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都市老促會近幾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圍繞發展經濟,突出“雙帶”形式,實施先富幫后富,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雙帶”的主要形式與效果
1.一人帶一戶,幫成專業戶
宜陵鎮團結村會員組長沈利民是揚州市有名的蔬菜狀元,為幫助本村貧困戶袁吉榮盡快脫貧致富,主動為袁提供種苗、技術,幫助貸款建了6畝生產蔬菜塑料大棚,在他的悉心幫扶指導下,去年袁吉榮蔬菜純收入超3萬元,從原來的貧困戶變成了蔬菜專業戶,今年純收入在4萬元以上,全家4口人,人均收入過萬元。
2.一戶帶數年,構建美家園
武堅鎮新聯村私營業主邵寶貴是市老促會理事,他致富不忘眾鄉親,為鎮村公益事業數年投入30多萬元,特別幫扶了一個孤身一人、好吃懶做、常打架肇事的失足青年邵文明。為幫扶他,邵寶貴一是先教育他樹立信心,立志做個好人;二是安排他到木工廠上班,月收入過千元;三是為他介紹對象,幫他結婚成家。現在邵文明思想變好了,人變勤了,被廠里評為五好職工,今年又生了一個胖小子,家庭生活美滿幸福。
3.一人帶多戶,家家都致富
樊川鎮陳高琴是一個知識女青年,在地方政府和老促會的支持服務下發展奶牛養殖,養殖規模從十多頭發展到現在150多頭,吸收貧困戶11人為牛場打工,去年常年用工年收入8000元左右,11戶貧困戶全部脫貧,走上致富路。
4.培植專業戶,帶扶貧困戶
邵伯鎮養鴨大戶吳德本,1997年市“兩會”投款3萬元幫他發展養鴨事業,以后又支持資金5萬元擴建鴨棚,養鴨業逐年擴大,成了有名的養鴨專業戶。他帶動該鎮7戶貧困戶學養鴨,成立了邵伯鎮水禽養殖合作社,制訂了章程,實行統一購苗鴨,統一銷售產品,統一治療防疫,現在合作社成員發展到48戶,年養鴨74萬只,日產蛋40多噸,年產值8000多萬元,年利數百萬元,原來7戶貧困戶都脫貧致富,家家建了二層樓房,生活邁上了小康。
5.一人帶一村,致富數百人
宜陵鎮大陳村是遠近有名的窮村,該村能人莊大清,早年在廣東佛山搞電器經營,資產有千萬元,為改變家鄉貧困面貌,2003年毅然回村當了村支書,先后投入200多萬元為村修橋筑路,又投入數百萬元在村辦了一個電器企業,安排本村剩余勞力和貧困子女200多人在廠做工,人均年工資近萬元,群眾高興地說:窮村翻了身,致富數百人。
6.幫村扶戶,共同致富
市鎮老促會共同幫扶雙港、鄧華、季家、許莊四個村,幫助制訂發展規劃、調整農業結構和落實增收措施,并投入一定資金幫辦實事。2005年四個村經濟總量2.11億元,村平可用資金23萬元,人均收入5347元,分別比2003年增長148%、71%、34%,全市市鎮兩級協會97名正副會長幫貧困戶103戶,近五年幫扶400多戶,脫貧率在90%以上,加上專業戶帶動脫貧戶達1千多戶。
二、“雙帶”的基本體會
1.廣泛宣傳,提高認識,是開展“雙帶”工作的前提
近幾年,市“兩會”換屆后,圍繞“三農”突出“新農村建設”,配合有關部門采取多種形式,在全市開展全民創業的教育活動,重點鼓勵村組干部和農村專業戶帶頭創業,先富帶后富,幫扶貧困戶,使他們在思想上認識到“雙帶”是繼承革命傳統、弘揚老區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生動體現,是建設新農村和實施扶貧開發的有效方法和重要舉措。
2.領導帶頭,上下連動,是開展“雙帶”工作的基本方法
市“兩會”領導、會長身先士卒,主動帶頭幫村扶戶,培植大戶,經常深入四個幫扶村,聯系三個貧困戶,培植了兩個專業大戶;其他領導成員每人分工3~4個鄉鎮,聯系一個村,幫扶1~2戶貧困戶;全市13個鎮老區扶貧協會、97個正副會長同樣幫村扶戶,幫培專業大戶,這樣既了解了基層的真實情況,又能更好地開展及時協調服務。
3.培植典型,示范引導,是開展“雙帶”工作的關鍵
在幫帶過程中,市鎮老促會開展調查研究,認真選擇輻射能力強和帶動作用大的典型(如邵伯鎮養鴨大戶吳德本、丁溝鎮養鵝大戶王魯平),進行精心培育和推廣,幫他們制訂規劃,落實發展措施,指導他們開展幫帶活動。同時,通過現場和資料的宣傳,推廣他們的經驗,擴大幫扶效果,如邵伯鎮扶貧協會200多會員,人人有幫帶對象,個個有幫帶計劃,年年見幫扶效果。
4.搞好服務是開展“雙帶”活動的重要環節
為了充分發揮幫帶的效果,市鎮扶貧開發協會切實加強組織協調,努力搞好各項服務,與有關部門加強溝通,例如與廣電部門溝通,為幫扶的大橋鎮雙港村解決了全村400戶安裝有線電視面臨的矛盾和困難。
5.總結表彰,形成制度,是“雙帶”工作的根本措施
為了使“雙帶”示范活動有效地開展,市鎮年初有要求、年中有交流、年終有總結,并建立長效機制,在表彰份額上明確“雙帶”指標,突出“雙帶”經驗交流,把“雙帶”工作逐步提高到新水平,為建設新農村做出新貢獻。
[作者簡介]史昌源、吳敦和,男,江蘇省江都市老促會。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