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海上貨物的保險利益,因其與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密切相關而具有一些特殊性,使得海上貨物保險在適用保險利益原則時產生諸多法律問題。因此,海上貨物保險利益頗值得研究。本文從幾則海上貨物保險案例入手,圍繞目前嚴格的保險利益原則給海上貨物保險帶來的問題,建議寬松拓展保險利益原則,強調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以更好的實現保險的目的,適應航貿的要求。
一、問題的提出
案例一:FOB裝船前的貨物保險
我國某進出口公司以FOB價格向國外客戶購買了一批集裝箱貨物,收貨時發現貨物被盜,最終確認貨物系在海外運輸公司倉庫被盜,進出口公司請求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加以拒絕。法院認為,本案買賣合同約定的價格條件是FOB,意為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或裝船后,貨物的風險才發生轉移。在此之前,貨物的風險則仍由賣方承擔。因此,貨物被盜時,進出口公司不具有保險利益,不能獲賠。
案例二:CIF買方破產時的貨物保險
在CIF貿易中,賣方作為被保險人投保一切險,貨物在越過船舷后因投保風險而滅失,買方此時已被國外法院破產宣告,賣方持有保險單以被保險人身份向保險人索賠,但遭到了拒絕,理由是賣方沒有保險利益。賣方遂向法院起訴,要求判決保險人賠償其因為保險風險導致的貨物損失。
案例三:運輸途中轉賣貨物的貨物保險
FOB的買方A將貨物以CIF價格轉賣給B,貨物在運輸途中因保險風險全損,保險公司以A在轉讓保單時已經不再具有保險利益而認定保單轉讓無效,拒絕賠償。
在上述案例中,拒絕賠償的理由都與保險利益相關。問題在于由于認定被保險人沒有保險利益,從而即使其海運貨物因保險事故實際遭受了損失,也不能獲得保險賠償。海上貨物保險中上述情形時常發生,保險公司通過保險利益的有無這種嚴格技術性抗辯規避本應由其承擔的貨物滅失的風險責任,損害了國際貿易當事人的利益,已經不能適應國際貿易和國際航運快速發展的需要。
二、嚴格的保險利益原則帶來的困擾
保險利益原則能區分有經濟補償功能的保險合同與純投機的賭博行為,決定保險合同主體資格,并影響保險合同的內容與效力。但過于“嚴格”的觀點也確實會限制正常貿易運作,而使得可以通過正當保險而轉移風險的人們受到不應有的限制。
保險利益的界定經歷了從占有貨物到所有權轉移到風險承擔的歷程。在海盜與劫船橫行的時代,貨物的占有是法律焦點;歐洲的海盜與劫船逐漸消失以后,19世紀末開始出現CIF買賣合同,貨物交易可憑單據進行,海上貨物可再三轉售,法律要件漸變到所有權轉移上。但是主張以“嚴格的權利”即擁有貨物所有權作為保險利益的基礎,不把承擔的貿易風險作為保險利益的因素,與當今國際貨物貿易所有權與風險相分離的原則不符。20世紀初葉以來,在各種國際貿易條款下,何時完成買賣程序,誰負擔損失的風險成為關鍵所在,法律重心不再是貨物所有權或占有,而變為貨物的風險承擔。
按我國《合同法》第142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后由買受人承擔,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由此可見,依現代民法理論及大多數國家法律規定,風險隨標的物交付而轉移,而非隨所有權轉移而轉移,即所有權未轉移,標的物轉移,風險隨之轉移。
雖然我國現行法律對海上貨物保險利益的轉讓沒有明確的界定,但可以從我國法律大環境中領悟某種傾向。《聯合國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采取貨物所有權與風險轉移分離的原則,對貨物所有權轉移的界限沒有規定。公約第67條規定:“如果銷售合同涉及到貨物的運輸,但賣方沒有義務在某一特定地點交付貨物,自貨物按照銷售合同交付給第一承運人以轉交給買方時起,風險就移轉到買方承擔。......賣方授權保留控制貨物處置權的單據,并不影響風險的移轉。”而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00對CIF、CFR、FOB價格條件下的解釋是:買方必須承擔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之后滅失或損壞的一切風險。前者以貨物“交付第一承運人”為界轉移貨物的風險,后者以“船舷”為界轉移風險,但兩者均沒有貨物所有權轉移的規定,僅明確風險轉移。可見,公約與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00對風險承擔界限的規定大致相同。在海上貨物所有權與風險轉移相分離的原則下,在只規定風險轉移而不規定所有權轉移的法律環境下,無法確定所有權轉移的界限,以風險轉移的界線確定保險利益的轉讓,成為了當前執法的傾向。但這種僅以“風險轉移”界定保險利益帶來的困擾十分明顯,從上述三個案例不難看出,被保險人的損失并沒有得到補償。
案例分析一:根據FOB價格條款,買方應當購買貨物保險。但是,由于在買方獲得提單之前,買方沒有貨物所有權,而且,在貨物越過船舷之前,買方也不承擔貨物風險。這樣,即使買方的保險包含了裝船之前的期間,買方也遭受了實際損失(支付了貨款卻得不到完好的貨物),但被保險人在貨物被盜時并不承擔貨物風險,即沒有可保利益而不能獲得保障。買方只有期待從賣方獲得全部賠償,但是,從賣方獲賠的前景取決于司法管轄和賣方是否有財產。這就不能合理保護買方利益,凸現了目前保險利益的缺陷。其實被保險人由于貨物遭受了經濟損失就足夠了,被保險人可以根據買賣合同向賣方追償的事實不能阻止他據保險合同索賠。(實務中以FOB進口,在許多情況下會導致重復保險,因為出口商和進口商的保險合同都要承保FOB裝船前階段。而且,裝運前保險將實際上從輔助的保險變成主要的保險。)
案例分析二:在買方破產的情況下,風險已經轉移,但買方無力付款贖單,保單仍在賣方手中,而賣方因為沒有保險利益而無法獲賠,即使賣方將保單進行轉讓由清算組織向保險人行權,也會因無優先債權只能等待破產人清償,面臨最后所得無幾的窘境。雖然賣方的這種結果屬于買賣合同中的交易風險,但畢竟由賣方直接向保險人索賠,與由買方向保險人索賠,對保險人而言并無影響,對賣方而言卻又天壤之別。被保險人持有保單,擁有貨權,因保險風險造成了保險人的貨物損失不能索賠,有失公平。
案例分析三:公約第68條規定“對于在運輸途中銷售的貨物,從訂立合同時起風險轉移到買方承擔。但是,如果情況表明有此需要,從貨物交付給簽發載有運輸合同單據的承運人時起,風險就由買方承擔。”在運輸途中CIF買賣合同訂立當時,賣方A(FOB的買方)的風險已溯及至貨物裝船時轉移給CIF買方B,因此,A的保險利益也溯及至裝船時喪失,而在貨物裝船前或當時,A還沒有與B達成任何轉讓保險單的協議,因此,根據英國法的規定,賣方在喪失保險利益后,并在此之前沒有明示或暗示轉讓保險單,則以后轉讓保險單無效,如貨物在運輸途中滅失,得到保單的CIF買方因轉讓保單無效而無法向保險公司索賠。在實務操作中為了避免保險公司利用這一技術性抗辯拒賠,接受運輸途中轉賣貨物的CIF買方在接受貨物保單時一般需要事先通知保險公司,并要求保險公司放棄這一技術性抗辯,確認保單轉讓的效力,或者另行投保。根據英國海上貨物保險法的規定得出的這一結論并不合理,畢竟在運輸途中轉讓貨物保險單是貿易中的通常做法,并且這一做法并不影響保險公司的利益,因為貨物在運輸途中一直處于承運人的占有下,誰擁有貨物的保險單并不影響運輸中的風險變化。
保險公司通過保險利益的有無這種技術性抗辯規避本應由其承擔的貨物滅失的風險責任,損害了國際貿易當事人的合法利益。當下,在FOB或CFR買賣中,買方對于裝船前貨物既無所有權、占有利益,也未承擔風險,但是,他已經具有某種期待利益;在CIF買賣中,賣方作為仍持有保單和提單的被保險人,對發生在保險人責任期間因保險風險造成的貨物損害,已經承擔了實際損失。如果這些利益得不到保障,則勢必影響交易的安全和信心,阻礙國際貿易的順利發展。因此,保險利益必須拓展。
三、拓展保險利益原則的思考
嚴格的保險利益原則制約了保險功用的發揮,不能適應現實經濟的需要。上述案例中面臨的困境是其突出表現。為此,一些國家已經或正在寬松拓展保險利益。
保險的真諦在于:首先,保險是以分散風險為中心的制度,而分散風險正是通過填補損失這一經濟手段來實現的。然而,嚴格的保險利益不適當地限制了合法保險,掣肘了保險經濟效用地發揮,必須予以變革。其次,保險利益體現的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之間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就是經濟上的利害關系。總之,對于保險利益來說,只要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經濟上的利益,就可籍保險制度分散危險。
所謂寬松保險利益原則就是,只要某人與保險標的存在某種事實上的聯系,使得其將會因為標的的保全而獲得金錢上的利益,或者因為特定保險事故的發生而使保險標的遭受損害而蒙受金錢上的損失,而且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和公序良俗,就可訂立保險合同分散風險。可以從五個方面進行把握:保險利益須以合法為要件,它不得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也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就保險利益有關事項,保險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可向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提出詢問,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必須如實告知;在發生保險事故后,被保險人必須證明實際損失的存在及其大小,方可獲得相應保險賠償;期待利益也只有在已經實現之后,才能獲得賠償;保險人賠償以后,可以援引重復保險代位或委付規則,在一定程度上維護自己的利益。
為了合理劃定寬松保險保利益的范圍或外延,可以嘗試從以下諸方面著手:
1、法律禁止性規定和公序良俗。馬克思說過:利益就其本性來說,是盲目的、無止境的、片面的,一句話,它具有不法的本能。保險利益,必須要受公序良俗的制約和法律禁止性規定的限制。
一方面,在實體上,引用公序良俗原則和法律規定認定可保利益的范圍,違反公序良俗或法律規定的利益不得作為可保利益,否則,保險合同無效。另方面,程序上,除非可保利益違反公序良俗或法律規定的要求,法院不得主動認定保險合同無效。在保險利益十分寬松的情況下,法院的介入是對法律秩序的最后保障。再者,在以公序良俗和法律禁止性規定為底線的情況下,法院應當主動認定沒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無效。因為,保險利益原則下的公眾利益和法律秩序在此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即合同的締約自由原則和穩定性原則都無法與此相抗衡。但是,無論如何,只有保險人才能提出可保利益這一抗辯理由,保險人以外的任何人都無權提起這一類的訴訟。以公序良俗和法律禁止性規定做為可保利益的邊界,既能基本滿足界定經濟可保利益內涵和外延的需要,還避免了利益權利化過程的遲滯,又適合中國立法和司法的實際情況,人們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當然,它也需要保險補償規則和告知原則的配合。
2、補償原則。補償損失是保險的根本目的。其基本內容是,保險賠償以實際損失為限(體現了寬松保險利益原則),以保險金額為限。如果預期不會發生損失,沒有人會去投保;被保險人必須證明遭受了損失,否則不會得到賠償;無論如何賠償不會超過補償。但僅僅依靠補償原則不能限定可保利益的邊際,關鍵還是要確立可保利益本身及其范圍,原因在于:(1)按照補償原則,沒有損失就不補償。而只有存在可保利益,才會有損失,保險合同才能看做補償合同。(2)補償原則源于防止賭博這一公序良俗。 然而,嚴格保險利益和法定賭博之間存在一個灰色區域。在嚴格保險利益原則下,不是法定的賭博合同的保險合同并不當然就是具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例如,案例一。因此,首要的是突破嚴格保險利益,確立寬松保險利益新概念,進而明確哪些損失屬于保險利益的范圍。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正確實施補償原則。
3、告知義務。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有義務在訂立保險合同時告知保險人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承保以及確定保費的重要事實。保險人有權就保險利益情況主動提出詢問,而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在寬松的保險利益下,告知的只能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之間是否具有利害關系,保險人據以判斷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是否具有保險利益。寬松保險利益的本質問題是,被保險人和被保險財產之間的聯系是否緊密得使他獲賠具有正當性。這種界定正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掘保險之功能,又未越出保險之范疇,導致賭博和道德風險,損害社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