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清華大學劉建明教授為拙作《媒介新聞評論學》一書所作序言中描述的一樣,新的世紀,社會生活進入了新的中興周期,人類的視野踏入新的天穹。人們不僅需要新聞,更需要對新聞的解讀評價,需要從復雜多樣的擬態環境里探尋觀點,找尋解釋,充實思想,指導行動。作為媒介思想的“精兵強將”,新聞評論掀去了世界圖景的種種矯飾,成為人們洞察新聞視域的重要武器之一。
新聞評論一直與實務界緊密結合,多部優秀的新聞評論專著都出自業界名家。作為學者型記者,《福建日報》要聞部副主任、福建師大傳播學院兼職副教授謝宗貴先生新作《新聞解讀與評價》(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版)繼承了上述評論家或評論員撰寫新聞評論專著的傳統,為業界評論百花園增添了一株鮮艷的新葩。
全書新穎、實用,頗具實踐特色。具體來說,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注重實用,操作性強
全書首先扼要地概括了新聞評論在整個媒體報道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本身所承載的社會責任,梳理了基本理論,使讀者對此有了較為初步和框架性的認識,接著作者結合自己的評論寫作實踐,在分析新聞評論的文體傳統的基礎上,詳細地講解了各類新聞評論的寫作,賦予新聞評論寫作以時代的內涵,為讀者掌握各種形式的新聞評論寫作打下基礎。作者的實務經驗豐富,理論功底扎實,論述深入淺出,并處處結合鮮活的評論實例,使得初學評論的讀者能夠非常方便地掌握寫作評論的基本要領。譬如,在介紹《評論員文章寫作》時,作者對其理論進行簡潔的勾勒后,主要結合評論員文章寫作的實踐,剖析優秀評論員文章的寫作技法,分別剖析了《人民日報》的《把溫暖送給困難群眾》、《絕不能用損害群眾利益的方式搞建設》;《解放日報》的《視發展機遇如生命以群眾利益為根本》等多篇優秀評論員文章,深入分析了評論員文章議題甄選的流程和環節,剖析文字簡約,卻精辟獨到,富于啟迪。同樣的,在詮釋上個世紀90年代逐漸興盛的一種評論類別——《署名評論員文章》時,作者旁征博引,獨到分析,給人以直觀明了的感覺。作者引用了《工人日報》署名“劉文寧”的《各級政府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時刻放在心上》,《體壇周報》署名“周文淵”的《完敗》等例子,生動講解了“署名評論員文章”的議題選擇、切入角度、語言表達以及行文謀篇等,豐富了讀者的感性認識,提高了讀者的理性思考,有利于讀者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層面汲取經驗,掌握技法,提升評論寫作的能力。
業務為重,理論務實
該書出自業界,側重評論業務,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實戰性,所有評論理論的提出、推導都圍繞實例,不慕虛名,具有鮮明的務實性。全書共四篇,第一篇統領全書,縱覽評論,鋪墊后文。其他三篇則完全從業務口切入,輔之以適度理論提煉,闡釋細致入微,給人啟發。如第四篇——《電子媒體新聞評論寫作》,作者按媒介屬性分為廣播新聞評論、電視新聞評論和網絡新聞評論。每章詳述其制作,理論所占篇幅比重一般較小,不足1/5,文章雖短,卻概括精當,對業務的指導性相當強。在闡述廣播新聞媒體評論時,作者簡要地介紹了廣播新聞評論的特點及分類等基礎的實用性理論。耗費的筆墨不多,但卻把廣播新聞評論的起源、發展、特性、技術手段、大致分類等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結合實例講評,讀者便能抓住寫作這一評論的核心要訣。從接受學的角度看,這樣的理論呈現方式,能使讀者有效率地獲取評論寫作的信息,領悟評論制作的要點和重點。在對理論描述之后,作者把重點鎖定在業務領域,如廣播新聞評論的制作,作者先展示了關鍵信息:“廣播新聞評論運用聲音符號來表達意見性信息,存在著兩大方面的突出矛盾”,進而提出“解決難題的關鍵點,就是要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最后揭示了廣播評論制作三要素:時效求快,淺顯通俗,方式多樣。對每一個制作要素都輔以實例,作者分別引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粗暴侵犯中國主權的野蠻行徑》(作者張敏、錢慰曾、王冬梅),《掃除形式主義》(作者胡占凡),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播發的《艾滋病離我們還有多遠》等廣播述評。通過這些實例剖析,使讀者直接地感受廣播新聞評論的寫作特點、寫作技法和藝術。
條理清晰,鞭辟入里
該書由四篇組成,從全書看,各個篇章聯系緊密,脈絡分明,層次井然。全書結合社會和時代背景,首先揭示出新聞評論的“旗幟”地位,闡述了新聞評論的社會責任,凸顯了新聞評論的應用價值。接下來,作者探討了報紙新聞評論寫作。由于作者是黨報評論員出身,加之報紙新聞評論是最悠久的、發展完善的評論樣態,作者用了很多筆墨,特別是當下非常盛行的“時評”寫作,把評論寫作引向大眾。再次,作者在鉤沉新聞評論的主要理論框架之后,轉入了寫作實踐的環節,條理十分清晰,作者關于新聞評論理論、實踐等各方面的論述,精辟深刻,分析透徹。作者還對新聞評論的歷史作了簡要的回顧,在歷史與現實的互射中展示出當代新聞評論寫作的新思路、新角度和新變化。從某種程度上說,作為偏向實務運用的專著,能夠對理論作出這種立體感的搭建,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