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針對有人提出新聞媒體對各類案件的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不良影響,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胡國華回應說,案件上升,跟記者沒有關系。他們每天都會接到各個地方各個部門打來的電話,要求這個不報那個不報。這個不報那個不報并不是好的管理辦法。張德江書記曾說過,要學會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
此言善也。在前一階段一些權力部門和領導機關屢屢向媒體發難的背景下,胡國華副部長的“這個不報那個不報并不是好的管理辦法”和張德江書記的“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的講話,無疑顯現了其政治膽略、全局意識、獨立精神和思想勇氣,實在值得稱道。媒體,作為公共輿論的傳播者,在推動時代向前運行、社會快速發展和人類不斷進步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須臾不能離缺。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媒體是什么?媒體是信息總匯,是政府窗口,是公民講場,是思想論壇;媒體是良知維護人,是正義守護神,是真理捍衛者;媒體是國家“航船”的 望哨,是黨和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媒體既要刊登高層意見,又要反映民眾聲音;既要重視權威看法,又要傾聽百姓意愿;既要宣揚精英意識,又要表現草根觀點;既要弘揚先進。又要鞭笞落后;既要傳播經驗,又要針砭時弊……媒體的特殊地位、功能和作用,需要社會方方面面予以理性認識和對待。比如輿論監督,就是憲法、法律等賦予的使命和責任。我國憲法在一般性的規定言論自由之外,又特別規定公民享有揭露和批評政府機構和政府官員不當行為的言論自由。《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規定,新聞媒體要通過內部反映或公開報道,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應當重視和支持輿論監督,聽取意見,推動和改進工作。任何機關、組織、部門、行業、單位、企業和個人,可以不接受媒體的表揚和贊美,但無權拒絕媒體的監督和批評。
善待媒體,是文明社會的基本準則。和媒體打交道,既無須刻意地去套近乎,拉關系,塞紅包,走后門,也不能敬而遠之,避而遠之,不理不睬。無可奉告,甚至“防火防盜防記者”。只要在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礎上,彼此支持,相互配合,足也。媒體的采訪,表揚也好,批評也罷,正面報道成績也好,反面曝光弊端也罷,都是履行職務行為,相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會恪守職業道德,以事實為準繩,客觀、公正、真實地反映事情本來面目,既不會道聽途說、無中生有、夸大縮小、歪曲真相,也不會添油加醋、張冠李戴、人為褒貶、主觀臆斷,更不會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煽風點火、擾亂視聽。那種把醫患關系緊張說成是“媒體妖魔化的結果”、把治安問題不盡人意說成是“報道擴大化的結果”的說法,不僅荒唐可笑,而且愚昧無知,在把污水潑向媒體的同時,更加暴露了他們管理水平的低劣和管理能力的欠缺。
善用媒體,是領導藝術的集中反映。領導機關和領導個人,通過媒體引導輿論,把握導向,宣傳成績,樹立形象,推介品牌,展示風采,凝聚人心,是領導水平、領導能力和領導藝術的充分展現。利用媒體統一思想,宣揚主張,教育群眾、推動工作,是被實踐反復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典型引路”需要媒體的畫龍點睛,“全面推廣”需要媒體的擂鼓助威,“總結經驗”仍需要媒體的推波助瀾。即使被曝光批評,也要化被動為主動,聞過則喜,知錯就改,以輿論監督為契機,激濁揚清,革故鼎新。常在聲音圖像里知悉大政方針,常在字里行間中洞察社情民意,并以其指導工作。視媒體為朋友和助手,就會進入潮平岸闊、天高云淡的境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善管媒體,是執政能力的具體體現。在資訊傳播一日千里、新聞報道全球同步的時代,堵塞言路,封鎖消息,阻攔報道,控制新聞,結果只會與初衷南轅北轍、適得其反。有關部門對媒體的管理,主要是制訂規則,把握方向,掌控宏觀,抓住大局,至于操作層面、具體問題、報道細節、編排手法,還是應該放手交給媒體自己處理為好。管理者越是越俎代庖,操作者就越是掉以輕心;管理者越是泰然超脫,操作者越是如履薄冰。在突發事件面前,第一時間公布真相,比第二時間辟謠糾錯更能安定人心和穩定秩序。前兩日南京市區發生地下管道煤氣爆炸,政府一日三次召開新聞發布會,情況悉數公布,小道消息再無市場,應該看做是善管媒體的一個成功范例。
(作者系滁州日報社副總編輯、主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