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銅鼓縣地處贛西北羅霄山脈北端東部山地,總面積約1548平方公里。境內以山地為主,占總面積的87%,山勢陡峭,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20座,森林覆蓋率高達86.42%,居全省第一位,活立木總蓄積量947萬立方米,活立竹總株數5438萬株,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7萬個,被譽為“天然氧吧”。與喧囂的城市相比,這里多了一份寧靜,多了一份自然,多了一份綠意。
銅鼓是革命的圣地。毛澤東在這里部署和領導了著名的湘贛邊秋收起義,留下了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落入敵手后脫險的“一腳踏兩省,四元定乾坤”的傳奇經歷。彭德懷、滕代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多次率領工農紅軍轉戰銅鼓。銅鼓還曾是中共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和省軍區所在地,一度成為湘鄂贛邊蘇區斗爭的中心。有2萬多銅鼓英雄兒女為革命英勇犧牲。2004年,銅鼓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被列為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近年來,銅鼓縣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綠色家園、休閑銅鼓”為主題,以“生態”為核心,以“鄉村旅游”為支撐,按照“發展大旅游、開拓大市場、形成大產業”的要求,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整合資源優勢,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實施“旅游興縣”戰略。銅鼓越來越成了人們觀光、避暑、度假、休閑的理想之地。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長20%,2005年全縣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旅游直接從業人員有3000多人,間接從業人員近萬人。旅游綜合收入達2000余萬元,占全縣生產總值的2%。旅游業,成了銅鼓一個呼之欲出的新興產業。
銅鼓發展旅游具有十分優越的人文自然條件,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可開發性強。全縣旅游資源單體共有88個,分為8大主類、20亞類、43基本類。密集的森林覆蓋率、獨特的客家風俗及壯烈的紅色革命遺址等豐富多樣的自然、人文景觀資源為銅鼓開發多系列旅游項目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各類資源具有較強的可開發性,經過必要的人工修建,可直接轉化為旅游產品,為旅游所用,且環境承載力強。
銅鼓旅游資源不僅類型多樣,而且區域分布相對集中,文化品位較高。全縣旅游資源主要集中于314省道兩側,形成以314省道為軸線的帶狀格局。以縣城為中心,東北部是自然風光為主的生態旅游資源聚集區,西南部是以紅色革命遺址為主的紅色旅游資源聚集區,客家文化習俗資源沿線穿插分布,將兩大資源聚集區組合成和諧的綜合游覽區。古人類文化、紅色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構成了銅鼓歷史文化的主體,境內眾多自然旅游資源均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背景。月形灣、銅鼓石、楊家寨、大蓮山、七重門和仙姑壇等景區(點)不僅環境優越、景觀優美,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
近年來,銅鼓縣委、縣政府為推進旅游興縣戰略,加快發展旅游業采取了許多重大舉措:
(一)科學編制旅游發展規劃,高起點謀劃旅游業發展。修編完善了《銅鼓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實現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轉變。該規劃提出了旅游業發展的“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是基礎建設期(2006-2007年):全面建設、完善旅游接待基礎設施,重點、快速建設主要景區(點)。到2007年,旅游接待人數達到2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4000萬元,占當年GDP的4%。旅游業成為銅鼓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
第二步是重點建設期(2008-2012年):全面建設、開發景區(點),進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設施,爭取能接待海外游客。到2012年,旅游將成為銅鼓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主導產業。旅游接待量達到6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2.5億元,占當年GDP的15%,旅游直接從業人員0.8萬人,間接就業人數2萬人。
第三步是系統完善與持續發展期(2013-2020年):到2020年,銅鼓縣旅游業總產值將超過10億元,占到GDP的20%以上,旅游業成為銅鼓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優勢產業,拉動30%的GDP增長,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出臺各項優惠政策,大力促進旅游業快速健康發展。為保證旅游規劃的貫徹實施,加快推動旅游項目建設,銅鼓縣委、縣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全面啟動旅游景區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決定》、《銅鼓縣投資旅游產業優惠政策》等政策,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同時,為嚴禁破壞性開發和景點間項目重復建設,特別是為防止強占旅游資源而低標準開發,明確規定開發單位如資金到位暫時不足,只能按規劃高起點、高標準分期、分步建設,確保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
(三)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著力提升銅鼓對外形象。近年來,銅鼓縣加大了對公路建設的投入力度,全面完成了銅宜、銅瀏、銅修三條出縣公路的改造,規劃并著手建設金雞橋至修水、幽居至修水、高橋至瀏陽、排埠至萬載等四條出縣公路。同時,為做美縣城環境,加快建設山水園林生態縣城,銅鼓縣投入2000余萬元,實施以拓路、筑堤、清河、建園、造綠為重點的縣城環境綜合改造與治理工程。切實優化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與品位。
(四)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夯實銅鼓旅游發展的基石。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銅鼓旅游業發展的無限源泉。保護林業,依托林業,促進林業與旅游業的全面結合,是銅鼓打造生態旅游的重中之重。近年來,銅鼓縣先后關閉了高耗低效的小型木竹加工企業30多家,產業結構實現了由林業向非林產業的大轉型。對天然闊葉林實行了全面禁伐,明年將全面取締消耗闊葉林的地埋香菇產業。對42萬畝生態公益林實行了全封山,嚴禁砍伐。同時,加強了對公路沿線、水庫四周生態涵養林的保護力度,被評為全省森林資源保護先進縣。
(五)超前謀劃,大力發展和推介銅鼓紅色旅游。為紀念秋收起義80周年,銅鼓縣正在籌劃“十個一慶典活動”。即:拍攝一部高清電影《紅旗飄飄》,開展一次“秋收起義之旅”活動,主辦一次“秋收起義研討會”,組織一次“秋收起義系列采風活動”,出版一本“秋收起義紀念書籍”,開展一次“秋收杯”有獎征聯活動,建立一個紅色旅游宣傳網站,修繕一批紅色歷史景點,修建一個秋收起義標志性建筑。目前,電影《紅旗飄飄》已拍攝成功,“秋收起義之旅”活動也已取得圓滿成果。“十個一”活動將成為推動銅鼓旅游業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銅鼓旅游業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初創階段,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一)旅游資源特色不足,大的開發商引進難。在贛西北山區,森林覆蓋率高,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分布密集,淡化了銅鼓自然生態資源地位的獨特性。湘贛邊界分布廣泛的紅色革命資源使銅鼓的紅色革命遺址掩入群星,贛閩粵邊界的客家文化比之銅鼓則規模更大、特色亦強。資源帶有同質化傾向使得銅鼓旅游總體形象不明,難于吸引人流,人流量的缺少又反過來導致大的開發商難引、難進。
(二)政府投入不足,景區道路維護難。基礎設施薄弱,尤其是通往景區的交通設施薄弱,是銅鼓旅游業發展中一個最突出的“軟肋”。在銅鼓已開發和擬開發的旅游景點中,除了部分品牌景點及城市景點外,其他大多數景點都比較零散地分布于偏僻而經濟相對落后的山村,通往景區的道路大多是鄉間小路,崎嶇不平,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根本就沒有路,基層政府既無錢又無力維護,導致景區道路破落不堪,嚴重影響了銅鼓的旅游形象。同時也成為旅游(景點)資源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最大障礙之一。
(三)文化底蘊挖掘不足,旅游特色突出難。紅色低層次開發普遍,內涵品味有待提高。已開發的紅色旅游景點多為櫥窗展示、靜態觀光,文物的陳列與展示缺少游客視角,活動參與性低,偏重溫故知新,缺乏新奇感受,這對和平時期的年輕人吸引力不足,靜態及說教式的旅游觀賞方式更容易讓旅客產生困頓和乏味的情緒,缺少影響力和震撼力。銅鼓是贛西北客家中心縣,客家文化源遠流長,頗具特色,是具有極高稟賦的旅游資源,但屬概念性旅游資源,轉化為實際的旅游景點難度較大。宗教文化特別是禪宗文化一直以來都缺少深刻認真的挖掘。
(四)特色產品開發不足,旅游消費帶動難。銅鼓香菇、木耳、茶葉、竹筍、蜂蜜等山珍產品獨具特色,品質優良,有一定知名度,但沒有上規模、上檔次,缺乏龍頭企業帶動,沒有形成產業化生產銷售。旅游產品開發總體上缺乏統籌規劃,生產企業多數是作坊式加工,技術薄弱,包裝落后。大部分土特產品還處于自產自銷的原始狀態,缺乏品牌效應。
加快發展旅游業成了銅鼓上下的共識。今后的發展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加大宣傳促銷力度,提升銅鼓知名度。旅游經濟是“概念經濟”、“眼球經濟”、“注意力經濟”。它離不開富有創意的宣傳促銷。首先要在縣內營造一個濃厚氛圍,在銅鼓電視臺開播銅鼓風光系列片,在銅鼓報上開辟我愛家鄉專欄,在銅鼓旅游網站上展播銅鼓風情,讓銅鼓人自己喜歡銅鼓、宣傳銅鼓。吸引游客,首先要吸引銅鼓人自己。其次,結合自身特色,以綠色生態、紅色歷史、客家文化為主脈,以人文、生態、自然景觀為主體,圍繞“贛西北旅游休閑度假中心”主題精心制作宣傳品,綜合運用多種傳播媒體,加大宣傳炒作力度,打造具有區域影響的特色旅游品牌。
(二)創新機制,率先開發好重點景區。高度重視旅游規劃的實施,城市建設、土地利用規劃以及農林、交通、水利、文化、商貿等產業規劃,都要自覺與旅游規劃相銜接,統籌考慮旅游功能,確保各類旅游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凡不符合規劃的旅游項目,一律不得開發,防止破壞資源。同時,要積極策應贛西北紅色旅游基地建設的契機和休閑旅游消費不斷升溫的態勢,按照“整合資源、培育品牌、打造精品”的總體要求,緊緊抓住毛澤東化險福地、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萬笏朝天銅鼓石等幾個重點景區,積極引進客商重點建設,率先開發,吸引人氣,形成帶動效應。
(三)突出特色,深挖客家文化底蘊。有特色才有市場。銅鼓旅游業發展的方向是要突出發展特色鮮明的森林生態游、休閑避暑游、民俗風情游和“紅色旅游”,不斷提高旅游產品檔次,打造精品線路,構建旅游發展新格局。尤其是要把客家文化發揚光大。銅鼓客家文化講得多,但看不到、摸不著,形象化不夠,要不斷使之具體化、形象化。要在客家風情、客家飲食、客家特產上狠下功夫,通過修繕古樸典雅的客家民居,為游客提供美味獨特的客家飲食,通過身著艷麗多彩的客家服飾的客家姑娘演唱甜美動聽的客家山歌,讓游客感受到濃濃的客家風情。在新農村建設和縣城建設中,新村建設與縣城的拆遷改造一定要突出客家民居特色,突出客家風情。在縣城,可規劃建設客家風情一條街。要高高舉起銅鼓“中國民間藝術(漫畫)之鄉”這塊金字招牌,進一步挖掘和發揮好銅鼓渾厚的漫畫藝術,多出精品,多拿大獎,突出銅鼓文化的特色。
(四)強化市場運作,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旅游業雖然是一個經濟、社會效益較高的產業,但是在發展的初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銅鼓作為一個山區小縣,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縣本級對于旅游業投入的資金缺口非常大。國家和省的扶持力度受多種因素制約而難以預測,最現實的還是應該走多元化投融資的路子。通過建立旅游資源產權、管理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的新的運行機制,放開放活旅游資源經營權,采取合資、合作、參股、租賃、拍賣、轉讓、承包等多種形式借力快速做大做旺旅游業。
(五)加強區域合作,建立健全旅游網絡營銷體系。加強聯合,開拓市場,是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根本途徑。市場經濟是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經濟。只有互動聯合,才能做大做強旅游產業。加快銅鼓旅游業發展,必須跳出地方的小圈子發展旅游大市場,注重加強與周邊城市、旅游關聯城市的合作與互動,實現優勢互補,促進雙邊、多邊旅游業的合作發展。采取差異化競爭,避免與周邊地區產生惡意競爭,加強與瀏陽、平江、修水、武寧、宜豐、萬載等毗鄰縣市景區景點之間旅游產業的對接,擴大旅游市場合作,促進旅游資源整合,努力實現互為宣傳、互送客源、互贏互利的目標。積極開辟銅鼓至井岡山、銅鼓至湖南等多條旅游線路,與修水、萍鄉等地聯手打造贛西北紅色旅游品牌。
(六)注重人才培養,提升旅游從業人員水平。目前,銅鼓有旅行社3家,導游9人,這與旅游發展所需從業人員存在較大差距;從業人員的結構也存在一定問題,專職導游與管理人員較為缺乏;從業人員缺乏專業訓練,素質有待提高。因此,加快銅鼓旅游業發展,必須切實加強旅游業隊伍建設,培養一支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職業道德過硬的旅游業隊伍,提升旅游業服務質量和水平。
[作者簡介]羅光榮,男,中共江西省銅鼓縣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