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農村剩余勞力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舉措,近幾年,安遠縣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扶貧開發指示,圍繞“轉移一人,脫貧一家,致富一方”的目標,不斷創新機制,狠抓落實,扎實推進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從2005年開訓至今,該縣共培訓轉移貧困地區勞動力2013人,轉移就業率為97.5%。
該縣的主要作法概括起來就是:提高一個認識,開展二頭調查,加強三方監管,搞好四項創新。
一、提高認識力爭全社會對培訓的支持。
安遠縣黨政領導十分重視和支持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將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作為農民增收,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根本出路。基于這種認識,早在全省布置勞動力轉移培訓之前,該縣就開始了這項工作。省扶貧辦統一布置轉移培訓工作后,該縣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要求主管部門總結現有經驗切實完成這件利國利民的扶貧任務,強調要將任務落實到鄉到村,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該縣的轉移培訓工作責任明確,措施到位,形成了各部門、各鄉鎮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鄉鎮、村負責本鄉村的參訓動員,新農村建設、村建、定點扶貧掛點單位協助做好掛點村的參訓動員。扶貧部門主要負責爭取上級的項目支持和項目實施的日常監管,協助動員貧困勞力參訓。財政部門負責配套資金的籌措和資金使用的財政監督管理,支持基地因舉辦扶貧培訓所須添置的一些設備。勞動、招商協助辦證、安置就業。教育(培訓基地)承擔具體的招生和培訓就業工作。
二、開展兩頭調查為培訓做好準備。
一是開展貧困戶培訓愿望的調查。為確保調查的真實性、準確性,該縣印發了5000多份“轉移培訓摸底表”,召開鄉鎮扶貧專干會專題部署調查登記工作。全面了解初、高中應屆畢業生、待業農民等調查對象的年齡、身體狀況、文化程度、希望學習的專業、對外出務工的報酬期望等多個方面情況。每個村都派去一名扶貧干部或基地老師去指導,召開戶長會或上門入戶進行調查登記,保證不漏對象,全面了解掌握。經調查目前安遠有16800多農民想參加技術培訓,想學的專業涉及18個種類。
二是開展勞務市場調查。扶貧辦和基地聯合成立了調研組,分赴縣工業園及廣東、福建等勞動就業部門和用工企業進行實地調查。調查中安遠特別留意對知識、技術要求不是大高,符合貧困勞力經短期培訓就能上崗的職業,通過調研發現電車、針織、縫紉、電工、焊接、電子元器件裝配等職業用工缺口較大,對工人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是今后培訓的重點專業。
根據貧困勞力意向及用工市場二頭的情況,該縣進一步分析研究,制訂出一個包括電車、電工、焊接、電子設備維修等8個專業,訓期長短不一,以職業實踐教學為主,兼學生活常識,常用法律法規為內容的培訓計劃。這個計劃比較科學合理,既符合扶貧培訓的特點又具有比較充足的培訓生源。
三、加強三方監管強化培訓的質量。
一是加強對培訓基地的監管。為確保培訓質量,安遠認真選擇培訓基地,安遠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是省重點中專,培訓專業多,學員質量好,在沿海一帶的企業很受歡迎,05年被省扶貧辦認定為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承擔扶貧培訓任務后,縣扶貧辦與基地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加強對辦班質量的監督。每期培訓班前,縣扶貧辦都派人到基地參與對貧困學員的入學進行審核和指導,幫助一些素質較低的學員選擇專業,盡量讓重點村的貧困戶和移民戶參與培訓。
二是加強資金撥款的把關。該縣高度重視培訓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嚴格執行資金管理規定,實行資金封閉運行,??顚S谩R环矫鎳栏衽嘤栙Y金請款審核。安排驗收小組人員到實地了解,按批復的項目報告進行驗收,按轉移人數撥款。另一方面又要保證資金按時足額撥付到位,使基地有經濟保障高效運行。
三是加強培訓效果的檢驗。該縣實行學校與扶貧辦簽訂培訓協議,學校與公司簽訂用工合同,堅持“定單式”培訓,保證培訓實效。為加大勞動力轉移力度,培訓基地長期派員駐住沿海城市,與企業聯系、協商、拉訂單。他們以自身辦學時間長質量好的品牌在廣東、福建、上海等地與16家信譽好、效益好、員工工資待遇高的大中型企業,如廣東南海志高空調公司、深圳東辰實用有限公司、廣東佳潤電腦科技、深圳信瑞電子公司、廣州仙果水果(食品)有限公司、深圳吉人禮品公司、廣州華凌公司等取得聯系,與他們簽訂了勞務輸出協議,至今已向這些企業輸送了大批合格的受訓學員。
四、搞好四項創新增強培訓的活力
一是搞好宣傳動員的創新。為使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優惠政策家喻戶曉,該縣采用傳統加創新的宣傳動員方式,激發
農民的參訓熱情。一下發文件。及時將年度培訓實施方案及培訓基地的有關資料印發到鄉村,公布了有關咨詢電話。二印發宣傳公告。每年全縣各圩場各村都張貼扶貧培訓公告。三干部下鄉巡回宣傳。組成宣傳隊,帶著展板和宣傳彩頁,在鄉鎮圩日擺開攤位宣傳,甚至深入到村入戶動員。四利用電視、廣播、政府網等媒體宣傳。在縣有線電視臺作專題廣告,長期播放橫條廣告,在政府網上發布培訓消息。五召開會議宣傳。召開專門的扶貧會議要求各鄉村組織人員做好轉移培訓政策宣傳,做通農民的思想工作。通過聲勢浩大的宣傳真正做到了家喻戶曉,保證想參訓的人都知道有免費的扶貧培訓。
二是搞好選用教材創新。貧困勞動力的基本情況是文化基礎偏低,技術無專長。鑒于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及我縣農村勞動力的基本情況,本著易學、易用、易教、簡單實用、明了直觀的原則,組織36名教師,并邀請校外有關專家認真編寫了一套針對性非常強的轉移培訓專用教材,包括《電工》、《電子技術》、《針織技術》、《制冷制熱》、《焊工》、《就業指導》等,具有較高的實用性。
三是搞好師資教育創新。一方面推行“走出去,請進來”教學模式。讓教師“走出去”學習?;叵群笈沙鲭娮?、電工、焊工、電車、針織五個專業的對口一線教師30多人到廣東南海志高等單位去實地跟班學習。他們在企業,一學專業技術,二學生產工藝,三學管理方法與管理體制,返校后根據企業管理要求進行教學。在“走出去”的同時還采取了“請進來”的辦法。基地先后邀請了志高公司、縣工業園新永明玩具廠、生生手袋廠等企業的領導、業務主管、技術員到基地指導教學,使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更符合廠家的要求更加實用。 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師資建設方法,不但教師的業務素質得到了提高,而且教出的學員懂技術,了解企業的用工要求乃至生產工藝流程和企業的管理體制。這些學員一旦被企業錄用能很快適應企業的工作及其管理體制。學員在企業進得去、留得住、做得好。
四是搞好教學模式創新。為使培訓更具實踐性,安遠除在本基地開展培訓外,還讓學員到廠家邊培訓、邊工作,把課堂搬到企業去,實行工讀并舉的培訓方式。在基地培訓,教師伴隨到廠與廠家主管同時對學員進行指導,保證學員有正確的操作規程,拿出合格產品。這種工學并舉的培訓方式,一方面用工單位可在培訓階段就對未來的新員工進行考察和培養;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參訓學員提前對自己今后的工作崗位有個熟悉和了解,知道自己還有那些不足,從而更加認真的接受培訓,同時還有一定的工資報酬,減輕了學員的經濟負擔。安遠05年在縣生生手袋廠連續辦了五期安排了100多名學員進行培訓,最終全部在該廠上班,企業和學員都反映效果不錯。
貧困勞力轉移培訓得到了學員、社會、用工基地的肯定。來自欣山鎮金石村的陳金勝、磧角村的杜喜娣等學員,去了幾次廣東、福建等地打工,但終因自己沒有技術,多次進廠不但工資低還屢被炒魷魚。后來經參訓過的人介紹,她們來到基地接受培訓后,分別被縣工業園生生手袋廠和騰益服裝廠錄用,月工資800元以上。工作后他們曾多次愉快地打電話給培訓基地的老師說:“沒有扶貧的免費培訓,我們可能還在為就業奔波”。一段肺腑之言道出了轉移培訓學員的心聲——在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是免費培訓的快車將他們送上了就業脫貧的旅程,勞動力轉移培訓是一個陽光普照的工程,是一個真正的民心工程、雨露工程。
[作者簡介]黃鏡明,男,江西省安遠縣扶貧辦主任。賴永勝,男,江西省安遠中等專業技術學校。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