前夜?!蔽覀円獮榇龠M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同時在國際競爭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就必須萬眾一心、同心同德、團結協作、眾志成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力量?!昂秃稀崩砟钸€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wenshan iia先生在第二屆中國學論壇上認為:“中國的文化只是‘走出去’,還沒有‘走進去’,尚處在邊緣游離的狀態,因為中國的產品、傳播方式質量還不夠,這與我們的‘和’的理念有一定的關系,‘和’與積極地競爭的方式、積極地傳播出去是一個悖論,而且‘和’的概念還需要清晰地、細致地理順,‘和’里有心理學、環境學、溝通學的概念。西方強調的是‘說服’,從小訓練的是‘說’,而不是‘聽’?!f’就是一種力量、權利、能力。中國強調‘聽’,因為要照顧他人,這是內斂的方式。”
和合理念是一種真誠的和平文化,“以和為貴”、“協和萬邦”、“里仁為美”造就了中華民族的博大胸懷和“忠恕”心理?!昂秃稀奔仁莾r值理想,道德人格的精神,又是天人合一的宇宙境界。它不僅在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文化價值作用,還必將對世界和平、人類文明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提供深厚的民族思想文化基礎。當前,和平與發展仍是主流,但地區沖突不斷,民族矛盾頻發,霸權主義與恐怖主義猖獗,深入開掘和合思想理念的價值,對進一步增強各國人民的和平共處觀念,深刻認識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和分裂國家的行徑之危害,樹立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家統一的信心,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和合理念強調把天、地、人看成一個統一、平衡、和諧的整體,認為天道與人倫是一致的,強調“萬物并育不相害”,人應“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萬物與我為一體,把人的存在融入宇宙之中,達到“民胞物與”、“渾然與物同體”的理想境界。要求人們從心靈深處去體驗主體與客體的交融互通,反對二者的分裂和對抗,把自身融入天道和萬物之中,從而形成宇宙胸懷。這種理念不僅反對把自然當做殘酷掠奪對象,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人際間和代際間的利益失衡與沖突的人類中心主義,同時對矯正和彌補西方興起的“自然中心主義”的生態觀的偏頗,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自然中心主義”的生態觀主張人應該放棄自己的主體地位,必須敬畏自然本身的價值,從而陷入了自身的矛盾和困境之中。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可以為人類創建科學的生態觀提供寶貴的文化資源,它可以為建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自我主體與自然主體和諧共存的現代生態觀,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務實篤行
務實篤行是中華民族的行事風格和文化特質。務實也就是篤行,體現了儒家的人世品格和剛健精神,是衡量知識價值、治學方法、優秀人才的重要標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念、學術傳統和文化特質。學以致用為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歷代士人反對“空談”、“虛學”,張揚“明體達用”,追求和實現理想價值的行事風格?!斑_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等詩句,都體現了志士仁人為國為民、為學為用的擔當精神和參與意識。
務實篤行是中華文化內在的基本精神和特質。儒家的“內圣外王”之學強調主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實踐的統一,是內在的修養與經邦治國之事功的有機結合。孑L子不喜歡不切實際的玄想,“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心懷“濟世拯民”的理想,從關心現實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人手,樹立了以塵世生活為學問目標的榜樣。孔子強調知行合一,講求學與行、言與行的一致,不喜歡言行不一的小人??疾烊藭r主張聽其言、觀其行,“不以言舉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有,察其所安”,認為君子應“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決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中庸》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實踐學、問、思、辨、行的行進路線;為實現價值目標,學、問、思、辨、行是統一的過程,而每一階段都包含著行。荀子認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特別強調“行”的重要性。
兩漢經學雖引入天人感應學說,也有明顯的對現實政治特別關心的務實傾向。魏晉玄學偏離了傳統的人世情懷,仍然反映了士人迫于環境對“名教”的反叛,并非完全沒有務實志趣。宋明理學在形上思維方面達到很高的成就,理學家們提出“不以事功為止境,亦不以禪寂為指歸”,落人漠視世用的空疏學風,但士人們沒有完全失落對現實政治的關心和對自己道德操守的踐履,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務實篤行的精神。至于明末以后黃宗羲、顧炎武所倡導的“經世致用”,則修正了宋明理學空談心性義理、漠視世用的空疏學風;顏元指責道學的“空談性理”是明朝亡國的主要原因。早期啟蒙思想家把“經世致用”的精神貫徹到研究哲學、歷史、自然科學的過程中,強調事關國計民生實際問題務必窮源溯本,形成了“貴創”、“博征”和“致用”的學術風格和實學思潮。近代以來知識精英為民族危亡而奔走呼號、上下求索,都貫穿了務實、篤行、經世致用的精神。
務實表現為堅持真理,古人將它概括為“實事求是”?!皩嵤虑笫恰币辉~最早見于《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無論宋代的湖湘學派,還是清代乾嘉漢學,其治學宗旨和基本方法都表現出重事實、重歸納、重證據的“實事求是”學風?!皩W貴力行”是岳麓書院的治學風格,認為“知行互發”、“知行并進”,“知”和“行”是一個不斷促進、不斷深入的過程。實學思潮開創了“下學而上達”的唯物主義方法論,后來演化為“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論和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在解釋“實事求是”時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就是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就是同具體事物的實際接觸和對事物規律的具體認識?!边@是對中國傳統務實、篤行思想的繼承與創造性的發展。他在《反對本本主義》等文章中強調,只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才能真實、具體地了解情況,形成正確的思想,光靠背誦和宣講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對“實際情況”的“具體真正的了解”,就在于“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具體地研究中國的現狀和中國的歷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他痛斥那些“只知背誦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詞句的……徒有虛名并無實學的人”,是“頭重腳輕根底淺,嘴尖皮厚腹中空”。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實事求是”思想,在深入了解世情、國情和民情的前提下帶領全國人民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從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六屆四中全會以來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戰略思想,都是根據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而調整了政策導向。
在信息化、網絡化的知識經濟時代,務實、篤行精神的進一步繼承與弘揚,必須避免落入功利性的效用泥潭,以追求科學真理為目標,胸懷“正義”和“善”的持久信仰,不僅要體現在政治及實踐倫理和技術方面,還應著力于對科學原理和科學信仰的不息探索。中華民族的務實精神必須與當代全球化的現實結合,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的精華,才能成為科學的思想武器。
五、持節
“持節”是中華民族的人格境界和中國人的脊梁?!肮潯钡睦砟钤缭谙惹貢r代即已出現,《左傳》里有“圣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的話?!俺止潯笔侵笟夤澓筒偈兀瑲夤澲钢練夂凸澆?,操守指平素所遵循恪守的志行品德,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說明,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衡量仁人志士人格境界的根本標準,又是表征社會風氣清明或污濁的標志。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演化中,“持節”的內涵愈來愈豐富,成為中國文化的內核,成為歷代知識分子人生追求的崇高目標和評價人物的一個重要價值尺度。儒家認為,人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應當做的事,“應當”就是行事的原則。如做知識分子,就要擔當起探尋真理的重任,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鬃佑幸痪淝Ч琶裕骸叭娍蓨Z帥,匹夫不可奪志也。”這是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值得頌揚的君子的節操,是對人生的一種堅定的態度,是個人意志獨立的表現,是人格的氣象。一個真正的人,應當有獨立意志、獨立的人格和高潔的操守;一個民族的延續和發展,要靠具有獨立人格、信守道義和民族氣節的人擔當起偉大的使命和重任,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氣節與愛國緊密相聯。歷史上把民族大義置于個人生死之上,視死如歸者,層出不窮。古代有“田橫五百義士赴海死”。在漢代,蘇武受命出使匈奴,被囚19年,流放到貝加爾湖牧羊,饑餓時常挖野鼠洞中的草籽充饑。漢將李陵投降匈奴后曾去勸降蘇武,但蘇武堅決不投降匈奴,氣節長存,寧死不屈,始終緊握著手里的“漢節”,帶著它牧羊,挾著它睡覺,時刻不離這根代表國家尊嚴和使命的權杖。每當國家遇到危難之時,歷代有氣節的中華兒女便會挺身而出,為了堅持正義、保家衛國,不愿看到自己的國家淪為附庸,甘愿犧牲自己的生命。東漢初名將馬援以62歲高齡領兵遠征,次年病死軍中,實踐了他自己的誓言:“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耶?”南宋政治家、文學家文天祥,于1278年12月在潮陽五坡嶺兵敗被俘,次年被囚于元代首都燕京土牢,條件特別惡劣,備嘗艱辛,但他毅然拒絕多番威逼利誘,寫下千古名詩《正氣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詩長60句。支撐文天祥堅貞不屈精神的力量來源就是氣節。
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是儒家氣節觀的生動寫照?!蹲髠鳌は骞哪辍份d有叔孫豹的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為不朽。”晚清士人魏源將“立節”補人經典的“三不朽“之說。他說:“立德、立功、立言、立節,為之四不朽。”影響了后來抗清的愛國志士?!俺止潯迸c愛國緊密相聯,在危難之際才見出堅貞的節操。
在今天,“持節”表現在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上,要把君子的節操創造性地轉化為每個公民自覺遵循的道德標準、共同遵行的價值尺度。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機制、修養機制、示范機制和評價機制,其前提和目的是要使公眾具有人格的節操,懂得自己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如何對待義與利、得與失、喜與憂、真與假、美與丑、曲與直、勤與懶、己與人、上與下、動與靜、長與短、生與死,怎樣在繁華喧鬧、五光十色、燈紅酒綠的商品社會鑄造自我的形象,如何守持自己的進取心,不為利誘,不貪不占,明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熱衷于求真,不做虛假文章;做光彩的事,不做丑惡的事,奉持操守,端正品行,使人身心健康,人格高尚,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責任編輯:啟 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