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加快農業發展,是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本文在全面分析修水農業發展走勢、特征、問題的基礎上,按照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提出了“十一五”期間用現代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的思路和特優、生態、外向、觀光的發展定位以及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村;現代農業;農業工業化
江西省修水縣是一個山區農業大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如何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事關縣域經濟發展的全局。筆者認為,“十一五”期間,修水縣要按照“現代農業”的總目標,把握走勢,正確定位,有效實施,在新形勢下實現農業發展的新跨越。
一、認清形勢,把握走勢
“十五”期間,全縣廣大干部群眾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對新階段的農業發展和農村工作進行了有益探索和成功實踐,取得了可喜成就。主要表現在:
一是主要農產品總量不斷增長。到“十五”末,糧食總產19.97萬噸,茶葉1284噸,蠶繭4252噸,藥材4844噸,水果2338噸,肉類總產量62.5萬噸。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蠶桑、茶葉、小水電、勞務等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產業結構走出了單一糧豬經營的“胡同”,開始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三是農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全縣農民從“三補貼、兩減免、一培訓”的政策中得到實惠,共計資金9371萬元。還爭取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水土保持、農村能源、公益林建設等項目資金共計25753萬元。縣財政還安排了10個100萬元支持農村發展。四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搬遷深山區群眾21507人,保護農田2.5萬畝,新增灌溉面積1.2畝,新建沼氣池1880只,新建飲水工程150余處,實現培訓轉移就業2650人。五是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利用“退耕還林”、“長治工程”以及“金陽光”等社會資本,新增有林地面積10.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8.2%。六是農民收入不斷增加。2005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492元,全縣農村處處呈現生機盎然的繁榮景象。
回顧“十五”的農業走勢,可以看到,修水縣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業內在機制和外部環境呈現新的時代特征。修水農業要發展,必須把握好這么幾條:
一是農業生產要規模化。這幾年,修水縣農業能獲得較大發展,主要一條就是堅持“開發與低改并舉,規模經營與經濟效益并重”的原則,以相對集中的形式,采取連片開發的方法,先后建成了蠶桑、茶葉、牲豬、速生林等基地,使分散的、零星的生產發展為區域性的商品生產,提高了集約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二是農業經營要產業化。修水縣農村經濟比較繁榮,成功之處在于堅持走種養加一體化的路子,既著眼發展主導產業,又著力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相關產業。從而提高了工農業的相關度。三是農業功能要多元化。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修水縣農業除了在提供優質農副產品和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作用外,還為城鄉居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優美的生態環境。農業被賦予物質產品生產和精神文化產品生產的多元化功能。四是農業服務要社會化。近幾年,農業發展較快,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把“科技興農”作為農業發展的重點戰略,通過開展實用技能培訓、推廣良種良法、建立科技服務網絡、組織技術承包等,加大了農業的科技含量。目前,科技進步在農業增長中貢獻率達48.5%。
在建設現代農業的大背景下,修水農業上固有的和潛在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現。主要表現為:
一是產業規模不大,缺乏支持力。目前蠶桑面積為5.6萬畝,茶葉面積3.14萬畝,藥材4.5萬畝,山羊31.8萬頭,這與修水的資源潛力、市場需求還一定的差距。同時產業基地相對分散,投入水平低,產量不高,產品缺乏支撐力。二是產品檔次不高,缺乏影響力。我縣茶葉、蠶絲綢等優良品質,屢獲省內外大獎,但也存在制作工藝還不夠精良,需要盡快實現由評比名牌向市場名牌轉變。三是市場半徑不大,缺乏拉動力。目前,主要農產品的市場重點在本縣或周邊地區,同時在銷售市場的運作上有待進一步提高水平,而且國際市場的開拓也只是剛剛起步,缺乏市場拉動力。四是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缺乏接納力。修水縣農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5.4%,高中文化程度只有 8.6%,另有15%的文盲、半文盲,對科技的接納能力低。同時,還有6萬余人生活在貧困線,扶貧攻堅任務艱巨。五是服務農業的水平不高,缺乏引導力。
二、深入思考,正確定位
“十一五”期間,修水縣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思路應是:按照建設新農村的總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任務,以開發、拓展農業的多功能為核心,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著力構建八大產業基地(即蠶桑、茶葉、林業、優質稻、畜牧、種子種苗、觀光農業、勞務),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市場化和服務社會化,著力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質量。
今后修水農業的總體發展定位是:以特優、生態、外向、觀光為主要標志的現代農業。
把“特優”作為修水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修水是南方48個重點林業縣之一,也是江西省最大的蠶桑基地、藥材基地和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茶葉基地。這就是修水的特色。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以特為先,深入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全面提升農業產業檔次和農產品質量。 把“生態”作為修水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功能。通過循環農業的手段,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有修水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村。
把“外向”作為修水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我縣的蠶絲綢、茶葉等特色產品的商品率達到85%以上。優質大米、中藥材等產品的商品率也逐年在提高。隨著九江出口加工區的建立、武吉高速公路的貫通,為外向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新的更大的機遇。通過外向化促進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業現代化。
把“觀光”作為修水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把觀光農業與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移民扶貧、示范村莊、客家文化、名人故里、紅色旅游等有機結合,作為現代農業新的增長點加以培育和發展。要加大人文資源和農業生產要素聚集整合,開辟一批農業旅游線路,逐步做大旅游農業產業。
三、明確對策,有效實施
建設現代農業,是修水縣“十一五”時期農業發展的中心任務。具體要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因地制宜,選準重點,組織生產大突破。“十一五”期間,要重點建設好蠶桑等八大產業基地,把優勢農產品生產集中布局到優勢產區,把大宗農產品生產集中布局到適宜產區,積極發展農業產業集群。要按照標準化的要求建設好生產基地,做到“一個區域一本經”,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區域經濟格局。
2.動員群眾,多方籌資,形成全民大投入。堅持國家、集體和個人多元化投入的辦法,搞好農業資本運營,建立全社會共建農業的投入機制。一方面,加強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重點產業實行重點扶持。另一方面,在國家和地方財政還不寬裕的情況下,農業投入的主體應當是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教育農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特別是引導和教育“打工仔”、“打工妹”要走出家門闖天下、衣錦還鄉建家園,變生活高消費為生產高投入。農業龍頭企業要把農業基地作為“第一車間”來建設,走貿工農一體化的路子。
3.加強培訓,狠抓示范,搞好科技大普及。要利用修水的生態優勢,吸引省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到修水建立農業高科技示范基地。著重要抓好優良品種、防疫防病、農副產品保鮮加工和生態開發技術的推廣,提倡使用生物農藥、低殘留農藥、有機肥料,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同時,按照“三個三分之一”的思路,即三分之一外出務工、三分之一就地轉移、三分之一發展特色產業,強化勞務轉移培訓工作,不斷增強農民在非農產業就業、創業的技能。
4.建立市場,鼓勵運銷,搞活產品大流通。按照工業市場營銷理念,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方式,推進農產品營銷。一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培育壯大寧紅、綠冬、逸家、紅山等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二是積極實施名牌戰略。以標準創品牌,靠品牌拓市場,向品牌要效益,提高農產品的擴張力。三是建立一批農產品交易市場。讓農民直接參與流通,了解市場,把握市場,促進產銷銜接。四是大力發展民間流通組織。發動群眾參與農產品運銷,培養一批流通領域經紀人,打開綠色通道,把農產品販運出去,以推動農民的商品生產。
5.制定政策,正確引導,促進農業發展動力的大釋放。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農民。當前,要穩定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用政策和機制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積極性。一是做好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工作。要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土地向農村能人、產業大戶集中,逐步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二是建立機制,掀起山水開發的新高潮。積極鼓勵、支持個體工商戶參與山水開發,興辦農業企業。允許和鼓勵行政事業單位領辦、創辦高效農業企業,機關干部投資投技搞開發。尤其是鼓勵和支持各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各類農業莊園。三是全面落實“二免征、三補貼”的惠農政策。鼓勵農民通過“一事一議”等方式投工投勞,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搞好扶貧開發,增強造血功能,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6.轉變作風,強化服務,推動現代農業大發展。“農業要上去,干部要下去”。首先是實行“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個機制、一支隊伍”。農業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幫助村里建好班子,選好路子,因勢利導,把推進農業發展由行政引導轉向經濟引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李昌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賴波平,男,江西省修水縣扶貧辦副主任,研究生,高級農藝師。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