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業正處在高速發展中,一方面年銷量處于全球“坐二望一”的位置,另一方面卻仍在世界汽車舞臺上扮演著大而不強的“二流角色”,諸多困擾汽車業界的問題使其處于一種尷尬的境況——
2006年中國車市進入第二個“井噴”期,
屢創新高的銷售數據頻頻向市場發出美好的信號,
本已遍地開花的汽車熱再度升溫,
欣欣向榮的景象讓處在高速發展中的中國汽車業看上去確實很美。
但在車市“井噴”的背后,中國汽車業依然脆弱。
雖然預計2007年及未來較長時間內我國都將保持對汽車的旺盛需求,
但產能過剩、成本上升等困擾業界的諸多問題使之處于一種尷尬的境況:
年銷量處于全球“坐二望一”位置的中國汽車業,
在世界汽車舞臺上卻仍然扮演著大而不強的“二流角色”。
這里羅列了車市“井噴”背后的八大隱憂——
隱憂一產能過剩
目前,令中國汽車業最為頭疼的事情仍然是產能過剩。據國家發改委披露,我國汽車行業產能已經過剩200萬輛,在建能力220萬輛,正醞釀和籌劃的新上能力800萬輛。一些地方政府對汽車產業懷著熾熱的感情,對流向汽車制造的資本一路開綠燈,難怪2006年發改委將汽車業列入“產能過剩”名單。據統計,汽車行業投資中的大部分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信貸增長過快,對抑制通貨膨脹的壓力是明顯的,所以應謹防局部投資過熱。現在汽車、房地產等行業投資過熱,表面看是局部問題,但它帶動了鋼材、水泥等行業過度擴張,這就不是一個局部問題了,由此可能導致經濟的整體過熱,這樣的增長是很難持續下去的。如果無視這種情況,繼續鼓勵大量資本進入汽車行業,那么企業倒閉、職工失業、銀行呆壞賬以及金融風險等都將在所難免。
隱憂二速度過快
中國的汽車工業是否發展速度過快,以至于尚未獲得必要的技術深度?至少從目前來看,在中國這樣的汽車市場上,品牌沒有太大價值(除了豪華車以外),對大多數購車族來說,價格最重要。隨著中國汽車生產商不斷推出新車型,汽車的質量卻在下降。過去兩年,中國的廉價車在市場上確實具有一種沖擊力,但一些和消費者有關的網站顯示,不少消費者對這種汽車的質量不太滿意。其實低成本戰略是有局限性的,激烈的競爭迫使汽車生產商縮短開發周期,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使用質量差一點的原材料,在測試上少花點時間。可想而知,這樣生產出來的汽車,其性能的可靠性怎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隱憂三成本上升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統計的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汽車市場價格平穩下滑,比上年同期下降2.14%。預計2007年汽車市場價格將繼續走低,全年降幅可能維持在4%左右。在汽車市場價格持續下降的環境下,汽車企業要確保利潤不斷增長,必然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盡管2006年汽車制造業的利潤同比有較大幅度提高,但還是有約四成的汽車廠家出現虧損,即使有些廠家利潤同比有所提高,也是在2005年利潤基數極低的情況下實現的,而且呈現出不可持續性的特點。因為汽車業的供求矛盾在未來不是緩解而是加劇,多年孕育的產能勢必將整個行業拉到利潤更小的空間,原材料上漲狀況現階段還看不到有大幅回落的跡象。
隱憂四一味求高
中國的汽車制造商自我感覺良好。在去年舉辦的2006北京國際車展上,中國汽車生產商紛紛推出最新款設計來吸引觀眾,觀看車展的人們也如潮水般涌向每一款新車。中國汽車制造商不僅展示了其設計的新款低價小型車,而且也展示了他們設計的豪華車、運動車,透露未來設計理念的“概念車”,甚至混合動力汽車。但對中國汽車生產商來說,一味追求高科技也許并非明智之舉,因為目前中國汽車生產標準還沒有完全與國際接軌,中國汽車廠商還拿不出在發達國家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例如,日本以及歐美很多國家的汽車環保標準都高于中國,這將影響中國汽車向上述地區的出口。
隱憂五規模劣勢
由于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中國汽車企業散、亂、差的小攤子遍地開花。與國際汽車集團相比,大多數中國汽車企業的經濟規模都比較小。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6年中國汽車產銷量超過百萬輛的汽車集團只有一汽和上汽兩家,還有大批中國車企年產銷量不足萬輛。而豐田汽車公司僅2006年上半年的產銷量就超過了400萬輛。由此可見,在同樣的時間內,即使使用同一條生產線,與國際汽車集團存在如此之大的產量差距,也使得中國汽車企業在發揮規模效應方面處于絕對劣勢。隨著勞動力成本優勢的逐漸減弱,如何將規模做大是中國汽車企業更應該優先考慮的問題。
隱憂六品牌失衡
前幾年,許多中國汽車生產商一直笨拙地模仿外國公司的車型,生產他們的翻版。最近幾年這種情況正在逐步發生變化,自主品牌取得長足發展,但大多數產品集中于低端市場,超過85%的銷量單車價格在10萬元以下,在中級車市場自主品牌并未被消費者接受,在中高級車和豪華車市場上的份額更是少之又少。市場份額分布呈現的嚴重失衡,將大大影響自主品牌轎車的盈利能力。雖然低利潤產品占據市場是自主品牌提高占有率的有效手段,但這一策略將有可能最終導致企業盈利能力低,無法保證良好的持續發展,同時抵抗風險能力薄弱。
隱憂七營銷同質
盡管連續幾年中國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增長勢頭迅猛,但相對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當前的汽車流通領域并沒有出現本質性的改變,營銷模式、營銷內容及競爭手段的同質化仍然是制約我國汽車市場健康發展的障礙。雖然從統計部門的數據來看,汽車行業整體產銷情況很好,但從流通領域,也就是市場終端銷售的情況來看,并不是那么樂觀,目前大部分骨干經銷商面臨著沉重的資金壓力,這顯然和廠家壓庫有關。由于占用了過多的流動資金,許多大經銷商的資金鏈已經出現問題,這已經成為當前“產銷兩旺”汽車市場的潛在風險。如果這個矛盾在短時間內得不到解決,汽車流通領域就可能出現新的麻煩。
隱憂八誠信危機
目前汽車行業面臨著嚴峻的誠信危機,包括廠商誠信、信息誠信、價格誠信、服務誠信等方面,無序、過度競爭進一步削弱了消費者對汽車流通領域的信任度。低價策略也傷害了中國汽車的品牌形象,因為一部分企業在低價售賣后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售后服務。此外,汽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仍然被漠視,“三包”政策至今尚未出臺,維權糾紛越來越多。
這種誠信危機還延伸到汽車金融領域,新的汽車金融政策實施后,汽車信貸不僅沒有成為促進汽車銷售的動力,反而成了制約汽車消費的重要因素,而且至今沒有任何緩解的跡象,令人大失所望。
總之,盡管我國汽車工業超常發展,但汽車業競爭力不強的狀況并未真正改變。高增長、高發展可能掩蓋我國汽車業的真實水平,在過多地追求高增長的背后,卻掩蓋了過熱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結構性過剩等諸多實際問題。從宏觀層面上看,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中國汽車企業在技術改進、人才引進、管理流程等諸多方面都有待提高;從汽車企業的實際狀況看,很多企業在資金運轉上都捉襟見肘,籌資能力、盈利能力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提高技術、引進人才。此外,缺乏先進的管理制度和嚴格的管理標準,也讓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阻礙。而這些問題的存在,恰恰又是影響中國汽車業可持續性發展的致命傷。如得不到及時解決,將越來越成為中國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