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市長的名字,在新聞報道中寫錯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一家兩家報紙了,簡直有點成家常便飯了!北京市長名叫王岐山,怎能錯寫成“王歧山”呢!
2007年1月1日《中國汽車報》一版,在《奧運電動公交車啥樣》一文中寫道:“兩款奧運電動公交樣車在北京市政府院內‘亮相’,并接受了北京市委書記劉琪、市長王歧山……等領導的檢查。”;3月3日《中國氣象報》、1月30日《21世紀經濟報道》都有文章錯寫成“王歧山”。
再往前看,2006年12月8日《工人日報》“大眾話題”寫道:譴責“京罵”并非僅以體育的名義,北京市長王歧山……就曾說……他最擔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足球場上會不會有“京罵”。
以上幾家報紙都將北京市長王岐山錯寫成“王歧山”,“歧山”與“岐山”是有很大不同的。“岐”是山名,古云“物兩為岐”,“山有兩岐”的“岐”,是指有分支、分叉之義。古人許多名字中有“岐”的、如趙岐、張爾岐等都是“岐山”的“岐”,“岐者,山之兩岐也。”正如陜西有著名的岐山臊子面一樣,絕對不能寫成“分歧”的“歧”。懂得了“岐”字的本義,就不會再寫錯了。
由寫錯王岐山市長的名字筆者聯想到,某些報刊的編輯、記者很不重視準確地書寫人名,特別是時外國領導人的名字更不能錯寫,如把韓國總統盧武鉉錯寫成“盧武弦“;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錯寫成“卡札非”;美國總統克林頓錯成“客林頓”;英國前首相丘吉爾錯成“邱吉爾”。他們的譯名都是經專門的譯名機構根據不同文種的翻譯規則確定的。一經確定,新聞報道就須嚴格遵照使用,絕不能再亂用他字。亂用他字不止是事實差錯,而且會由于對人家的不尊重甚至會造成外交事故。這是要引以為戒的。
其實,編輯、記者在落筆之前,只要認真查一查“譯名字典”或找權威部門核對一下,這樣的差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