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的普及,虛擬交往已經成為個體之間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與現實交往相比,虛擬交往具有去身體化、自主性、跨地域性、非物質性、非功利性、去中心化等特征,在推動人類交往發展的同時,虛擬交往也給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借鑒馬克思和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有助于科學地界定虛擬交往。
關鍵詞:網絡;虛擬;交往行為;虛擬交往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7)02-0071-04
新興科學技術正在日益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條件和交往狀態,互聯網技術就是其中之一,它正以強大的攻勢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和不同維度之中。最新數據顯示,互聯網發展再次提速并進入又一個快速發展期。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國網站總數已達到788400個,網民人數已超過12300萬。而回顧互聯網的誕生和發展初期,眼前這一切不得不讓我們感到驚嘆。最初網絡只是作為科學家們之間的交流手段而誕生的,但是現在這只是網絡的一個邊際效應了。隨著普及程度的大幅提高,網絡本身已由單純的通訊工具發展為更具內涵的交往工具,通過網絡所實現的人際交往已經成為主體之間日常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這種交往是建立在互聯網所模擬出來的虛擬平臺基礎上的,因此我們將這種交往形式稱為虛擬交往。
網絡為人類敞開了一個全新的生活空間,在這一空間展開的虛擬交往一方面彌補了傳統交往形式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給傳統交往形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如何清楚地認識虛擬交往的特點以及利弊,從而更好地為虛擬交往平臺的合理構建以及虛擬交往行為的理性參與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是很有意義的。哲學是面向生活世界的基礎批判理論,從哲學的維度建立起對基于互聯網的虛擬交往進行反思的理論體系已成為當代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
一、“虛擬交往”的概念界定
為了更好地把握虛擬交往的含義,這里首先對交往理論做一下深層次的梳理。交往行為是哈貝馬斯著重論述的行為模式,它主要是指人們通過語言以及符號為媒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最后形成雙方認可的具有約束力的規范的一種方式,它是人類的四個行為模式類型中唯一一個能夠全面關聯客觀、主觀和社會三個世界的類型,并且是在現實生活世界中主體之間溝通的主要方式。交往行為“所反映的是行為者自身與世界之間的關聯”,它的出發點以及所面對的是生活世界,交往行為的目的是在生活世界中達到相互理解。語言和文化是構成生活世界的基本因素,因此語言在交往行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通過語言所進行的溝通過程中,“言語者和聽眾同時從他們的生活世界出發,與客觀世界、社會世界以及主觀世界發生關聯,以求進入一個共同的語境。因此,所謂交往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主體通過語言、符號等方式實現的溝通生產、分配和交換的行為。
交往行為總是在一定的交往平臺上展開的,在虛擬現實技術出現之前,現實生活世界是主體交往的唯一平臺,網絡空間的出現開辟了主體之間交往的新平臺,也誕生了新的交往模式——虛擬交往。“虛擬”一詞是隨著網絡的興起而逐步流行起來的。網絡虛擬技術是一種源于網絡并行和交叉的計算機仿真技術,具有如下特征:(1)交互性,虛擬現實被一些人看做是他們能與之進行交互作用的電子象征物;(2)沉浸性,它所具有的傳感性能夠讓使用者產生類似在真實社會中的幻覺,使人能夠沉浸于其中;(3)隱蔽性,虛擬實在是一種遙在,它能夠使人實時地以遠程的方式于某處出場。
根據上述對交往行為和虛擬的理論分析可以給出虛擬交往的定義:所謂虛擬交往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虛擬空間中以符號化、數字化或電子化的語言為信息交流載體的交往方式。
二、虛擬交往對傳統交往行為的發展
虛擬交往主要通過電子郵件、網上電子公告板(BBs)、即時通訊工具(0ICQ、MSN等)和虛擬社區等方式進行。在虛擬交往行為中無論是交往的主體、交往的客體還是交往的平臺,與傳統交往行為相比都有很大的差異,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現實交往行為的不足。
第一,虛擬交往有利于交往信心的重建。層級現象在現實社會等級體系中十分明顯。每一個社會單位都有自己的中心人物,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體系決定了大部分人在現實交往中處于非中心狀態中。在虛擬網絡中主體之間的關系是由一對一的關系結成的關系網,所有的人都是關系網的一個節點,因而每個人都是主體,每個人也都是中心。這為那些由于相貌、社會地位等因素而在現實交往中處于劣勢的人提供了一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潛力的公平競技場,使他們有機會得以重新建立交往的自信心。
第二,信息革命帶來的最基本的變化在于它消除了物理距離的限制。由于信息傳遞工具的發展狀況的限制,傳統交往一般是基于血緣、地緣或業緣關系建立起來的。而網絡是一個由多國家、多局域網構成的四通八達的虛擬平臺,網絡無國界,正如幾十年前飛機的出現使地理距離縮短讓人們可以自由地往返于各地一樣,信息技術帶來的傳播方式的現代化,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使得空間距離進一步縮短,我們居住的星球正在變成一個麥克盧漢曾預言的地球村。影像、聲音、文本等各式各樣的信息形式可以方便快捷地通過國際互聯網傳送,物理距離已經不再是跨地域交往的障礙了。
第二,虛擬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現實交往的功利性。虛擬交往活動展開的平臺以及依附的空間是非物質性的電子網絡,在交往行為中不論交往的主體、交往的客體還是交往的媒介都是基于一些虛擬的電子信息符號所建構而成的人工環境。在大部分情況下,虛擬交往所需的硬件只是一臺聯在互聯網上的電腦,虛擬交往中信息的傳遞以及語言交流主要是以電腦介質進行的,無論是網絡通訊、文件傳送、遠程登錄和網絡瀏覽,還是以這些行動為基本單位而組合起來的各種各樣更為復雜的虛擬實踐交往行為,都是以虛擬的方式進行的,而不具有人們在現實的物理空間中所進行的實踐活動那樣的實在性。因此,大部分情況下,在虛擬交往中人們相互提供幫助或信息而不求直接的回報。在網絡上為他人提供幫助的人并不指望能夠得到直接的報酬。“投桃報李”、“禮尚往來”這些在現實交往中被大部分人遵守的交往原則在虛擬交往中是沒有必要的。網絡的非物質性使得想得到物質上的回報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家也就不期望獲得回報。
三、虛擬交往的負面反思
雖然虛擬交往比傳統交往具有更大的便利性和自主性,但是虛擬交往畢竟是對現實交往的模擬,它是現實交往的某種延伸而絕非人類交往的全新模式,在推動人類交往發展的同時虛擬交往也帶來了一定的困擾。
(一)網絡交往的沉溺與匆忙導致人際關系的疏遠
虛擬交往具有易成癮性,主要表現為“網癮”現象。與現實交往相比,虛擬交往似乎具有更大的魅力,使人沉溺于其中而樂此不疲。虛擬交往的吸引力主要來自于人的虛擬本能,虛擬就等于承認現實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東西的意義和真實性。
廣義上的虛擬是指人的主觀對并未實際發生的事情或場景的構想,虛擬在人類整個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藝術作品、文學創作乃至科學研究都離不開虛擬,這也正是人的創造性之所在。在實際生活中人是一種實然性的存在,但因為人是面向未來的,從存在論的觀點來看人同時是一種可能性的存在。作為此在,人的未來生活總是以種種可能性的面貌展現在人的頭腦中。只要人還活著,人就是一個未完成的存在,他未來的一切都有多種可能性,而實際上人在生活中只能實現不同可能性中的一種,讓一種可能性成為實然就意味著其他一切可能性的喪失。如果我選擇成為一名醫生,就意味著我失去了做一位哲學家、一個電影演員或者一名飛行員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與現實性之間的相互排斥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們經常在幻想中虛擬出另一個可能的自我或另一種可能的人生。在前網絡時代,普通人對自我的虛擬只能在頭腦臆想中存在;虛擬空間的出現使得經過重構的自我被賦予生命并能在虛擬世界中與他人交往,人們可以以一個完全不同于現實自我的形象在虛擬世界中存在,這正是虛擬空間的魅力之所在。
從另一方面說,人都有追求新生事物的本性,這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面對網絡上不停涌現的新社區、新網友,人并不甘于長久地局限于固定的網絡空間中,于是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網友越來越多,可交情卻越來越淺。傳統交往中需要幾年到幾十年才能結下的深厚情誼,在網上被濃縮至幾天甚至幾個小時,而這樣匆忙來的情誼自然去得也容易。這種沉溺與匆忙共存的交往所導致的最終結果是現實人際關系的弱化。人的生活時間是有限的,在線的時間越長就意味著離線時間越短,過度沉溺于虛擬世界會荒疏于現實生活,執著于虛擬交往的人也許因某一方面的共同興趣形成網絡族,卻與近在咫尺的親友之間產生了鴻溝,造成了現實人際關系的冷漠和心靈的隔閡。研究表明,網絡使用得越多,人們用來與身邊家人、朋友交流的時間就越少,他們的社交圈子就越小,而由此產生的孤獨感和絕望感就越強烈。
(二)網絡道德失范與網絡犯罪對現實社會交往的挑戰
許多網絡樂觀主義者堅信網絡虛擬交往的安全性,并認為主體在網絡空間中可以展示一個潛在的真實自我,而當前網絡犯罪的不斷發生卻表明,這個被認為是真實的自我正呈現出道德失范狀態。網絡的虛擬性將這樣一個問題擺到了交往主體的面前:一個日常生活中循規蹈矩的人在虛擬交往中是否有必要繼續遵守現實社會中的道德原則?
人類社會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由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和道德標準組成的主體行為規范。現實社會中主體的交往是一種以身體為基礎的面對面交流和溝通,交往對象大都是親戚、朋友等熟識的人,其行為或多或少會受到監督,因此其交往行為必然受到其在現實社會中的地位、身份和角色以及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制度的制約。在現實的交往行為中人們都要遵從誠實、守信、真誠等潛在規則并遵循相應的交往禮儀和道德規范,否則不僅會受到社會道德的譴責,更難以在現實交往中獲得成功。
虛擬交往隔斷了虛擬化身體與現實身體之間的紐帶,弱化了現實人際交往規則的權威性,由于身體不在場和交往的匿名性,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的地位、身份和角色對交往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就變得微乎其微。不僅“在網絡上沒有人知道你是條狗”,并且對自己進行一定的偽裝已經成了虛擬交往主體的必備技能。正如黃厚銘所說,網絡人際關系的特色并不在于它們是經過媒介的,而在于它們是以網絡的媒介特性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在虛擬社區中陌生人之間的接觸,各種謊言、欺騙和不負責任的消息幾乎成了虛擬交往中的一種常態。
網絡犯罪是網絡道德失范的極端表現,它具有高智能性、極大的隱蔽性和極強的社會危害性,同時,由于網絡的普及和使用歷時不長,規范網絡行為的網絡法規還很不完善。一般說來,網絡犯罪是指犯罪人通過網絡攻擊、郵件攻擊和病毒攻擊等方式非法侵犯他人域名權、侵犯網絡經營秩序、非法進入或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非法竊取和使用他人的數據資料以及濫用網絡等行為。現在網絡法規的不完善以及網絡犯罪的復雜性已使網絡犯罪成為世人所關注的問題。
(三)虛實身份之間的轉換導致自我認同危機
穩定的自我認同是維持自我同一性和本體安全的因素。所謂自我認同是指“個人依據其個人經歷所形成的,作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自我認同具有超越時空的連續性,它包括了對人這一概念的認知成分:“成為一個‘人’,而不僅僅是一個反思行動者,還必須具有有關個人(如用到自我和他人時)的概念”,因此,自我認同是自我與外在客觀環境的一種和諧狀態。
根據吉登斯的分析,一個擁有合理穩定的自我認同感的人應該具有以下三個特征:首先,他能夠反思性地掌握他自己個人經歷的連續并與他人能在某種意義上進行溝通;其次,他能夠主動避免那些會給其自我認同的完整性構成威脅的東西;最后,他能接受完整性并能夠在反思控制的范圍內維持一種“活生生”的自我感。吉登斯進一步提出,人的自我認同既不發生于自己的行為之中,也不發生在他人的反映之中,而是在“保持特定的敘事進程之中被開拓出來的”,所以如果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想要保持與他人健康有規律的互動,他的“個人經歷就不能全然是虛構的”。
網絡為主體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自我展示平臺,由于虛擬交往的去身體化、匿名性等特點,主體在虛擬交往中所展示的自我實質上是一個理想自我。虛擬交往給主體提供了一個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通過對自己歷史的重新闡釋來重新塑造一個全新的自我的可能。“在網絡上所呈現出來的自我,往往是自己所期待、但在真實世界受到既有生命歷程及其社會關系所羈絆而無法如愿的那一個面向之自我”。同時,虛擬自我在網絡中一般會同時擁有多個面向,“在虛擬社區中,個人將會更徹底地維持著數個可能截然不同的自我認同”。虛擬世界就像一個舞臺,每一個主體可以在這個舞臺上扮演他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而對那些以與真實世界中一樣的身份出現在虛擬世界中的人來說,他們只不過是選擇了扮演真實世界中的他自己,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人人都在虛擬世界中演戲。因此,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在虛擬交往過程中交往主體在網上和網下的表現判若兩人,同時,交往主體在網絡中所擁有的各個面向之間也呈現不同的人格特征。但是人畢竟不能總生活在虛擬世界中,他總要回到真實世界中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因此他不得不在兩個世界中穿梭。那么,“我”到底是誰?是在真實世界中一個平凡的自我,還是在虛擬世界中仗義相助的大俠?在虛擬與真實、不同的虛擬自我之間的轉換中,主體會迷失在自己所設定的不同的歷史敘事當中而產生自我認同的危機。
四、結束語
網絡不僅是一種科技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基于網絡的虛擬交往已經成為當代主體之間交往的重要形式,它正在日益滲透到人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網絡自身的虛擬特性,它在拓展了人類的交往空間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新的困惑與危機。正如恩格斯所說:“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因此,建立起對虛擬交往的哲學反思理論不僅是促進虛擬交往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是哲學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反思是為了更好地前行,我們不能因噎廢食,雖然目前虛擬交往由于在某些方面放大了人自身的矛盾而給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困惑,但是我們相信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配套政策的完善,虛擬交往最終必將推動全體人類的發展。
責任編輯:王之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