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由“超級女聲”肇始的平民選秀熱潮還未退潮,北京電視臺為重拍電視劇《紅樓夢》舉辦的“紅樓夢中人”全球華人選秀活動,再次把中國經典名著與火爆的選秀形式嫁接起來,在業界引起不小的反響和關注。重塑經典的嘗試,不僅是一次商業運作,更是首都文化創意產業的一次重拳出擊。能否創造一個可以與《哈里·波特》、韓劇等外來流行文化相抗衡的21世紀電視版《紅樓夢》,讓紅樓文化走出國門,輸出海外,懸念將由北京電視臺一一揭開。
“紅樓夢中人”大型選秀活動自2006年8月21日啟動至今,海內外華人報名人數已突破45萬人,這個數字遠遠高出其他所有選秀節目的總和,許多在國外學習和生活的選手,不遠萬里紛紛回國參加海選,特別是臺灣地區賽區的設立,突破了以往所有選秀節目的地域格局,而且,隨著全國十個賽區選秀活動的進一步展開,隨著越來越多優秀選手的脫穎而出,激烈的角逐將會更加精彩,人們的關注度還將持續升溫。文化內涵、高品位、本土化、原創性、人文關懷等特點,體現在精心策劃、周密設計,有序開展的每一個選秀環節之中,讓觀眾感到了《紅樓夢》更好看、好玩,更真實、更具吸引力、更充滿想象力的一面。“紅樓夢中人”選秀活動的電視節目每周定期在北京衛視播出,因內容和形式新穎,創下黃金時段的收視高點,北京賽區決賽一場的收視率達到9.2%。
創意:本土 原創 走出國門
作家劉再復曾經帶著《紅樓夢》浪跡天涯,遠游中常有人問:你的祖國和故鄉在哪里?他從背包里掏出《紅樓夢》說:“故鄉和祖國就在我的書袋里”。
上個世紀90年代初,選秀節目作為舶來品出現在中國的電視熒屏,大都拷貝自根植于美國文化、深刻反映美國人精神追求的“美國偶像”節目,初期大都落點于一夜成名的誘惑,顯得浮躁、功利,缺乏本土文化內涵。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顯得水土不服,未能迅速引起共鳴。隨著社會的進步,互聯網等傳媒手段日趨發達,大眾傳媒也逐步注入新媒體元素,使“大眾”參與變得方便、快捷,全民參與、全民娛樂的時代就此到來,一場場“草根”選秀節目你方唱罷我登場,電視熒屏呈現出娛樂、火爆、熱烈、貼近的熱鬧場面。但由于很多選秀節目樣式趨同,內容粗淺、低俗,觀眾出現審美疲勞和審美逆反,選秀類節目一度遭到大眾的置疑和厭煩。
由此,業界逐步認識到,選秀節目的成敗與否,首先看其是否能夠本土化,具有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內涵,是否具有原創精神,而非克隆別人的皮毛。當北京電視臺與中影集團、華錄百納強強聯合,開始為重拍電視劇《紅樓夢》海選演員時,電視海選節目被賦予了全新的文化內涵,在很多優秀影視作品已經令人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壓力下,在如今娛樂風潮席卷電視熒屏的情況下,為重拍《紅樓夢》這部經典名著公開海選演員,北京電視臺是開先河的。數月來,人們對重拍《紅樓夢》的態度也經歷了從質疑、擔心到熱切關注、踴躍參與的轉變。
新版《紅樓夢》電視劇總制片人韓三平說,飛速發展的經濟令全球矚目中國,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重要的標志就是中國的影視劇能否走出國門,走向發達國家,日本、韓國乃至歐美。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優秀文化資源,讓這些優秀文化向全人類輸出,《紅樓夢》就是其中的代表。這是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大膽突破,也是《紅樓夢》重拍的初衷。
站在《紅樓夢》這部巨著的肩上,將本土化的名著內容,與現代的電視傳播手段結合起來,“紅樓夢中人”海選自然備受矚目。海選大賽總制片人北京電視臺副總編張強說:“紅樓夢中人”海選不會選用日韓演員,這也表明了主辦方對《紅樓夢》本土文化內涵的捍衛。隨之升溫的還有讀《紅樓夢》、學紅學知識、重溫老版電視劇《紅樓夢》的熱潮。書店里,有關《紅樓夢》的研究專著成為暢銷書;電視機前,人們爭睹“林妹妹們”的芳容,傾聽紅學家講述一個個精彩的紅樓故事,關注著一場場好看又好玩的選秀節目。
如今,重拍《紅樓夢》,海選“紅樓夢中人”已成為全社會的熱點話題,成為觀眾的話題,成為網絡的話題,成為全國電視臺選秀節目的話題。參與海選的人氣指數迅速攀升,令主辦方始料未及,韓三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他說:“我最近有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以前有人見了我老說《大長今》如何如何,現在就和我說《紅樓夢》如何如何,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中華文化又回到了我們的話語之中。將來有一天,應該是意大利的歌劇,俄羅斯的芭蕾舞,統統來表現我們的《紅樓夢》。那時,中華民族就真正強大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了”。
具有本土化文化背景和原創精神的“紅樓夢中人”海選,在懸念和期待中聚積著人氣,人們期待著一個自己滿意的“群美圖”的出現,期待著一部新的經典電視劇對中華瑰麗文化的發揚光大。新的收視高點同時表明,重新演繹經典名著、全球關注中國影視的時機已經來到。
吸引:文化內涵 文化品位
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張慶善先生說:參加海選者不要把當演員作為最終目的,而是作為參加一個難得的、高雅的、有層次的文化活動,就很有意義了。海選的價值,也許在于使人們對《紅樓夢》有更多的興趣與了解,而不是著眼于找幾個演員。
縱觀所有成功的電視節目,都包蘊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以直觀的影像來展現人群風貌的電視選秀節目,更是如此。海選“紅樓夢中人”以《紅樓夢》巨著為文化背景,避免了單純移植、模仿西方電視選秀節目的外殼,觀眾在欣賞五彩繽紛,美輪美奐的美人、美境時,也重溫了巨著中的經典故事,受到了一次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冼禮。
用“紅樓夢中人”海選活動來繼承和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讓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更直觀地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中掀起了閱讀《紅樓夢》,議論《紅樓夢》,研究《紅樓夢》,思考《紅樓夢》的新熱潮。選手們的親朋好友更是積極主動去讀《紅樓夢》、學紅學。一個普及優秀民族文化,全民參與新版《紅樓夢》電視劇拍攝的熱潮正在形成。
評委點評也是這場選秀節目中的一大看點,紅學家們事先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將原著中數百個紅樓經典故事編成適合在電視上表現的小品形式,供選手現場表演。在點評中,評委們的個人魅力和傳遞的信息已構成了電視節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他們用專業的修養提升了節日的品質,用尊重的態度體現出節日的人文關懷,用感性的心態拉近了與選手和觀眾的距離。每看完一個選手表演的節目,觀眾都是懷著期待的心情來傾聽評委的講評,感到受益匪淺。
新版電視劇《紅樓夢》的文化品位,還將會由制片方特意組建的《紅樓夢》顧問委員會來把關,這里有著名文學家、著名紅學家、著名電影導演藝術家、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著名影視技術專家,甚至還有著名影視銷售發行專家,各路專家通力協作,相信整部劇作也將是專家級的。
在電視熒屏整體文化含量大面積滑坡的今天,能夠通過《紅樓夢》這樣的巨著來吸引觀眾的眼球,用“紅樓夢中人”這樣的活動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這對電視文化進步的意義自然非比尋常。
訴求:以人為本 真情告白
紅學家周汝昌老先生評價《紅樓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他把中華文化的重人、愛人、為人的精神發揮到了一個“唯人”的新高度,這與歷代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歸的。曹雪芹先生自稱的“大旨談情”,此情并非一般的男女戀情,他借了對一大群女子的命運的感嘆傷懷,寫了人與人之間應當如何相待的巨大問題……倘能如此,人生、社會、國家、世界就達到了一個理想的境界。
追尋紅樓精神,更加感到這部巨著的偉大,“唯人”精神傳承至今,成為我們熟悉的“以人為本”的精神,“紅樓夢中人”海選也力求將這一精神體現在海選的每個環節中,讓選手和觀眾在點點滴滴中感受巨著中那種博大的愛,感受“紅樓夢中人”海選的溫暖。
在賽程、賽制安排上,復賽階段特意設計了復活環節,為暫時被淘汰的選手設立復活可能,達到充分尊重民意、尊重選手的目的。在2007年1月14目北京賽區的決賽現場,最后晉級的選手中,恰恰就有復賽中被淘汰后又復活的寶、黛、釵。
才藝展示環節,不僅為選手設計了遵循原著的戲裝表演,而且還有選手脫下戲裝、身著現代服裝、充滿現代氣息的才藝展示,讓選手的個人才華得到盡情的發揮。
現場評委,不僅有紅學專家、表演藝術專家,還有各界知名人士組成的嘉賓評委,各媒體代表組成的大眾評審團,以便給選手更多的公允和機會。
主持人在后臺的采訪報道,把“后臺”的情況原生態地展示給觀眾,讓觀眾看到了更加生動、真實的選手,甚至她的親友團,前后臺場景的打通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讓觀眾體會到海選背后的百味人生。
在將來新版電視劇《紅樓夢》的拍攝中,制片方還特意為觀眾提供了很多參與的機會。例如,服裝設計好后,會在網上征求觀眾的意見,場景搭建好后,會征求觀眾的意見;甚至在拍攝過程中,會公告一些樣片段落,征求觀眾意見。包括一些音樂的段落做好后,也會征求觀眾的意見。這是多么龐大的一個觀眾“親友團”。
傳播:多媒體互動
隨著“紅樓夢中人”選秀活動的啟動,由北京電視臺網站承辦的“紅樓夢中人”官方網站同步開通,多媒體互動的推廣平臺開啟,電視、網絡、手機等多渠道參與方式,呈現低障礙、高介入、全方位吸引,關注度和參與熱情迅速升溫。
來自世界各地的報名者,以每日1萬多人的速度激增,已經突破了45萬,這是迄今為止,報名參賽人數最多的一次選秀活動。自報名開始,“紅樓夢中人”官方網站累計訪問量已達到兩個多億,北京電視臺網站也因此在世界網站的排名提前了18000多位,最高時進入前5000名,這是北京電視臺網站建站以來的最高排位。
除了報名,網絡的功能被挖掘得淋漓盡致,例如,新浪網以強大的實力,視頻直播海選節目,讓全世界的觀眾第一時間看到了比賽實況。網上直播及視頻點播節目、選手博客及粉絲論壇、網上投票和調查、選手和評委信息、媒體報道、活動新聞、主題排行榜等等,在網上呈現著勃勃生機。網絡為電視選秀節目添磚加瓦、推波助瀾,也為電視選秀活動的品牌展示和觀眾對品牌的體驗拓展了空間。一方面“草根”們在電視和網絡上都找到了自己成長和發展的土壤,同時選秀節目也加速著媒介社會化、互動化的過程。
如今,在中華大地上,包括臺灣地區在內的全國1f1個賽區,“紅樓夢中人”選秀活動已家喻戶曉,如火如荼。由此帶來的各地的電視節目的收視高點再次引起電視人的思考,在這個信息高速暢通的時代,我們關注什么?傳播什么?娛樂什么?應該建立起一種什么樣的規則,制造一種什么樣的氛圍,才能讓大眾的身心真正得到愉悅?才能讓中華優秀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紅樓夢中人”選秀活動也許就是答案。
“紅樓夢中人”選秀文化創意活動,為北京電視臺帶來的整體品牌形象效應暫時還無法估量,但良好的態勢表明,電視選秀節目的創意空間依然廣闊,中國電視業在尋求突圍和捕捉電視節目市場的道路上將會走得更快、更好。
(作者單位:北京電視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