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興國縣圍繞健全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長效機制,推動新農村建設健康、深入、持久開展,努力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實際、便于操作、具有特色的工作制度,為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穩定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建立普惠于民的獎補激勵機制
在總結前兩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調整思路,創新做法,注重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防止包辦代替,消除群眾“等靠要”的思想。
1.以獎代補,激發參與熱情。結合經濟欠發達的縣情實際,科學確定獎補范圍、獎補標準和獎補方法,制定了《新農村建設自然村莊整治驗收標準和補助辦法》等一系列的獎補政策,較好地調動群眾積極性。在獎補程序上,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先建后補與按照建設進度邊建邊補相結合。
2.實行普惠,擴大群眾受益面。凡是興國縣范圍內的自然村莊,不論平原、山區,不限條件好差,只要群眾有積極性,都可以通過申報,按要求自主開展新農村建設。如期達到驗收標準后,政府均按統一的獎補標準和獎補項目給予獎補。新農村建設的優惠政策惠及的對象,既包括政府選定的示范點,又包括示范點以外的所有自然村莊。
3.動態管理,保持建設熱情。確定新農村建設點時,一律采取村民集體簽名自主申報的形式,實行“三個不搞”(即群眾申報率未達到80%的不搞、群眾籌資未達到應出資60%的不搞,居住率未達到60%的不搞)和“四個優先”(即大點優先、申報率高的優先、“三清”動作快的優先、群眾自籌資金多的優先)。經自主申報被確定為建設點后,實行動態管理,即對依賴性強、群眾積極性不高、工作難以推動的,及時進行調整,并補充增加和優先建設其它真正有積極性的建設點。
二、建立責任明確的干部幫扶機制
為強化對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我們建立了干部幫扶機制,并將工作任務覆蓋到全縣所有干部職工,建設點覆蓋到全縣所有鄉村。
1.單位抓重點。規定每個縣直(駐縣)單位必須選抓一個50戶以上的建設點,各鄉鎮要同時抓好黨委書記示范點、鄉鎮場長示范點、圩鎮示范點和一個“空白點”。同時規定每名縣領導必須親自指導抓好一個50戶以上的新農村建設點。
2.干部輪流抓“空白點”。出臺了《下派干部職工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專抓新農村建設工作方案》,按照“每半年一輪換”和“每個建設點由一名副科級干部帶一名一般干部組成工作組”的方法,規定全縣所有干部職工都必須分批抽調到新農村建設一線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指導幫扶,且所抓建設點不能與本單位建設點相重疊。專抓期間,人員與單位工作完全脫鉤,由新村辦會同組織部等單位負責管理考核。半年內所抓點如果驗收不合格,必須繼續抓點直至驗收合格,并且個人當年度不能評先評優。
3.后備干部離崗抓難點。推行在中心工作中離崗鍛煉考察干部制度,有效激發了干部投身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一批27名優秀后備干部所抓的9個建設點已全部成型,有19名干部被提拔重用。2006年3月,又選派了10名優秀鄉鎮副職領導和10名后備干部離崗專抓10個“硬骨頭”建設點。至10月底,這10個點已基本成型,全部通過驗收,而且在工作中摸索出了不少新經驗和好做法。
三、建立協作高效的部門聯動機制
為充分調動各職能部門的積極性,集中各部門的人、財、物用于新農村建設,做到新農村建設全縣“一盤棋”。
1.尊重部門意愿,確保目標方向。在制定新農村建設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時,先由各部門提出意見和方案,再根據整體工作需要進行整合,充分考慮部門的實際情況,尊重部門的真實意見,確保能“跳起來摘到桃子”。同時,在方案中明確了涉及新農村建設職能的建設、水利、交通、衛生等35個部門的責任,將其涉農部分的工作統一納入新農村建設,實行分工協作,統一調度。
2.規范工作程序,確保責權統一。在部門資金的安排、管理和撥付上,尊重部門的自主權。在資金的安排管理上,由職能部門年初將各自的項目情況、資金總額和項目設計的初步意向等報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根據項目資金的總額確定、分解新農村建設目標任務,對口安排建設項目,統一安排項目的投向,不變資金用途,不變項目性質,保證各職能部門完成上級下達的工作任務。在資金的撥付上,嚴格按照“建設點向新村辦申請,新村辦匯總后抄告職能部門,職能部門驗收合格評估完畢后再予以撥付”的程序進行。
3.加強協調調度,確保工作同步。把新農村建設工作列入全縣13項重點工作,實行縣級領導領辦責任制。切實加強了領導、干部、資金、技術、政策等資源的整合和調配,設立了綜合工作、新村鎮建設、新產業發展、新農民培育、新經濟組織組建、新風貌塑造、好班子創建等七個協調指導小組,并各由一名縣級領導任組長,負責相應工作的協調調度。
四、建立穩定有序的資金投入機制
興國縣既注重抓籌資渠道的多元化,將各項涉農支農資金進行整合,更注重資金的嚴格管理和有效使用,真正把錢用到建設點上,用到刀刃上,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
1.資金籌集多元集約。采取財政撥一點、涉農支農資金整合一點、掛點單位幫扶一點、群眾自籌一點、社會各界贊助一點的辦法,籌集新農村建設資金。2006年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同時,通過實施激勵政策、印發宣傳畫冊等辦法,積極引導社會力量采用自主選擇、自愿結對、對口支援等形式參與新農村建設,幫扶形式可以是提供資金和實物,也可以是農技培訓、送電影下鄉、免費為點上農民義診體檢等其它形式。
2.資金管理集中統一。制定《興國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金管理使用辦法》,成立了新農村建設資金管理小組,負責資金的撥付管理。實行“兩個統一納入”,即對所有社會力量捐款捐物,不論數額大小,統一納入社會力量捐資專帳,再統籌安排到建設點,并及時向捐資單位、個人進行反饋;對上級安排用于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縣本級財政預算內資金,統一納入縣財政局“新農村建設資金專戶”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的管理辦法。
3.資金使用公開透明。出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自然村莊整治驗收標準及資金管理使用辦法》及補充規定,對所有涉及新農村建設的物資采購都實行“陽光操作”,統一由相關部門組織公開招投標。在資金的撥付上,實行“一申請、二抄告、三驗收、四公示、五撥付”的工作程序,由建設點向新村辦提出申請,新村辦匯總后抄告相關職能部門,由資金管理部門會同新村辦評估或驗收達標的,經公示后給予撥付。
五、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機制
建立一套科學嚴密、便于操作的督導評估機制,對于工作抓落實至關重要。興國縣通過出臺《2006年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督查方案》和《新農村建設工作目標管理實施方案》,強化了督查,建立了一套較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
1.強化了平時督查。為了及時糾正工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偏差,我們在嚴格工作考評的同時,十分注重平時督查指導,以保證正確的工作方向。一方面,構建了四級督查網絡。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每季度帶隊對全縣新農村建設點進行全面督查點評;縣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實行分片包干督查;縣新村辦組建專門督查組每月對全縣所有建設點進行全方位跟蹤督查;維穩信息督查員兼任本鄉鎮新農村建設工作督查員,負責本鄉鎮所有示范點工作的督查,每月底前書面報縣新村辦。另一方面,嚴格兌現獎懲。縣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根據各督查組收集的情況,堅持一周一督查,兩周一通報制度,每兩個月進行一次分類排序通報,既通報建設點工作進展情況,也通報工作人員到崗到位情況;既通報單位、部門,也通報縣級領導。
2.堅持“五新一好”全面考核。考評的項目涵蓋了“五新一好”的所有內容,既考核建設點開展“三清六改四普及”等村莊整治方面的內容,也考核在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創立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方面的內容。如,在塑造新風貌方面,對改造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項目給予專項資金扶持,對開展了“文明信用農戶”等一系列評選活動的建設點在綜合評比中給予適當加分;在發展新產業方面,年初在方案中明確了鄉鎮的臍橙、煙葉、制種等主導產業發展目標任務,年終對產業發展完成的情況實行量化評分。
3.實行新農村建設“一票否決”。將新農村建設工作納入13項重點工作考評,列入縣四套班子領導業績考核和單位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并在全縣綜合目標管理考核中設立了3個綜合獎、27個單項獎,是年度目標考核中獎項最多、“含金量”最高的考評項目。對新農村建設工作考核不達標的,全年工作“一票否決”,單位主要領導公務員考核評定為“不稱職”,從而突出了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地位。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