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江西省婺源縣采取有力措施,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巧打生態牌,在旅游業上大做文章,從而呈現出生態搭臺#65380;文化旅游唱戲#65380;社會和諧#65380;群眾富裕的喜人情景#65377;
喜看婺源生態美
走進中國最美鄉村——婺源,躍入您眼簾的是青山碧水,小橋流水,粉墻青磚黛瓦,境內生態環境優美,被外界譽為“最后的香格里拉”#65380;“中國最美的鄉村”#65377;婺源縣委#65380;縣政府緊密結合民情民俗和自然資源,創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社會性#65380;群眾性自然保護小區的構想,采取山林權屬不變,實行自籌#65380;自建#65380;自管#65380;自受益的原則,建立自然保護小區192處,總面積達65萬畝#65377;為進一步加大對名木古樹和生態資源的保護力度,專門成立4個名木古樹工作小分隊,對分布在邊遠鄉村及荒山野嶺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名木古樹進行鑒定#65380;定名,將其一一編號,注冊保護#65377;目前,全縣現存名木古樹就有6000余株#65377;江灣鎮曉起村是著名的旅游景點,僅村口就有百年老樟#65380;紅楠#65380;紅豆杉等名木古樹百余株#65377;近年來,該縣堅持開發與保護并舉,不但建立了192個自然保護小區,而且先后關閉了100多家高污染#65380;高耗材的企業,搬遷了主要公路沿線的石灰窯和4000多座墳墓,全縣活立木蓄積量1009.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2%,植被覆蓋率92%#65377;由于婺源縣委#65380;縣政府狠抓生態環境建設不放松,取得了顯著成績,婺源縣先后被評為全國造林先進縣#65380;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65380;全國綠化先進單位#65380;全國綠化模范縣和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65377;
喜看旅游紅似火
婺源,位于皖#65380;浙#65380;贛三省交界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是典型的江南山區縣,過去一直閉塞,旅游業是一個空白#65377;近幾年,由于狠抓生態環境的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婺源旅游業的蓬勃發展#65377;在發展旅游業中,婺源縣委縣政府利用優美的生態環境搭臺,用文化旅游唱戲#65377;婺源有著深厚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有“書鄉”#65380;“茶鄉”#65380;“山鄉”#65380;“水鄉”之美譽,婺源是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又是歙硯硯石的正宗產地#65377;婺源以古文化#65380;古建筑#65380;古樹群#65380;古洞群為主的“四古風曲”著稱#65377;全縣有12個中國民俗文化村,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10個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65377;從北宋至清代,全縣出了552名進士,歷朝仕宦2665人,歷代文人留下的3100多部著作,有172部選入《四庫全書》,婺源縣博物館藏文物有1萬余件,被譽為“全國縣級第一館”#65377;不但如此,婺源的生態資源也令人稱羨,該縣不但有亞洲最大的鴛鴦棲息地——賦春鴛鴦湖,每年有2800多對鴛鴦在此棲息,而且擁有世界頻臨絕跡的黃喉噪鹛#65377;這些豐富而又寶貴的人文資源與生態資源融為一體,成為該縣獨具特色#65380;文化底蘊深厚的旅游資源#65377;
近年來,該縣充分利用這些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采取引進外資#65380;民營股份合作#65380;集體經營等多種經營模式,先后開發了東西北三條精品線路27個風景區(點),以點串線,以線帶面,打“整體牌”#65377;為了進一步加大對古村落的保護力度,該縣成立了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設管理領導小組,專門制訂詳細的農村建房審批流程,從源頭遏制農村亂拆濫建現象#65377;還啟動了“千村調查”,建立縣鄉村三級文物保護體制,對分散的古建筑和流散在民間的文物摸底登記,新發現古建筑#65380;古橋等文物古跡500多處,投資637萬元改造437幢非徽派建筑,許多地方的村民也自發成立了古村落保護協會,自覺保護歷史文化#65377;這樣一來,吸引了國內外游客來婺源觀光旅游,去年共接待游客28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7億元,2006年還分別成功舉辦了上海國際茶文化節閉幕式#65380;2006 婺源#8226;中國鄉村文化旅游節和2006全國群眾登山運動會閉幕式#65377;
喜看社會多和諧
旅游是婺源縣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支柱產業,而旅游的發展,不但讓群眾受益#65380;錢包鼓起來了,而且給社會方方面面都帶來了和諧的新氣象#65377;以前,來婺源的人都說婺源交通不方便#65377;近幾年,該縣把縣鄉公路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利國利民的重要工作來抓,先后投資5億多元,改造縣鄉公路400公里,基本上實現鄉鄉通油路,投資67億元的景婺黃(常)兩條高速公路也正式通車#65377;不但如此,一批偏遠山區的村級公路也相繼建成,如江灣鎮大斂村,開通了村里通往鎮里的公路, 村民結束了肩挑背馱的歷史#65377;浙源鄉周家山7.5公里的山路改造成公路后,村民到鄉里辦事時間比以前節省了一半,群眾非常滿意,贊揚縣委#65380;縣政府為民辦了大好事#65377;接著縣里又把群眾關心的低收入居民住房以及子女入學難等問題,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大事來抓,縣里投入資金,由縣房地產管理局實施,建起了廉價住房讓一部分低收入下崗工人住上了新房,并在全省首家建起了設施齊全安全實用的玉宇花園小區#65377;接著又鼓勵民間人士投資辦校,先后建起了一所試驗小學和一所紫陽中學,解決了群眾子女上學難問題#65377;
2006年縣委#65380;縣政府為了構建和諧社會,加快婺源建設步伐,在全縣范圍內廣泛開展“愛我家鄉#65380;綠化婺源”為主題的捐款活動,全縣黨員捐款近百萬元#65377;幾年來,全縣先后完成義務植樹1200萬株,完成公路綠化500多公里,植樹2000萬株#65377;縣里還圍繞建設山水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標,投入城市建設資金7億元,城區綠化覆蓋面積達195公頃,園林綠化面積166公頃#65377;目前,縣城天佑路#65380;書鄉路#65380;文公路等街道宛如一條條綠帶,把縣城裝扮得分外亮麗#65380;光彩#65377;群眾高興地稱:現在的婺源是城市漂亮#65380;道路寬廣#65380;物產豐富#65380;市場興旺#65380;政通人和#65380;氣象更新的和諧社會#65377;
喜看群眾生活多姿彩
2001年5月30日是婺源人難忘的日子,原國家主席江澤民來婺源視察,給婺源人以極大的鼓舞和振奮,也為婺源增添了光輝的一頁#65377;婺源縣委#65380;縣政府十分珍惜這一千載難逢的大好時光,抓住機遇,奮力拼搏做大做強旅游產業,讓婺源老百姓富裕起來,來報答國家領導人的關懷#65377;
為了讓群眾盡快擺脫貧困,走上富裕路,縣委縣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鼓勵農民進城辦賓館#65380;餐飲和娛樂場所,為旅游業服務,因此近幾年,全縣各景區景點賓館#65380;餐飲#65380;娛樂等一系列相關產業迅猛發展#65377;目前全縣大小賓館多達170多家,全縣旅游從業人員達3萬多人,規模居全省首位#65377;接著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隊#65380;率團先后到廣東#65380;云南#65380;浙江#65380;江蘇等省市學習先進經驗,創辦高標準生態工業園,從2004年2月,該縣創辦了全省首家生態工業園區,在短短兩年時間里,縣生態工業園區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6億元,現園區已有入園企業52家,年實現銷售收入4.2億元,創稅3210萬元,解決就業5000余人#65377;
婺源縣委書記林顯君在傳達貫徹省黨代會會議精神時說:“中國最美鄉村,具有豐富的內涵,她既是外界對婺源的贊譽,更是我們婺源人民所應該堅持的工作標準和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65377;林顯君書記和縣長揚峰曾多次深入旅游景區和茶區進行調研,和農民群眾促膝座談,積極鼓勵支持農民創業,開發旅游業和茶葉種植#65380;加工業#65377;茶業是婺源傳統產業,為了農民增收,把茶業這一傳統產業做大,該縣每年都要對從業人員進行茶葉技術培訓和“婺源綠茶”江西省地方標準技術培訓#65377;目前全縣產茶5800噸,實現產值3億元,已形成以有機茶為龍頭,茶油等產業齊頭并進的綠色食品產業群#65377;
由于婺源縣委#65380;縣政府重視生態環境建設,狠抓旅游業發展,積極開拓創業#65380;就業市場,從而使婺源群眾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富裕道路,旅游景區農民從旅游業中平均增收1000元左右#65377;現在該縣社會政治穩定#65380;民風淳樸#65380;群眾逐漸富裕起來#65377;全縣無刑事案件#65380;無重大治安案件#65380;無村民犯罪#65380;無村民越級上訪的“四無”村達82%以上#65377;是全國依法治理百強縣#65380;全國“二五”普法先進縣#65380;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征兵工作從1978年以來實現連續25年無退兵,被評為全國征兵工作先進單位#65377;
婺源,環境優美#65380;多姿多彩#65377;在新的一年里,婺源人民更加努力奮進,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攜手共建最美鄉村#65377;
婺源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65377;
[作者簡介]呂六斤,男,江西省婺源縣電視臺;呂強,男,江西省婺源縣地稅局#65377;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