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全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全區14個縣(市#65380;區)有11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65377;西面呂梁山是晉綏抗日根據地,保德縣是八路軍抗日作戰的后方基地,中共晉綏二地委的駐地;東面太行山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總部抗戰初期駐在五臺縣,朱德#65380;周恩來#65380;彭德懷在這里部署和指揮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和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65377;五臺#65380;保德#65380;代縣#65380;靜樂等四縣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支前11.6萬人#65380;參軍1.83萬人,犧牲1.91萬人,為革命做出了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被毛主席譽為“抗日模范根據地”#65377;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四個縣在中央的關懷下,各級黨委和政府支持和帶領老區人民脫貧致富,面貌有了很大變化,老區人民生活日益提高#65377;但是由于多種因素制約,多數人民群眾仍然比較貧困,2000年均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65377;
為了了解貧困老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山西省加快晉西北#65380;太行山革命老區開發的情況,中國老促會#65380;山西老促會#65380;忻州市老促會從2006年5月7日開始,用半個月時間赴這四個縣調研,深入到12個鄉鎮#65380;15個行政村#65380;67個農戶和鄉村中小學校#65380;衛生院(室),實地了解情況#65377;由于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產業開發不夠快,各級財力拮據,農民增收困難,現在還有很大一部分村和農民仍然處于貧困狀態,脫貧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相當艱巨#65377;
一#65380;農村貧困面很大,扶貧任務艱巨
四個縣的各級黨組織和縣鄉政府帶領人民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合力攻堅,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65377;由于生態環境脆弱#65380;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經濟發展滯后,所以四個縣農村的貧困面仍然很大#65377;據統計,沒有脫貧的人口代縣3.27萬人#65380;五臺縣2.01萬人#65380;靜樂縣1.8萬人#65380;保德縣0.65萬人,合計共7.73萬人,占農業人口的11%,比山西全省平均數高出5.4個百分點;加上低收入人口19.6萬人,四縣共有貧困人口27.33萬人,占農業人口的38.8%,比山西全省平均數高出22.8個百分點#65377;
四個縣從2004年開始整村推進扶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由于投入的財力有限,各縣每年只能推進幾個村,進展緩慢#65377;需要整村推進的共1409個村#65377;按照這個速度,全部完成還需要30多年#65377;而且整村推進扶貧的資金偏少,現在每個村一般投入二三十萬元,投入多的六七十萬元,打一眼深水機井就用完了,達不到整村脫貧的要求#65377;
從農民的收入看,四個縣2005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代縣1863元#65380;保德1760元#65380;五臺1645元#65380;靜樂1520元,分別比全國平均數低1392元#65380;1495元#65380;1610元#65380;1735元#65377;由于平均數中少數富裕戶的高收入掩蓋了貧困戶的低收入,實際上大多數人均年純收入在1000元上下,相當多的農民生活非常困難#65377;
二#65380;農業產業單一,農民增收困難
我們每到一縣,就分組深入鄉村,同干部座談,到農戶訪問,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農民增加收入困難#65377;
種植業#65380;養殖業和多種經營發展緩慢,名優特產沒有形成規模和產業鏈條,是影響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原因#65377;四個縣農業以種糧為主,產品單一,蔬菜#65380;水果#65380;中藥材#65380;養羊#65380;養牛#65380;養豬等發展基本處于自發狀態;名優特產如代縣的辣椒#65380;酥梨#65380;紅蕓豆,保德的貢品油棗,五臺的肉牛和靜樂的小雜糧食等,還沒有培育發展成產業規模#65377;缺乏組織和引導#65380;沒有形成專業服務體系和產供銷產業鏈條,農民賣難的問題仍然存在#65377;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能夠帶動農民發展種植業#65380;養殖業#65380;畜牧業的產業化項目和農產品加工項目以及農村民營企業,以便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65377;
農資漲價等造成種糧不賺錢,影響了農民增收和種糧積極性#65377;我們所到的山區村莊,基本上都是以種玉米#65380;土豆#65380;小雜糧為主,土地破碎#65380;干旱高寒,農民種地靠牲口,生產工具落后,靠天吃飯#65377;近幾年來農資漲價,每畝地生產成本(不計農民投工在內)增加到150-200元,正常年景實際收入只有二三百元;加之糧價時有下滑,影響了農民收入,種糧積極性下降,出現了土地撂荒現象#65377;
農民外出打工收入低#65380;增收難#65377;這四個縣由于可耕土地比較少,農民覺得種地不劃算,有大約1/3以上的勞動力外出打工,有的鄉甚至達到4/5#65377;這些農民缺少組織為他們服務,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基本上是出賣勞動力,每月收入三五百元,去掉各種花銷,剩余不過二三百元,達不到全國農民工人均年收入的一半#65377;
三#65380;產業開發緩慢,縣鄉財政困難
我們了解到四個縣的財政都有困難,特別是五臺和靜樂兩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274元,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4;人均財政收入415元,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5;縣級可用財力分別為4146萬元#65380;3400萬元,遠遠不足財政供養人口的工資支出(分別為16000萬元#65380;12112萬元),要靠國家轉移支付才能發出工資,而且累計負債分別為2億元和5億元#65377;
縣級財政困難的原因,主要是產業開發緩慢,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大的廠礦企業太少#65377;從財力結構和財政實際運轉上分析,也有稅收返還基數低#65380;資金調放比例逐年下降的因素,造成縣級收入占財政總收入份額較低,不利于扭轉財政困難#65377;例如,代縣峨口鐵礦2005年全年上繳稅收6045萬元,上劃中央2707萬元#65380;上劃省級1070萬元#65380;上劃市級1890萬元,縣級僅留387萬元,只占上繳稅收的6.4%#65377;
鄉村兩級組織的財力比縣財政還要困難,在取消農業稅以后沒有了經濟來源#65377;原來的集體經濟大多數沒有了,近幾年來修公路建學校#65380;打水井,很多項目都要基層配套資金,要么不修,要修就得舉債,辦法是借#65380;貸#65380;墊#65380;拖#65380;欠#65377;例如:保德縣南河鄉累計債務150多萬元,其中拖欠干部工資26萬元#65380;民辦教師工資7萬多元,其余都是修路建樓等欠下的#65377;
調查中我們還感到,中央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65380;以工補農的政策還沒有很好落實#65377;幾個縣都有些煤礦#65380;鐵礦等企業,當地群眾反映說,利潤多數都讓老板拿走了,農民并沒有得到直接好處,留下的是植被的破壞和環境污染#65377;這是非常讓人寒心的#65377;
四#65380;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民看病難的問題突出
我們實際調查了16所鄉村中小學校#65380;11所鄉衛生院#65380;9個村衛生室和8個鄉村的文化設施#65377;總的來看,教育工作普遍受重視#65380;有了新的跨越,但還存在危房較多#65380;師資素質低#65380;教學設施不全等問題;大多數鄉沒有文化站,行政村沒有文化室#65377;這些問題都需要重視解決,但最突出的是鄉村衛生院(室)的建設亟待解決#65377;
農村鄉鎮衛生院的狀況正如群眾所說的那樣,多數是“50年代的設備(老三件),60年代的房屋(破舊房),70年代的醫護人員(赤腳醫生)”#65377;這些衛生院只能開藥#65380;打針和輸液,不能化驗#65380;透視,不能做B超和心電圖,農民往往得跋涉幾十里#65380;上百里到縣城醫院診療#65377;貧困農民大都是“小病頂著#65380;大病拖著躺著”#65377;加之醫衛經費投入少,人員待遇低,留不住人才#65377;由于鄉村衛生院(室)存在的這些問題,使群眾的基本醫療#65380;預防保健需求得不到應有保障,造成了農民看病難#65380;看不起病#65380;因病致貧#65380;因病返貧現象很多#65377;
五#65380;鄉鎮領導對政府的職能轉變認識不足,影響作用的發揮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65377;近年來,四個縣的黨委#65380;政府重視基層組織建設,民主選舉了村兩委班子,開展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目前鄉鎮村組織健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有了提高#65377;但在推進鄉鎮機構改革中,許多鄉鎮干部對于鄉鎮政府職能轉變不大理解,工作沒有真正轉變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思想觀念#65380;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還不能完全適應改革的新要求#65377;一是有畏難情緒#65377;我們召開鄉鎮書記#65380;鄉長座談會,他們認為新農村建設,鄉鎮一級有職無權#65380;有責無錢#65380;有心無力#65380;事情難辦#65377;想為農民辦實事,無錢難辦;想讓農民增收,無實力難成;想化解農村矛盾糾紛,保一方安全穩定,手段有限,處理起來更難#65377;由于這種畏難情緒,工作上束手束腳,習慣于過去搞計劃經濟的工作方式,缺乏改變農村面貌的艱苦創業精神,作風上不夠深入#65377;建設新農村有的有設想#65380;沒規劃,或者有規劃#65380;沒行動,有的甚至連想也沒有#65377;二是有些鄉鎮工作渙散,不夠正規#65377;我們去了一個山區偏遠鄉鎮,只找到了鄉長,其余干部不在位#65377;另外一個鄉有干部58人,堅持上班的僅30人#65377;鄉鎮雖然配備了畜牧獸醫員#65380;農業技術員#65380;農機員#65380;水利員#65380;林業員#65380;鄉鎮企業員等幾大員,但他們服務意識不強,科技興農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為“三農”服務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65377;
我們所到村莊都是支部書記#65380;村委主任一肩挑,大多數村級組織沒有集體經濟,沒有辦公場所#65377;有的在自己家里開會,有的在學校辦公#65377;村干部思想守舊,多忙于處理日常事務,缺乏組織和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辦法,當前新農村建設在基層很多地方還沒有真正起步#65377;
六#65380;加快貧困老區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通過半個月的深入調查,初步了解了四個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看到山區村莊和農民家中的貧窮狀況,深感不安#65377;革命老區在戰爭年代做出了這么大的貢獻,應該讓老區人民共同富裕起來,可是他們和全國乃至山西全省的差距卻越拉越大#65377;同時我們也聽到了老區人民期盼盡快脫貧致富,趕上全國和全省發展的步伐,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要求和建議#65377;為了促進山西省“兩區”開發,加快貧困老區新農村建設進程,提出如下建議:
1#65380;建議國家支持山西省“兩區”開發,明確“兩區”享受西部開發的優惠政策,在項目安排上優先#65380;資金投入上加大#65380;政策上優惠#65377;
2#65380;建議國家和省加大對貧困老區縣的扶持力度#65377;在稅收分成的比例上,對貧困老區縣加大留成比例,盡可能地減少貧困老區縣基礎建設項目的配套資金,加大貧困老區縣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額度#65377;隨著農業生產資料的漲價,建議國家和省適當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65377;
3#65380;建議國家和省大力扶持發展中小型民營經濟,扶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以銀行貸款#65380;政府貼息的辦法,給予資金上的扶持#65377;
4#65380;建議國家和省繼續加大老區貧困村整村推進脫貧的力度#65377;各項扶貧資金#65380;支農資金要向貧困老區縣傾斜,加大投入,盡量整合使用#65377;
5#65380;建議國家和省加大對農村社會事業特別是衛生事業的投入,加速鄉鎮衛生院的危房改造,增添醫療器械設備,培訓鄉村醫護人員,全面推行貧困老區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65377;
6#65380;建議各級黨委#65380;政府加強鄉村基層組織的建設,搞好鄉鎮機構改革,幫助鄉鎮干部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使鄉鎮干部的思想觀念#65380;工作方式#65380;工作作風盡快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加強對村級干部和農民的培訓工作,培養他們成為有文化#65380;懂技術#65380;會管理的新型農民#65377;建議增加鄉鎮一些辦公經費,保證工作正常運轉;解決村級組織修建辦公場所所需的經費問題#65377;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