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1953 年開始,除l963 年~1965 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我國已制定11 個五年計劃( 規劃),10 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取得了重大成果,工業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的主導,在五年計劃( 規劃)中占據重要地位。由于每個計劃( 規劃)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指導經濟的思想和路線不同,從而工業發展重點的安排也不同。文章運用比較分析方法,對11 個五年計劃( 規劃)的工業發展重點進行闡述,并從工業發展重點選擇中指導思想、目的及對經濟發展影響三方面的不同展開相互間的對比分析。
關鍵詞:五年計劃( 規劃);工業發展;國民經濟
毛澤東同志說過:“沒有工業, 便沒有鞏固的國防, 便沒有人民的福利, 便沒有國家的富強。”的確, 工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主體, 直接關系到一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當前我國處于工業化的中初期階段, 研究工業經濟發展歷程既可以理清我國經濟發展變化的脈絡, 也有助于“十一五”規劃及未來更長時間內工業結構的調整。
一直以來我國都致力于工業發展, 探索適合自己的工業發展模式, 但工業化道路并非一帆風順, 特別是前五個計劃, 由于“大躍進”和“反右傾”的錯誤, 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工業結構極不合理, 整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邊緣。
11個五年計劃( 規劃) 實施以來, 我國工業走出了千瘡百孔的困境, 逐步建立了比較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基本奠定了現代化工業的基礎。那么, 這些五年計劃( 規劃) 中工業發展的重點是什么? 給中國經濟又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一、11 個五年計劃工業發展重點
1.“一五”計劃與“二五”計劃。“二五”與“一五”計劃都借鑒了原蘇聯制度變革和經濟發展戰略, 工業發展重點安排上基本相同, 都將重工業作為重心, 并以冶金工業和機械工業作為重中之重。“一五”期間集中力量進行了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 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的694 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工業基本建設上投資總額達250.3 億元, 其中重工業投資占85%, 輕工業投資占15%。若工業部門投資按100 計, 則“一五”時期冶金工業和機械工業分別占18.6%和15.4%。而“二五”計劃期間對這兩大部門的投資比例更重, 分別上升了3.46%和0.7%,此時冶金工業在工業投資額中的比重是前五個五年計劃中最高的,“大躍進”時“以鋼為綱”的思想得到充分體現。
2.“三五”計劃至“五五”計劃。由于“二五”時期“大躍進”和“反右傾”運動的影響, 我國經歷了1963 年~1965 年的調整時期后才真正進入“三五”時期。當時國際環境緊張, 我國周邊關系惡化,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人對形勢估計過于嚴重, 所以“三五”和“四五”計劃實質上是備戰計劃, 都將國防工業作為發展重點。“三五”時期對國防工業投資87 億元, 重工業部門中, 鋼鐵工業投資57 億元, 有色金屬工業42 億元。國防工業的發展必然要求與之相關的鋼鐵、機械工業為之提供物質基礎。“四五”計劃期間發展國防工業的同時也很重視機械及鋼鐵工業的發展, 任務安排上“狠抓戰備, 集中力量建設大三線強大的戰略后方”;狠抓鋼鐵、軍工、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的建設。此外,“四五”計劃提出要加速農業機械化進程, 對機械設備的需求量增加, 所以這時期機械工業投資額比重在前五個五年計劃中最高, 為22.2%。
“五五”計劃開始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 大幅降低對機械、冶金工業的投資, 工業部門投資額中電力工業所占比重最大。冶金和機械工業是主要用電部門, 而前幾個五年計劃中, 這兩個工業部門得到大規模發展, 用電需求成倍遞增。據有關方面估算, 1977 年和1978 年全國因電力不足致使1/4 企業開工不足。故將電力工業作為當時發展重點。
3.“六五”計劃至“十五”計劃。“六五”—“八五”計劃全面展開了產業結構調整, 都將能源工業作為發展重點。“六五”計劃對關系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煤炭、石油、電力工業給予了大規模投資, 五年間投資額分別為179 億元,154 億元, 207 億元。由于1953 年~1978 年的26 年間, 過度消耗能源, 能源消費增長指數約為1.271 1。“六五”計劃提出要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除能源工業,“七五”和“八五”時期另一重點是原材料工業, 將大量固定投資放在能源、原材料等建設上, 壓縮一般加工工業的投資。此外,“八五”計劃還將電子工業擺到突出位置, 提出未來十年要為電子工業的發展和應用創造諸多條件, 包括投資分配、產業政策等各方面。
“九五”計劃提出大力振興機械、電子、汽車等支柱產業, 以提高我國民族產業的競爭力。“九五”時期對汽車工業的傾向很明顯, 為把汽車工業盡快建設成我國的支柱產業, 改變目前投資分散、生產規模小等狀況, 國家特別制定了一系列汽車工業產業政策。
傳統產業在整個產業鏈中占關鍵地位, 對經濟貢獻巨大, 而原有技術使這些產業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所以“十五”計劃提出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被改造的產業包括前幾個計劃中作為發展重點的多個工業部門, 主要有能源, 冶金, 機械及石油化工等。同時,“十五”期間提出要利用信息化帶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并出臺了機械, 能源, 冶金及石油化工等行業改造的具體措施。
4.“十一五”規劃。“十一五”規劃首次將計劃改為規劃,其經濟發展戰略與前面的計劃表現出明顯不同, 規劃中選擇先進制造業作為工業發展重點。“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 要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 發展先進制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
二、11 個五年計劃( 規劃) 工業發展重點的對比分析
11 個五年計劃( 規劃) 見證了新中國經濟發展歷程, 由于經濟發展的階段性, 中國國情的變化, 五年計劃( 規劃)期間工業發展重點的選擇也表現出明顯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指導思想不同。“一五”與“二五”計劃。“一五”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受蘇聯思想影響, 應該如何建設一個工業大國, 其先后步驟又是什么等基本上都是征詢蘇聯政府的結果。“二五”計劃是在“一五”計劃基礎上展開的, 與之保持了高度的承接性, 當然也是蘇聯思想的指導。
“三五”與“四五”計劃。應該說, 這兩個五年計劃是毛澤東晚年執政的直接結果, 由于“文革”的影響和當時國內個人崇拜風潮盛行, 毛澤東的指示被始終不渝的遵循, 使得這兩大計劃基本上是毛澤東個人思想的體現。
“五五”計劃。隨著“文革”的結束, 新舊力量發生一定變化, 對經濟建設提出了各自的主張, 指導經濟的思想也較復雜。“五五”計劃計劃制定時經濟改革的力量尚不強大, 而領導層中主要以華國鋒為核心, 因而其思想對當時的經濟建設起著主要作用。
“六五”至“十五”計劃。這五大計劃都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制定、實施的, 鄧小平重返中國領導舞臺。這幾個五年計劃實施后, 中國經濟逐步步入正軌, 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因而其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保持了較長時間的連貫性。2000 年“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對接下來的經濟建設和工業重點選擇也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十一五”規劃。“十一五”規劃是我國新一代領導人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其指導思想可以說是幾種思想的結合體。一方面繼承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華, 另一方面也融入了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嶄新思想, 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觀上有自己的創新。
2. 目的不同。“一五”與“二五”計劃。20 世紀50 年代初期, 我國缺乏最重要的工業部門, 重工業的發展尤其薄弱。“一五”計劃主要目的就是改變這種落后面貌, 以此帶動其他部門, 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二五”計劃與“一五”計劃的目的基本相同。
“三五”與“四五”計劃。“三五”和“四五”計劃都將國防工業放在工業重點的位置, 目的是以防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 提前做好戰爭準備, 增強我國軍事實力。“四五”計劃立足戰備且追求高速度, 主要表現在鋼鐵、機械等重工業部門的高指標。該計劃看似注重經濟各部門的發展, 但發展這些重工業也是國防工業發展的需要, 同時也能以這些工業的成就來顯示我國國力, 保衛國家安全。因此, 這兩個五年計劃的主要目的都是備戰。
“五五”計劃。前面已經說了電力工業落后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后果, 選擇電力工業作為發展重點是為幾大用電部門提供能源基礎, 發揮電力先行官的作用, 促進經濟穩步發展。
“六五”至“八五”計劃。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基本上始于“六五”計劃, 這三個五年計劃工業發展重點的選擇和目的基本相同。隨著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重視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發展是經濟規律作用的必然, 也是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八五”時期將電子工業擺到突出地位, 是為帶動我國新興工業的長足發展。
“九五”與“十五”計劃。這兩大跨世紀計劃的目的基本一致, 無論“九五”時期的培養支柱產業還是“十五”時期的改造傳統產業, 都是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展開的。一方面要形成我國特色的支柱產業, 帶動整個工業發展, 另一方面要使傳統工業走出困境, 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十一五”規劃。“十一五”規劃選擇先進制造業作為重點, 主要是為了經濟結構調整, 提升產業層次。長期以來我國都處于“微笑曲線”低端, 勞動密集型和低加工度產業占主導, 利潤率和競爭力都很低。因而以先進制造業為工業重點, 可以形成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產業, 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3. 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同。“一五”至“五五”計劃。前五個五年計劃的實施, 我國正逐步建立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 形成了幾大重要工業部門, 成績是主要的, 但問題也很明顯。表現在片面強調重工業的發展, 導致工業結構不合理, 使以后的經濟結構調整一直很困難。特別是“二五”計劃忽視了我國工業基礎的薄弱現狀, 盲目發展重工業, 給經濟發展帶來災難性打擊。
“六五”至“八五”計劃。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引下的這三個計劃執行效果較好。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 能源這一戰略部門發展較快, 煤炭、電能、核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 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原材料工業方面, 一些耗能少, 利用率高的新興材料正得到不斷開發。我國經濟朝著更健康、更穩定的方向發展。
“九五”與“十五”計劃。“九五”和“十五”計劃執行的10年是中國經濟復興的重要時期, 期間我國每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都在8%左右, 實現了持續、快速、穩步增長。意味著這十年的工業重點選擇不但使這些重點本身獲得發展,并發揮了很大的輻射作用, 帶動了整個經濟的共同發展。當然, 資源環境問題是這時期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一大后遺。
“十一五”規劃。制造業對GDP 和就業的貢獻是其他行業所不能替代的, 發展先進制造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 是我國工業化向更高階段過渡的產物。當前我國已基本具備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條件, 因而選擇先進制造業, 可以有效利用現有資源和條件, 更好地提升我國產業層次, 促進經濟持續發展, 具體執行效果讓我們拭目以待。
三、結束語
到目前為止, 中國政府已編制了11 個五年計劃( 規劃) , 中國經濟正在走向一個又一個繁榮, 而工業的發展步伐更是穩健。不斷探索中, 我國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業化道路, 每次工業發展重點的選擇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大。
從“一五”計劃到“十一五”規劃, 我國工業逐步由低級向高級過渡, 工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十一五”規劃的藍圖已經展開, 并慎重選擇了這時期的工業發展重點。相信隨著“十一五”規劃的實施, 我國經濟將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而工業也將更好地發揮其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 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
2.李富春.第二次會議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http://www.cqdj.cn/cqdj/73187904892960768/20040726/5946.html.
3.李悅.中國工業部門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39.
4.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 1981).1982:300.
5.國家計委擬定.關于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 草稿).http://www.people.com.cn/BIG5/33831/33836/34143/34238/2547124.html.
6.蔣建華整理.第四個五年計劃( 1971—1975)簡介.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1/10/20000921/244103.Html.
7.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 1981),1982:300.
8.李悅.中國工業部門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48.
9.李悅.中國工業部門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282.
作者簡介:劉志迎,合肥工業大學人文經濟學院經濟系系主任、教授;王正巧,合肥工業大學人文經濟學院經濟系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7-01-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