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從江蘇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出發,分析了江蘇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制約因素,并對培育與提升江蘇省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對策
一、江蘇民營經濟發展現狀
《2005 江蘇省民營經濟發展報告》藍皮書顯示, 截至2005 年底, 江蘇省共有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達到226.07 萬戶, 比上年增長11.6%。其中: 私營企業突破50 萬戶, 達50.7 萬戶, 比上年增長21.4%; 個體工商戶175.3 萬戶, 比上年增長9%。全省新登記注冊私營企業10.8 萬戶;新登記注冊個體工商戶55.9 萬戶。江蘇省私營企業數連續四年保持全國第一。據科技部門的統計, 至2005 年底,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為6 300 家, 比上年增長15.6%。民營科技企業全年總收入6 760 億元, 民營科技企業戶均總收入10 730 萬元, 居全國第一; 銷售收入超億元的民營科技企業1 082 家, 占全國的比例為16.8%, 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7 倍。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的研發組織機構相對比較健全, 一半以上的企業有獨立的研究與開發部門, 能自主開發新產品或新工藝。近年來, 江蘇省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 一大批民營企業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依靠自主創新不斷發展; 以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 具有一定自主創新能力的民營企業群體正在壯大; 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和以高新技術產業化為中心的創新服務體系正在建立; 以知識經濟為先導、高新技術為主導的民營經濟發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二、江蘇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制約因素
1. 資金融通困難及歧視性財稅政策。資金融通困難仍是江蘇省民營企業面臨的重大難題。雖然各級政府部門想方設法為民營企業提供各種便利, 但是今年由于受到央行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影響, 貨幣供應量受到控制, 使本來貸款環境相對較差的民營企業因此融資更加困難。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不完善以及市場準入條件較高, 使大多數民營企業難以從資本市場融到資金。江蘇省民營企業的融資方式較窄, 融資渠道不夠暢通, 流動資金以自有為主, 來源相對單一。融資困難直接導致了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不足。同時, 相對于外資企業15%的稅率, 民營企業33%的稅率明顯偏高, 并且, 對個體私人企業的稅后利潤還要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規定也不甚合理。稅收政策的不公平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進程。
2. 創新人才的缺乏及企業家創新精神不足。高科技人才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根本。江蘇省科研院所眾多, 科研實力雄厚, 但大部分的研發人員分布在獨立的研發機構、高校和大中型企業, 使得民營企業需要的研發人員難以得到滿足。同時民營企業對高科技人才吸引力不足, 導致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另外, 企業家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企業家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想直接影響著整個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 盡管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走在全省企業的前列, 但畢竟只是江蘇民營企業中很小部分, 從江蘇大多數民營企業經營者看來, 普遍缺乏科技創新意識和專業技術背景, 經營思想注重短期行為, 風險規避意識過強, 創新精神不足, 使其對技術創新顧慮過多, 對新的信息、新的思想、新的技術缺乏敏感性, 結果使整個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
3. 研發能力及信息化能力薄弱。江蘇省絕大部分中小民營企業沒有比較像樣的研發機構, 部分建立研發機構的民營企業, 研發能力也較弱, 經費的限制, 測試條件差等是制約研發機構活力與發展的主要因素。另外, 技術創新是技術和市場相結合的活動, 企業技術創新既需要技術信息, 又需要市場信息。在當今信息經濟時代, 企業技術創新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信息能力, 即企業掌握了多少信息、信息處理與加工的質量如何以及信息在企業內、企業間的流通情況。江蘇省許多中小民營企業由于資金、人才的限制導致收集外部市場與技術信息的能力有限。信息不足, 技術搜索成本較高, 難以獲得合適的技術是江蘇省中小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障礙。
4. 技術創新服務支持體系不夠健全。健全高效的社會化服務支持體系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本, 而且可以彌補它們在資金信息等方面的不足。近年來江蘇省的技術創新服務支持體系不斷發展, 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譬如各級政府對國有、外資企業的提供的支持與服務與民營企業不對等, 技術市場仍不夠健全, 技術創新中介、技術咨詢、技術培訓等服務機構的專業化水平低且服務功能單一等。由于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 使得民營企業不能及時了解政府有關鼓勵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措施, 企業難以及時獲得相關的市場信息。民營企業之間的協作聯系薄弱, 在發展過程中缺乏應有的技術、信息方面的交流。
三、培育與提升江蘇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相關對策
1. 調整財稅政策, 加快建立多層次的融資體系。在金融上, 政府應該修改取消有限制甚至歧視民營經濟發展的一些不合理政策, 盡快做到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外資經濟在經濟發展中一視同仁。比如可以適當擴大國有商業銀行向民營經濟貸款的比重, 逐步做到民營經濟在國有商業銀行中貸款的比重, 基本上同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比重接近或大體相同。省政府應進一步完善中小民營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撥款設立政策性貸款擔保機構, 根據中小民營企業的信用等級為其技術創新提供不同數額的貸款擔保。2006 年11 月初于江蘇泗洪舉行的“中國民營企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論壇”上少部分專家提出可以允許一部分經營管理好、利潤率較高且擁有較大發展前途的民營企業, 經過嚴格的審批手續以后, 向社會發行一定數量的債券, 或者到境內外資本市場上融資。
在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時, 民營企業也必須強化自身的融資功能, 逐步建立起以自身為主體, 多渠道、全方位的資金支持和保障體系。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要大力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 主動開拓籌資渠道, 充分利用折舊、留利等自有資金或通過發行股票、債券或利用銀行貸款和吸引外資等多種手段, 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保證。
在財稅上, 政府應取消現行的某些歧視性稅收政策,對民營企業的重大科技開發攻關項目免稅或減稅, 對積極將新開發的技術轉化為商業化生產的民營企業可實行政府的長期低息貸款, 并在稅收上享受優惠, 對新建高新技術中小民營企業及贏利部分用于再投資的民營企業, 一定時期可以不納稅。
2. 加強技術創新隊伍建設, 營造民營企業創新文化。為了促進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 企業必須高度重視和尊重人才, 要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措施, 建立一支以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和科技工作者為主的技術創新隊伍, 營造出適合創新人才發揮作用和成長的企業文化。( 1) 企業要建立開放式的人才通道, 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優厚政策來吸引和留住人才。要在企業內部形成一整套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 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同時要鼓勵技術要素以各種形式參與收益分配, 逐步加大知識資本投資入股的確認比例, 形成良好的聚才機制, 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優秀人才積極投身于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之中。( 2) 要加強對科技人員的在崗培訓和繼續教育, 不斷增強科技人員的研發能力, 提高員工素質。企業要建立各類人才培訓基地, 采取企業自我培訓、企業互助、送出深造和聯合辦學等方式加大對科技人員的長期培養。( 3) 民營企業家應當努力增強創新意識, 培養創新精神。江蘇省正在倡導“三創”精神, 創新精神是創新文化的核心, 高科技民營企業家和企業自主創新人才作為創新文化的生力軍, 應當加大力度營造崇尚創新、追求創新的社會氛圍, 形成創新文化孕育創新事業,創新事業激勵創新文化的社會良性效應。民營企業要倡導敢為人先、敢冒風險、勇于創造、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和創業文化, 營造充分的更適合自主創新的創新文化氛圍。
3. 構建“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平臺, 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江蘇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知名高校以及許多高水平的科研機構, 每年產生大量的科研成果。民營企業應盡量利用外生資源, 尋求與高校、其他企業、科研機構結盟, 共同研究開發新產品和實施技術轉移, 進行技術創新。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可以與外商協作, 通過建立合資企業、簽訂技術開發轉讓協議及許可證等方式, 實現技術引進與產品創新; 其它企業則應密切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聯合, 積極參與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專業化分工協作, 通過建立橫向的多邊技術協作體系, 及時獲得先進技術的擴散和轉移, 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象海辰藥業與藥科大學進行合作, 斯威特、東大金智與東南大學進行合作, 都為江蘇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產學研”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培育與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必須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 各級政府應鼓勵民營企業上網, 推廣應用先進適用軟件, 優化企業資源配置, 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的網絡化和數字化水平, 降低成本, 改進質量, 增強競爭能力。
4. 培育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為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全方位服務。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民營企業科技與經濟結合的紐帶, 輸送技術和信息的橋梁。江蘇在技術創新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已經初具規模, 但仍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 1) 促進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建設。要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的職能, 建立有效運行機制,整合社會科技資源, 形成社會化、開放式、網絡化的技術創新服務網絡, 為民營企業提供技術、信息、人才、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咨詢、培訓、評估服務。有重點地引導和支持科技成果向中小民營企業轉化, 推進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提高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競爭能力。( 2) 加快技術創新信息網絡建設, 實現江蘇省各城市及相關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的信息網聯網,完善產學研聯合網上成就展暨洽談系統, 加強有效的信息服務, 及時發布科技成果、難題招標、人才供求等信息。( 3)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 建立技術咨詢專家支撐系統, 研究行業技術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為政府部門研究制定產業政策和產業技術政策、行業發展戰略與規劃, 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宏觀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參考文獻:
1.石丹林,張祖新.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研究.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陳旭南.關于民營企業中創新問題的思考.民營經濟,2006, ( 8).
3.單東.論民營企業的自主創新.特區經濟,2006,( 3).
作者簡介:李時椿,南京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劉震宇,南京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