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06年末,我國外匯儲備已達10663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而2000年末我國外匯儲備僅僅1656億美元,其大跨步式的前行速度實屬罕見。當然,高額的外匯儲備意味著強大的對外支付能力,以及對金融危機的宏觀防范能力,但要全面認識外匯儲備迅猛增長所帶來的影響,必須對其成因有透徹的認識。
成因一: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是我國外匯儲備迅猛增長的根本原因
1994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快速增長時期,尤其是在世界經濟并不穩定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竟然能夠實現年均9.6%的增長速度,其在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雙順差上表現明顯。
1.從經常項目收支順差來看,主要有三個方面因素
一是國際間產業轉移因素。分析近10多年來的海關統計數據可知,第一,在雙邊貿易中,我國順差增加較大的市場主要是美國、歐盟和香港,而同一時期我國對亞洲地區卻由順差轉變為逆差;第二,在商品結構上,我國順差集中在工業制成品,尤其是輕紡和機電產品上,而同一時期初級產品進出口卻由順差轉變為逆差;第三,從經營主體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已經由逆差變為順差;第四,從貿易方式看,加工貿易順差遠遠大于一般貿易產生的順差。如果也對比一下同期我國一些主要貿易伙伴的統計,就會發現,在中國對美、歐貿易順差迅速增加的同時,亞洲幾個主要經濟體對美、歐的順差是成比例縮小的。也就是說,原來設在亞洲其他幾個經濟體的加工出口產業,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經大量轉移到我國,這樣也就把他們對美、歐的貿易順差轉移了過來。把裝配、生產乃至研發中心遷徙到中國,幾乎成為跨國公司削減成本、提高利潤的公開秘訣。所以,近10多年來我國商品進出口的迅速增長和順差的擴大,與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調整,一部分加工出口產業以外商投資形式,由其他亞洲經濟體向我國轉移有著直接的關系。
二是國內企業產能相對過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表現出了驚人的學習能力。20世紀80年代,中國制造業用了十年才學會如何制造電風扇等簡單機電產品;90年代的十年,中國制造業已經能夠大規模提供質優價廉的冰箱、彩電和洗衣機;現在看來,在21世紀的頭十年,中國也有能力為全球提供汽車和電腦產品。同時,中國極具競爭力的成本優勢以及國內市場的逐漸飽和,使得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三是中美兩國經濟結構因素。經過20多年來的發展,現在我國一般工業品,尤其是消費工業品已經由供給不足轉變為供給相對過剩,而消費需求的增長則相對緩慢。國內資金供給也已經由緊缺轉變為相對過剩,儲蓄率近年持續偏高,超過了投資率。差不多同一時期,我國最大出口市場美國的消費需求持續旺盛,儲蓄率卻一直偏低,儲蓄-投資缺口越來越大,形成對外部資金流入越來越大的依賴,其中的一部分資金流入是以它的貿易赤字(逆差)形式實現的。根據“兩缺口模型”,中美兩國經濟這樣一種結構性的演變,是決定雙邊貿易中國一方進出口由逆差轉為順差,美國一方逆差變得越來越大的深層原因。
2.從資本項目收支順差來看,主要有兩方面因素
一是外商直接投資因素。中國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成本及稅收優惠政策,加上經濟高速增長和政治穩定環境等因素,進一步刺激了外商直接投資(FDI)進入中國,使得近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穩定增長。實證研究認為,扣除掉占全部FDI約1/3的返程投資類型的“假外資”之后,中國仍然毫無疑問地是全球吸收FDI的重要國家(見表1),這種投資也是制造業向中國加速遷移的“伴生現象”。

二是非外商直接投資因素。2003年以前,我國非直接投資資本帳戶下的外匯曾經呈現凈流出態勢,1998年曾高達675億美元,占當年外匯儲備的約46%。2003年以后資本呈現比較明顯的凈流入態勢,尤其2004年更為顯著,年內非直接投資資本帳戶下(含凈誤差和遺漏)的資本凈流入達到了848.91億美元(見表2),占當年新增外匯儲備的41%。

非直接投資差額變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是證券投資,自2003年起由凈流出轉為凈流入,且逐年增長。因為目前我國QFII額度受到嚴格控制,因此除進入中國證券市場QFII之外,該項目下資本流入也可能包含部分投機性資本。二是其他投資,是指除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外的所有金融交易,其中主要包括國內企業在國外商業銀行的貸款融資。近幾年,這一項目下資本異動比較明顯,1997—2000年,其他投資項下的資金凈流出規模較大,其中1998年的資金凈流出高達436.6億美元;除2001年為凈流入168.8億美元以外,2002年和2003年其他投資項目為資金凈流出,而2004年該項目下資本凈流入達到379.08億美元。在此項目下,經濟主體可能通過如下若干方式來調動資金:A.貿易信貸項目下,進出口商可以通過貿易融資轉移資金,另外,貿易過程中進出口的預收貨款和延期付款增多,相當于更多的短期資本流入本國;延期收款或預付貨款帳目等于短期資本的流出。B.貨幣和存款項目下,金融機構之間的貸款和拆放、資金存放、外匯現金庫存的變化也是資金異動的重要實現方式。C.貸款項目下,近年我國外債凈流入規模逐漸增大、且短期外債的占比升高,這一趨勢集中體現在2003和2004年。原因是,首先,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務迅速擴張,導致短期外債余額和流量大幅上升;其次,外資銀行外債管理政策調整因素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此外,進出口規模大幅增長,導致與之相關的貿易融資類短期外債增加;受到本外幣正利差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境內機構紛紛增加外幣負債,減少人民幣貸款;同時也不排除投機性外匯資本的流入。
成因二:基于人民幣升值預期的經濟行為是外匯儲備迅猛增長的市場原因
1.海外資金回流行為
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軌以來,一方面由于我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匯率貶值預期,另一方面也由于我國嚴格的外匯管制,部分合理的外匯需求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滿足,導致我國國際收支中的凈誤差與遺漏項目符號長期為負。近年來,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2002年,該統計項下的符號首次出現逆轉,且隨后逐年擴大。從1994年累積下來的凈誤差與遺漏項為-1187億美元,到2004年降為-654億美元。
2.個人、貿易企業的避險行為
受人民幣大幅升值壓力的國際輿論影響,國內貿易企業通過貿易信貸(提前收款、推遲付款、信用證等貿易項下融資)、貨幣資產調整等形式規避人民幣大幅升值預期,表現為資本項目下的其他投資出現較大波動。具體而言,個人通過美元、人民幣之間的資產轉換、個人收入匯回、國際之間的轉移支付等行為進行調整。2001年職工報酬為凈流出5.5億美元,2003年便轉為凈流入1.6億美元,2004年更是大幅上升,達到凈流入6.3億美元。在其他部門轉移支付中,主要是個人無償轉移支付,2001年僅為85.6億美元,此后逐年上升,2004年達到229.9億美元,增長了近2倍。
3.外資企業的調整行為
外資企業除了采取內資企業相同的避險行為,還通過減少投資收益匯回的方式進行調整。如2001年投資收益凈流出186.2億美元,但在中國經濟逐步好轉,甚至擔心過熱的2002~2004年,投資收益凈流出卻逐年下降,下降到2004年的僅流出41.5億美元。
4.資產調整行為
一方面,受升值預期的影響,居民外幣儲蓄絕對額不斷下降,與此同時,中國的外債,尤其是短期外債、貿易信貸等均在增長。但因為企業的外幣存款2005年實現較快增長,因此中國外債凈流入金額(新借款額減去還本付息額)2005年1~6月僅增加84.1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3.04%,表明雖然仍存在因升值預期而發生的資產調整,但調整幅度在下降,升值預期程度也在下降。
另一方面,1998年以前,中國每年的貿易順差大于貿易結售匯順差,最近幾年,情況發生了逆轉:貿易結售匯順差逐漸大于貿易順差。將1998年至2003年六年的貿易順差加總起來,與這六年的貿易結售匯順差相比較,二者相差并不是很大。這說明,亞洲金融危機時,人們預期人民幣貶值,企業、個人將外匯留在國外未結匯,現在人們預期人民幣升值,近幾年國內經濟形勢趨好,加上中美利差極大,房地產價格還在上漲,促使人們將錢匯回來結匯,或用于金融市場投資,或用于購房投資。
資本的凈流入使得外匯儲備增長較快,從而強化了人民幣升值預期,繼而導致資本進一步的流入;外匯儲備繼續增長和進一步的升值預期,進而進入一個自我加強的循環過程。
成因三:我國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是導致外匯儲備迅猛增長的制度原因
1.經常項目強制結售匯制度因素
1994年年初,我國實行了單一匯率制度,對經常項目實施強制的結售匯制度。該制度規定,除了允許部分外商投資企業開設外匯現匯帳戶外,對于法人所獲得的屬于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入,必須及時足額地出售給外匯指定銀行;對各外匯指定銀行實行頭寸管理,即各外匯指定銀行必須把超過頭寸部分的外匯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拋出。中國人民銀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中設有中央銀行外匯操作室,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購入銀行間市場上溢出頭寸部分的外匯。在此情況下,匯率向市場傳遞的是一種和供求關系脫節的、僵硬的價格信號,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較小;而且限額以外的外匯將最終轉化為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
2.資本與金融項目管制制度因素
在我國,由于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尚不能自由兌換,且本國外匯市場仍不能完全對外開放,因此,中國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是人為扭曲的結果。其中,尤為突出的表現是,當貿易順差與資本順差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時,即外匯流入結匯后,幾乎只有經常項目途徑流出,關鍵的資本項目卻有嚴格的行政審批把住關口,因此,為了承接不斷流入的外匯,穩定人民幣匯率,中央銀行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買入國內市場“過多”的外匯,這樣就導致外匯儲備不斷增加。
綜上所述,只有對我國外匯儲備迅猛增長的成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才能對其影響作出正確的判斷。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應該科學對待外匯儲備的迅猛增長,否則,會使我國的金融風險急劇放大,從而影響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手冊》中文版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1995。
[2]許承明:中國的外匯儲備問題[M]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3。
[3]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國際收支統計年報》國家外匯管理局 2005。
[4]夏斌、陳道富: 國際貨幣體系失衡下的中國匯率政策 [J] 經濟研究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