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如何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新時期扶貧開發一個新的課題。2006年,江西省上饒市在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中選擇了196個自然村,開展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試點工作。一年來,這些試點村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770萬元,整合各類社會資金1.3億元,建設項目735個,硬化路面245公里,種植綠化樹木4.3萬株,安裝路燈1200多盞,改水、改廁、改廚、改圈2.5萬余戶,興建文化站、活動中心等各類文化設施70余處,并發展扶貧產業基地30多個。群眾參與熱情空前高漲,試點成效之好前所未有。
一、堅持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提高了與整村推進的結合度
各地充分利用開展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時機,積極將整村推進融入到新農村建設之中,既按照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又注重從貧困村的實際出發,進一步提高了整村推進的水平,形成互為促進、互為提高的新局面。一是在領導重視上得到了加強。重點村的自然村被納入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后,不僅該村的建設成為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同時在幫扶力量、項目安排上都得到了加強,領導親自過問、親自抓點,重視程度大為提高。二是在規劃水平上得到了提高。各地都把試點自然村整治規劃作為先導工程來抓,與整村推進的規劃充分結合,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標準調整了規劃的目標任務,提高了重點村規劃的檔次。如萬年縣裴梅鎮富林村借助新農村建設的契機,聘請上饒市建設規劃設計院的專家,借鑒先進地區農舍建設和村莊改造的經驗,在住房款式、村道樣式等方面進行規劃設計,使該村環境進一步美化,社會功能更加完善;上饒縣皂頭鎮三聯村,根據群眾的愿望和新農村建設的設計要求,將原制定的規劃進行調整,把全村飲水工程列入了規劃主要內容,并付諸實施,使全村300多戶農戶春節前能夠喝上干凈放心的自來水。三是在資源整合上得到了擴充。各試點村不僅能夠依靠正常渠道下撥的資金進行項目建設,同時也用好用活了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優惠政策,積極向上爭取項目,采取了一事一議的形式,村民自籌及能人捐獻等途徑整合資金,如橫峰縣蘭子村、百家村能人捐獻金額都達到了30萬元,蘭子村和百家村分別爭取以工代賑資金30、20萬元。
二、堅持以自然村為基本單元,進一步提高了扶貧對象的精確度
緊緊瞄準農村貧困人口,是扶貧開發的一項基本工作原則。而各地開展的試點工作中把自然村作為最基本的單元,相比以行政村為基本單元,在很多方面有著更明顯的優勢。一是有利于扶貧政策覆蓋最需扶持的地區。作為農村最小社會單元的自然村,相互之間在經濟基礎、生產生活條件上存在著較大差異。據調查,全市“十一五”329個重點村,共有自然村2725個,絕大部分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但仍有一部分自然村因地理位置、資源等優勢而經濟條件較好。以自然村為單元實施扶貧項目,進一步提高了扶貧的精確度。二是有利于讓貧困群眾直接受益。扶貧項目讓貧困群眾受益,是胡錦濤總書記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標準。以自然村為基本單元,進一步確保了項目的選擇、實施惠及貧困群眾,更好地體現讓貧困群眾直接受益的原則。三是有利于提高項目實施的效率。自然村相對范圍小、人口少,急待解決的問題比較明顯,群眾也容易形成共識和合力,項目一旦實施,效果可以立竿見影,群眾滿意程度較高。修建一條通往鉛山縣虹橋鄉森源村新巖自然村的公路是本村群眾長久以來的迫切愿望,該村被定為試點村后,僅在兩個多月時間里,一條投資40萬元、長8公里、寬6.5米的公路就得以建成,群眾拍手稱贊黨的扶貧政策好。
三、堅持以理事會為村民自治常務組織,進一步提高了廣大群眾的參與度
農民群眾是推進扶貧開發規劃的主體和直接受益者,在以往實施各類扶貧項目中,如何引導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提高群眾的參與度始終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在2006年各地的試點工作中,通過建立和規范理事會這一村民自治常務組織,讓其在發動群眾、制定規劃、實施項目、監督管理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理事會通過制定村規民約,廣泛征求村民的意見和建議,保證扶貧規劃的順利執行,使廣大村民既成為規劃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又成為規劃的監督者和受益者,讓參與式扶貧這一理念找到了有效載體。玉山縣下塘鄉余佛村扶貧理事會在工作上做到了五個到戶:一是規劃細化到戶,二是調查摸底到戶,三是宣傳動員到戶,四是水泥(物資)發放到戶,五是質量監督到戶,在村理事會的積極協調下,該村修路成本大大降低。據統計,玉山縣重點村里的所有試點村通過發揮村理事會的作用,群眾自籌資金分別都在30萬元以上。鄱陽縣響水灘鄉張家村在試點項目建設過程中,扶貧理事會大力宣傳發動,實施項目建設32萬元,群眾自籌就達到22萬元,全村上下自發建設新家園的觀念十分強烈。
四、堅持以動態管理為重要手段,進一步提高了項目實施的可比度
在以往扶貧項目的管理中,往往存在著“一定終身”的現象,致使有些項目久拖不建、久建不竣,個別項目甚至成為馬拉松工程、豆腐渣工程,嚴重損害了扶貧工程的形象。在2006年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試點中,不少地方在項目管理中引進激勵機制,采取“動態管理、優勝劣汰”辦法,將村干部群眾積極性、資金物資的籌措、工程前期準備、項目預期效益等列為重要評定內容,擇優選擇定點、定項目。對一些參與熱情低、工作進度慢、前期準備差的自然村的項目予以淘汰,將資金和項目調整到群眾有熱情、干部有能力、準備充分、條件具備的自然村。如玉山縣紫湖鎮張嶺村龍頭自然村原是重點村新農村建設整治示范點,但后因該村群眾積極性不高等因素,取消了該村的項目,調整到另一自然村冷水源自然村去實施。這一舉措在當地引起了很大反響。新爭取到項目的村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機遇,項目實施又快又好;被淘汰的村奮起直追,在補助資金調整之后,村民們自籌資金,加班加點,很快又將原項目實施完畢。
五、堅持以大宗物資替代資金直接撥付,進一步提高了財政扶貧資金的安全度
各地在試點村建設過程中,積極探索財政扶貧資金管理的新辦法,如玉山縣在管理中采取了“統一扶助標準、實行以物代資”的新模式,將財政用于項目建設的大宗物資(如水泥、鋼筋等)全部實施規范的政府采購,根據各建設項目的進度撥付水泥等物資直接到村。弋陽縣曹溪鎮后畈自然村實施項目總投入40余萬元,除技術工資外,水泥、條石、片石、石灰等物資均由政府采購統一供給,從而使材料的數量、質量和及時供給得到了保證。這些做法既充分調動了鄉鎮、村和農戶的積極性,提高了建設資金的使用效益,又減少了財政扶貧資金的運行環節,保障了資金的安全運行。
[作者簡介]汪俊輝,男,江西省上饒市扶貧辦主任。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