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之一,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集中體現與必然結果。文章通過對關稅同盟理論的福利效應分析、基于CGE 模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福利效應研究以及對區域貿易組織邊界條件的福利效應分析,提出了用福利經濟學來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新視野。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關稅同盟理論;CGE 模型;福利效應
福利經濟學盛行于20 世紀20 年代的英國, 主要代表人物是A·C·庇古, 他的《福利經濟學》創立了福利經濟學的科學體系。庇古主張通過國民收入增加和國民收入再分配兩種方式來增加社會福利。社會福利增加所得的普遍福利增加, 關鍵取決于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 尤其是勞動力要素的合理配置。福利經濟學使人們能夠理性的考察不同經濟狀態下社會福利的增減變動, 以說明現實經濟政策或經濟制度是否合意。
一、關稅同盟理論的福利效應分析
早期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福利效應的實證分析主要是針對關稅同盟理論進行的。關稅同盟理論是西方國際貿易理論領域里較為系統的分析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分支, 目前仍在不斷修正和完善。關稅同盟是指對外實施共同的關稅保護, 對內實施完全徹底的或部分關稅減讓優惠, 幅度不定。因此, 關稅同盟理論包含著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兩種經濟一體化形式的福利效應分析。20 世紀50 年代初維那提出了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 貿易創造指如世界上有A、B、C 三國, A 與B 結成關稅同盟, C 代表同盟外的其他國家, 由于關稅結構變化, 造成A 國內受高關稅保護的低效率的國內產品在建立關稅同盟后被B 國高效率的產品所代替, 造成生產耗費的資源成本下降, 社會福利增加;貿易轉移則指如B 與C 同時提供一種產品, C 生產成本低于B, 形成同盟前A 從C 進口, 形成同盟后C 國產品稅后價格高于B 免征關稅的產品價格, A 改從B 進口, 導致生產耗費資源成本上升, 社會福利減少。這就是關稅同盟理論的起源。維那效應的諸多顯性和隱含的假定大體上分為兩種:
1. 基本假定。所謂基本是指以后的經濟學家都沿用了下述的二個假定條件: 第一, 次最佳假定即在帕累托最優未充分實現情況下, 部分滿足其條件并不是總能增加福利的。在全球貿易自由化不可能的情況下, 組成關稅同盟實施地區貿易自由化一定能增進福利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維那由此得出的貿易轉移效應說明關稅同盟的保護性會減少福利; 第二, 小國假定即假定形成關稅同盟的A 與B 均是小國, 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 C 是大國, 是世界市場的決定者。其他一些假定包括形成同盟的兩國生產技術水平相近, 消費偏好相同, 不考慮生產者和消費者變化, 相對于C國的外部貿易條件給定不變等。以后的經濟學家基本上遵循這些隱含的前提條件。
2. 非基本假定。這些假定是不合理或與現實極端不符, 關稅同盟理論發展正是在對這些假定條件的修正、完善的基礎上實現的。( 1) 在維那(Viner) 的3×2 模型( 3 個國家, 2 種商品) 中, 假定進出口商品彼此獨立, 不會相互替代, 忽視同盟帶來的消費效應, 單純考慮生產效應。而米德(Meade) 、利普賽(Lipset) 等人認為商品是存在替代效應的, 并且同盟將帶來消費效應。利普賽( 1957) 在《關稅同盟理論: 貿易轉移與福利》一文中運用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分析方法設立簡單模型對維那的貿易轉移一定減少福利提出質疑。( 2) 維那的3×2 模型過于簡單化, 從米德(Meade)開始, 先后有維那克(Vanek) 、利普賽、科登(Corden) 和瑞澤曼(Riezman) 等提出3×3 模型, 并由麥克米蘭(Mcmillan)、麥克蘭(Mclann) 和勞埃德(Lloyd) 加以總結歸納, 這些學者分別是提出了在3×3( 3 個國家, 3 種商品) 情況下可能出現的各種貿易模式, 并對這些貿易模式中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加以分析。如米德模式認為成員國之間較小幅度的關稅減讓可以增加福利, 并且形成同盟前稅率越高越容易在形成同盟后獲利; 但在巴格拉斯模式中認為關稅減讓幅度小, 會使其中一國受損; 在瑞澤曼模式中認為形成同盟后貿易變化將有益于一國, 但以另一國受損為代價,如果形成同盟前雙邊貿易額小, 則形成同盟兩國均可獲利。勞埃德(Lloyd) 在《關稅同盟的3×3 理論》一文中指出“3×3 模式的特點產生了不同于3×2 模式的分析效果, 相對價格變化的眾多可能性導致更多的不確定性, 通過不同途徑, 每個3×3 模式產生不同于3×2 模式的效果和建議#8943;#8943;”。( 3) 以上模式均未考慮規模經濟的福利效應, 即都假定生產成本固定不變。科登(Corden) 在《規模經濟與關稅同盟理論》一文運用局部均衡分析同盟形成后規模經濟產生的福利效應, 從而在理論上說明規模經濟也是發展中國家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動力。隨后帕森( Person. S. R) 和英格拉姆( Ingram.W.D) 在《規模經濟、國內差異和加納、象牙海岸經濟一體化收益》中通過實證檢驗, 證明關稅同盟分別給加納和象牙海岸帶來相當于總產出33%和22%的收益, 其中1/5 來自規模經濟造成的成本下降。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福利效應研究— —CGE 模型
上面主要是針對關稅同盟理論的福利效應分析, 然而區域經濟一體化可能產生的, 影響涉及面廣, 這些實證研究只能指出在何種條件下, 影響效果如何, 而不能給出一個全面、明確的評價。1874 年, 瓦爾拉斯(Walras) 提出一般均衡理論, 較好的解釋了市場價格的形成機制, 從理論上說明了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思想。其假設是在一個理想的經濟系統中, 基本對象是商品, 經濟參與者是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生產者的供給行為是面對給定的價格, 在技術可行集上選擇可行的生產活動, 使其利潤最大;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是面對給定的價格在預算約束下, 選擇適當的商品組合, 使其效用函數最大。根據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這種行為方式, 可以確定整個經濟系統的供給函數和需求函數。1954 年, 阿羅(Arrow) 和德布魯(Debreu) 用數學公理化方法, 證明了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一般均衡價格的存在性。隨著一般均衡理論的發展, 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 模型: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作為一種可行的實證分析工具被運用于經濟學中。CGE 模型建立于一般均衡理論之上其基本思想是針對某個具體的經濟系統, 根據該經濟系統的體制結構、生產技術條件、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特征和研究目的, 將理論研究中的生產函數、效用函數等關鍵因素具體化, 得到一個關于該經濟系統的具體的一般均衡模型。CGE 模型的結構十分靈活, 可以根據不同的理論框架, 較好地描述在政策變化后, 市場各利益主體的優化過程和達到新均衡狀態時的數量變化, 能全面地評估實施政策的福利效果。CGE 模型反映了在生產結構、需求模式和各類居民收入組之間的基本的一般均衡聯系, 這正是對傳統定量分析方法存在缺陷的一種反映。
20 世紀70 年代初, 肖分和瓦爾利( Shoven Whalley)首先用CGE 模型分析了稅收對美國和英國經濟的影響。此后, 新貿易理論強調不完全競爭市場、規模經濟、產業內貿易在貿易政策中的效果, 理論的發展使得用來評估這些政策變化的工具得到了迅速發展。一般均衡分析開始被用于單一國家貿易政策的評估, 此后, CGE 模型被廣泛地運用于不完全競爭結構的貿易模型中, 對貿易自由化進行事后評估。隨著多地區模型的建立, CGE 模型成為了多邊或區域貿易自由化福利效果的一種比較流行的實證工具。多地區模型分別詳細說明了國家或地區的生產和需求, 并用各國在偏好、技術和要素稟賦等方面的差異來解釋各國間的貿易流動, CGE 模型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分析中得到了應用和發展。早期用CGE 模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行的分析主要是圍繞歐共體的福利影響進行的, 后來CGE 模型不僅被用于對歐盟的福利影響進行分析, 而且也被廣泛地運用于對APEC 的分析。
三、區域貿易組織的邊界條件福利效應分析
區域內的成員國由于簽訂了區域貿易協定, 對內部成員帶來了正的效益, 從而吸引區外的國家加入區域貿易協定組織的效應稱為吸收效應??扑? 1937) 提出, 無論采取什么樣的組織形式, 組織交易是有成本的, 它們的區別僅僅在于相對成本差異。新成員的加入也存在負效應, 這些負效應主要表現在內部競爭的加劇, 區域內協調成本的增大、貿易轉向效應更加嚴重、福利水平降低等。在負效應不斷增強的情況下, 區域貿易協定內成員國會產生強烈的排斥新成員加入的現象, 這種現象稱為排斥效應。
從理論上分析, 當成員國數量較少時, 兩種效應中吸收效應占優, 表現為區域貿易協定組織的規模具有擴張的趨勢; 而當成員國數量較多時, 兩種效應中排斥效應占優,表現為區域貿易協定組織的規模具有縮減的趨勢。當邊際吸收效應等于邊際排斥效應時, 區域貿易協定組織既不吸收也不排斥成員, 達到了均衡, 實現了在約束條件下的邊界規模。如果用MA、ME 分別表示邊際吸收效應與邊際排斥效應, 則區域貿易協定組織的邊界可以用圖1 表示。區域貿易組織擴大成員, 則區域貿易協定的總福利是增加還是減少, 取決于正效應大還是負效應大。隨著成員國的吸收效應與排斥效應的變化, 二者會對區域貿易協定組織的總福利產生不同的影響, 總福利函數可表示為U=f(Ab, Ex) 。當n=0 時, 即不存在區域貿易協定組織, 因而區域貿易協定組織的總福利U=0; 當n=1 時, 即只有一個成員的區域貿易協定組織, 也不會產生總福利的增加, U=0; 隨著成員國數量n 的增加, 吸收效應逐漸增強, 總福利也隨之增大; 當邊際吸收效應與邊際排斥效應相等時, 總福利達到最大值Umax, 此時所對應的區域貿易協定組織成員數量達到邊界規模n*; 當成員國數量超過邊界規模n* 時,由于排斥效應占優, 導致總福利下降。當n→∞時, 所有的國家都被納入到區域貿易協定組織中, 相當于世界只有一個區域貿易協定組織, 就演變為了世界自由貿易組織。雖然, 這時整個世界的總福利會增加, 但是因為各國不再有區域內與區域外的差別, 彼此的貿易地位是平等的, 實際上又恢復到了完全競爭的狀態, 此時的總福利低于Umax。因而, 越過邊界的一體化組織, 由于其總福利水平低于在邊界規模時的總福利狀況, 從而會引起內部成員的不滿, 引發成員國自動的“后退”, 一直“后退”到令成員國滿意的福利水平狀態, 其實質就是退回邊界內。區域貿易協定組織的大量涌現, 可以說就是對WTO 的一種“后退”。由于Ab 與Ex 都是n 的函數, 而U=f(Ab, Ex) , 所以也可以認為U是n 的函數, 可寫為U=f( n) , 它們之間的關系可用圖2 表示。
四、結論
區域經濟一體化能夠區域組織和成員國帶來福利增長。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僅有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產生的靜態效應, 還有大市場利益和競爭促進效果等動態效應。同時,由于有關各方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形成了一體化集團, 從而能夠發揮單個國家所不具備的談判力和影響力, 通過這種組織效果, 一體化集團既可以加快推進自由化的實施,又能夠抑制各成員國政府從本國利益出發而采取的拖延或者反悔行為。
參考文獻:
1.Viner,J ..The Customs Union Issue.NewYork: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1950.
2.Coase,Ronald H..The Theory of the Firm.Economica,No.4,1937.
3.龔嵐,韓貴新,江瑩.區域貿易協定組織的演化經濟學分析.中國軟科學,2004, ( 11).
4.郭偉和.福利經濟學.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5.湯碧.兩種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比較研究.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劉澄,經濟學博士后,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志偉,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東峰,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01-0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