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貴“新”,怎樣做才能為了保住新聞的“新”,既搶時間又防差錯,這是一個不少人看似解決實際并未解決好的問題。近讀一篇回憶周恩來總理處理一次新聞事故的文章,從中既看到了在什么情況下因搶時間會產生差錯,又明確了怎樣做才能既搶時間又防差錯?,F將其摘要錄之于后,以饗未見讀者。
1954年7月21日下午,世界關注的日內瓦會議討論通過最后宣言,周總理安排代表團負責新聞的李慎之不去會場,拿著會議最后宣言的初稿在別墅等會場通知,會議通過一段宣言,就有專人給他打電話告知通過情況,他按照通過的結果對初稿修改定稿,然后用剪刀剪下來,送到電臺發回北京。宣言全稿發完,等周總理率代表團回來,李慎之已回到旅館休息去了。當夜12點左右,北京方面打來電話,說代表團發回去的最后宣言比別的通訊社所發的宣言少了好幾段,總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因此叫機要秘書陳浩打電話,通知李慎之趕快過來。陳浩一見到李慎之就說:“總理正等著你哩!《人民日報》已經印了24萬份,因為新華社把你發回去的宣言稿同外電對,發現了問題,已停機不印了?!崩钌髦牶笞屑毣叵?,記起大概是打印在極薄的打字紙上的原稿,在被他剪成一段一段的時候,有的被風刮飛了,因為他的辦公桌正好臨窗。李慎之去見總理,已經做好挨批評的思想準備,雖然當時總理余怒未平,見了他卻只說:“你來了,我氣也生過了,火也發過了,你到機要室去看看我給中央的電報。然后趕快補救,北京還等著呢?!崩钌髦纯偫碛H筆寫的電報,一個字也沒有提到別人,只說他自己“應負失職之責,請中央給予處分”。
緊接著李慎之和陳家康同志一起,把日內瓦會議通過的最后宣言的中文同英、法文原文仔仔細細重新校訂一遍,改正了一處錯誤(陳家康同志懂法文),于凌晨兩三點鐘才發回北京。7月22日的《人民日報》到中午才出版(《報刊文摘》2006年9月11日《周恩來自請處分》)。
綜觀這次新聞事故的處理,周總理嚴于律己、敢于承擔責任,善于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和領導藝術堪稱學習的楷模。他一接到北京的電話,立即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慶幸的是被新華社及時發現,缺段宣言尚未通過媒體公諸于社會,未造成嚴重后果。但工作如此粗疏,是不能原諒的,因此他在親筆寫發給中央的電報稿中,誠懇承擔自己“應負失職之責,請中央給予處分”。這不僅表明周總理胸懷坦蕩,勇于負責,還應明確他這樣做決不是無原則代下級受過,而是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當時電信、印刷設施陳舊的情況下,為了搶時間,使我國傳媒盡快刊播日內瓦會議最后宣言,周總理親自作了周密安排。周總理作為代表團團長,自己因會務異常繁忙抽不出時間將發回北京的稿子把關過目審定,那就應另外安排人配合李慎之,最后將發回北京的宣言與原文全稿核對一遍,缺了這道工序,結果出了問題,說明問題出在發稿程序不規范,把關不嚴密上,他生氣發火,與其說是對別人的,倒不如說是對自己的。
周總理處理的這起新聞事件留下的教訓更值得汲?。焊阈侣劰ぷ鳟斎灰獡寱r間保時效,同時務必要做到嚴防差錯。為此新聞稿的采、編、審、發的過程要嚴密制度操作規程,在實際工作中一定要嚴格按規程一著不漏地操作,一旦出了問題要嚴肅檢查追究。要提倡發揚新華社嚴、細、實的工作作風,時間再緊迫,也要按程序把工作做細做實。必要時寧可時效差點,也決不能出差錯。按規定規程操作一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既防患于未然,又能將已然之患消滅于初始。常說新聞無小事,就因“小事”不慎就會造成大的不良后果。所以新聞從業人員必須養成慎之又慎的良好作風。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既善搶時間又能避免發生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