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作為報刊“美容師”的美術編輯,正在被邊緣化,這不能不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和憂思。
陣地失去,美編下“崗”。受市場經濟制約和各報刊社成本核算的影響以及廣告大量占用版面,首當其沖的往往是美編獨立耕種的“自留地”一一書畫專刊或專欄,失去了陣地,美編崗位也就不如以前那么重要了。
工作方式改變。傳統美編難以適應。當今的新聞美術可稱為“電腦美術”,它不同于過去的手工美術。電腦改變了美編傳統的工作方式,使手工勞動逐漸退出。所以,依靠手工勞動而生存的傳統型美編在報刊出版過程中已經不能派上新用場,面臨尷尬和被淘汰的境地。
需求減少,人員富余。電腦在新聞出版行業的普及,使網上約稿、遠程傳稿成為現實,網上下載圖片用于出版也很輕松。這樣,過去必須由美編完成的大量手繪插圖,相當一部分可由組版人員或編輯自行解決,而且效率極高。加上報刊社都在核算成本,減人增效,美編的工作量較過去大大減少,不得不讓美編轉崗(隱性下崗)或下崗。過去美編是一個不小的群體,每家報刊社至少有2名以上的專職美編,而如今有的報刊社甚至取消了美編的崗位和編制。
有為者生,無為者亡。傳統美編大都科班出身或是半路出家的有特長者,因而能夠在過去的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受到單位或世人的尊重。在當前變革的時代,有的雖漸漸疏遠了報刊,卻能專門從事藝術創作而生存,有的還成立書畫院,依托媒體開展活動。而沒有創作能力的人和無所適從者只能成為閑人和被淘汰的對象。
美術編輯邊緣化有十分復雜的主觀和客觀原因
電腦沖擊。以前,沒有美編插圖的報刊版面就會顯得單調乃至開天窗,現在,組版編輯可利用電腦搜索下載各類所需的圖片,甚至可以利用軟件任意處理圖片,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這樣,美編的勞動被電腦操作者和版面編輯所取代,美編不再重要了。這表明進入新世紀,新聞美術隊伍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僅手段變了,隊伍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經濟因素。在某些編輯和廣告人眼中,版面就是錢,常常為增加信息量和爭取廣告而惜版如金。在這種情況下,難免少用或舍棄圖片,編輯為多發文字稿寧可不用插圖,而不再考慮圖片對版面的調節和美化作用。
觀念錯位。進入讀圖時代,人們對版面視覺美感的要求越來越高,“一圖勝千言”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然而,綜觀各類報刊,普遍的做法卻是重視攝影而忽視美術,所謂的圖文并茂的圖,幾乎專指攝影作品,忽視了新聞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和重要功能.因而造成美術編輯無用武之地。
“快餐文化”的出現。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報刊出版周期縮短,成了“快餐文化”,在快節奏的工作進程中,若編輯沒有精品意識和版面美化意識,再遇不到快手和多面手的美編作者,版面上就很難出現插圖,即使急需,也會從網上直接下載圖片應急。
“自留地”減少。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激烈的競爭時代,為了報刊社的生存,追求經濟效益成了重中之重和當務之急,所以副刊版面減少、書畫專刊專欄壓縮和取締就在所難免。過去多年每家報刊社都必不可少的美編沒有了發揮專長的地方,造成無圖可畫,無處可用,無事可做。
傳統美編多年的慣性使他們很難一下子適應突變的形勢,加上年齡普遍偏大,觀念滯后,接受新生事物慢,惰性的存在,不主動學習新技術手段甚至主觀上排斥等原因,使他們在報刊社工作中很難有大的起色,不得不退居次要位置。
當前新聞美術的主體語言和作者隊伍已經發生質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美編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作為美術編輯,必須確立大美編概念,從整體上、宏觀上審視新聞美術和新聞美術工作。
所謂大美編概念,就是新聞美術從業者,已不能局限于報刊、電視的專職美術編輯,版面編輯或其他層面上的編、組、排人員,已經成為新聞美術的新生力量或補充力量,傳統美編和現代編輯已經形成一個整體,新聞美術工作已經滲透到出版工作的多個環節。從這種意義上講,新聞美術隊伍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只是與傳統概念上的美編意義不同罷了。
作為現代美編,不能認為只有獨立的手繪作品才是美編的業務,而要從宏觀上、大局上把關,凡是運用美的法則服務版面的手段都屬于美編的范疇。大美編概念還體現在運用各種手段對報刊和版面進行整體設計和包裝,使之具有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創造出受讀者歡迎的視覺品牌。這是當今新聞美術的主要功能和任務,也是傳統的新聞美術所不及的。
新聞美術的新空間,體現在為文字、圖片、版面、廣告等所有版面要素插上美麗的翅膀。圖片是新聞美術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版面的設計美化,文字特別是標題字的強化處理以及頗富內涵的廣告創意,都是新聞美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在新技術條件下,新聞美術的品種也在發展變化,如近幾年出現的新聞仿真圖就是一例。這種新聞仿真圖,既整合了新聞信息,又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它是與文字、攝影、繪畫并駕齊驅的版而要素,已成為編輯方式的一個新的突破點。它的出現是新世紀新聞美術發展的產物,它真實生動,雖不能取代照片,但也有新聞照片所不具有的作用,是集新聞信息、圖片和美術設計為一體的一個新聞美術新品種,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因此我們可以說,當前新聞美術已經擴展到了更廣、更寬的領域,有著更為普遍的意義、更豐富的內涵和更突出的社會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內地報刊美術編輯大大減少或進行戰略轉移的背景下,香港的報紙卻在不斷增加美編人數,試圖通過增強報刊的視覺沖擊力來參與競爭。在國內媒體競爭激烈的態勢下,一些有前瞻性的決策者已經認識到設計人才和包裝的重要性,超前意識和危機意識促使他們率先運用新思維和新手段來打造媒體。如2004年《南京晨報》曾在《南方周末》上刊出廣告:以年蘄30萬元招聘一名美術總監;以年薪8萬元招聘三名美術編輯。這在新聞美術處于低迷的轉型時期的報刊界如一聲驚雷,格外引人注意。它使媒體、美編和讀者在重新審視美編作用的同時,非常清晰地告訴人們這樣一個信息:美術編輯依然很重要!
一個不容樂觀的現實是,盡管新聞美術的行業協會如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中國地市報研究會新聞美術委員會和各省市新聞美術工作委員會等機構依然存在,但對報刊新聞美術工作的直接影響力卻很有限。而對于傳統型還在堅守的美編來講,盡快確立大美編意識,不斷學習新技術,重新找到自己的坐標,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這樣,在新聞事業中才能繼續發揮自己的作用,才能不斷完善和發展新聞美術新體系。
(作者系河南《焦作日報》攝影美術部副主任、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