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WTO《紡織品服裝協議》(ATC協議)的規定,從2005年1月1日起,世界貿易組織所有成員國紡織品服裝進口配額被全部取消,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已進入到后配額時代。而紡織品服裝業是我國長三角地區最具有競爭力產業,在“商務部重點支持和發展品牌”的55個紡織服裝類品牌中,有35個來自長三角地區,比如,杉杉、雅戈爾、羅蒙、邦威、森馬、波司登、紅豆、虎豹、雅鹿、海爾曼斯等。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加快規范我國長三角地區紡織品服裝出口秩序,對提升長三角地區紡織品服裝業的整體競爭力至關重要。
一、長三角地區紡織品服裝業面臨新的壓力
1.面臨粗放增長方式轉變壓力
長三角地區紡織品服裝的出口主要依靠數量擴張增長。服裝出口量增加了,價格卻降低了。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帶來的相互競價,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這體現在進出口商品的價格比較上。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我國紗線出口平均單價為3.14美元/千克,2005年紗線出口平均單價為3.07美元/千克,較2004年下降了2.27%,其中棉紗線出口平均單價降幅為3.63%。2004年到2005年我國服裝出口平均單價分別為2.36、2.06、2.30、2.38、2.56美元/件,價格穩中有降。根據美國海關統計,2001--2005年我國出口到美國紡織服裝的平均單價為2.96、1.76、1.40、1.25、1.34美元/平方米。在出口量增加的情況下,價格呈下跌趨勢,利潤空間不大。長三角的紡織服裝出口價格情況要好于全國平均水平。
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05年從中國進口服裝金額增長了69.6%,而平均單價卻比2004年下降了14.2%。盡管2005年中國向美國輸出服裝增加了62億美元,但美國12家服裝巨頭的銷售收入就暴增了50億美元。在紐約54大街銷售的BOSS名牌襯衫的價格為120美元,渠道分銷商分得利潤的60%,品牌商獲得30%,我國加工商僅得10%,在利潤極低的情況下,我國企業為爭奪市場報價為總價的8% 的低價。
2.面臨生產成本提升和招工不足的壓力
我國勞動力整體規模巨大,勞動力規模穩定擴張。大量的農民工涌入城市,這些龐大的勞動力后備軍——絕大多數是從周圍農村地區或內陸地區外出打工的女性,是長三角地區紡織品與服裝企業廉價勞動力的來源,如今也是維持企業產品競爭力不可或缺的力量。
從現實狀況分析,長三角地區紡織行業也正面臨著用工的挑戰。勞動力所形成的比較優勢在面臨國外的反傾銷訴訟中,優勢逐漸喪失。依靠進料和來料加工帶來的利潤越來越少,沒有技術的更新和產品的創新,導致我國紡織品與服裝加工行業生產境況日益艱難。近幾年,長三角地區的紡織企業,勞動力成本上升較快,紡織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已由800元漲到了1500元,江蘇常州、湖州地區甚至達到1750元/月,一些企業常常受招工不足困擾。工資、地價、原材料、能源價格的上漲加重了長三角地區紡織服裝業的成本負擔。面對成本上升的壓力,一些企業加大了產業轉移和升級的步伐,有的企業開始走出去到海外投資辦廠。
3. 面臨出口退稅率調低的壓力
我國紡織企業競相大量低價出口紡織品與服裝,為國家帶來了大量的外匯收入,同時,出口退稅導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更低,容易引起與其他紡織品進口大國的貿易摩擦,影響了我國正常的貿易秩序;另一方面,出口退稅帶來的利潤其實并沒有全部落到我國出口企業手中,外商常常在談判中將出口退稅部分算進去價格中,拼命壓低價格。鑒于此,政府采取自律措施,調低出口退稅的稅率,來規范紡織品市場的發展。有統計資料顯示,如果紡織品出口退稅率由原來13%調整為11%,2006年全行業受影響的利潤將達到21億元。2005年以前,出口1米布的利潤尚能維持在0.4元-0.5元人民幣。近來,由于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在上升,再加上出口退稅下調,原有的利潤空間已被壓縮殆盡。 如果提高產品價格,國外采購商就將訂單轉向周邊國家了。
4、面臨輸往歐美受限紡織品服裝訂單轉移的壓力
2006年,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并未因《中歐紡織品協議》和《中美紡織品協議》的實施迎來預期的平穩增長,出口增幅反而大幅回落。我國對輸歐美的受限紡織服裝產品全面實行配額管理,在市場普遍良好的預期下,有限的配額資源價格被瘋狂炒高,擾亂了市場秩序。其中,輸美222類針織布的最低中標價幾近去年的6倍。高額的配額價格增加了企業的出口成本,直接推動輸歐美受限產品的出口價格大幅上漲。受限產品出口價格的大幅上漲,導致我國企業長期依賴的價格優勢逐漸喪失。出口數量的跌幅都超過30%。江蘇、浙江和上海受到影響最大。與此同時,歐美一些訂單開始向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等無配額限制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其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增幅均超過我國,印度1季度甚至取得44%的高增長速度。
二、長三角地區紡織品服裝出口秩序混亂的因素分析
我國國內紡織品與服裝出口企業各自為戰、過度競爭、竟相壓價,出口秩序混亂已是公開的秘密。無論歷屆廣交會還是區域性的華東交易會,各種展銷會上隨時可見眾多同業者為了爭得同一個客戶的微薄訂單競相殺價。參展企業的相互壓價和惡性競爭,不但使我國出口商品的形象受損,而且給海外客商以可乘之機,最終導致巨額出口創匯增長與利潤增長下降的不對稱現象,整個國家由此而產生的利潤及稅收的隱性損失如同慢性大出血。長三角地區紡織品服裝出口秩序混亂的主要原因有:
1. 企業之間低價競銷,惡性競爭
浙江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第一大省,出口量占到了全國出口額的1/5以上。但出口價格卻很低,襪子賣到21美分一雙,領帶賣到1.6美元一條。2005年我國對美國紡織品出口數量增加了98%,出口金額只增加了69.6%。如果金額增幅與數量增幅相同,則可以增加大約27億美元,這筆錢倒賣那里了呢?很顯然其中相當部分落入了美國服裝進口商的腰包。 從企業自身情況看:一方面,一些中小企業沒有嚴格的執行勞動、環保、社會保障和安全生產等法律法規導致生產成本極低,依靠低廉的成本加上微薄的利潤向國際市場出口產品,導致反傾銷;另一方面,紡織品與服裝產品差別化水平低,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較低,容易形成過度競爭。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加上出口退稅使得國內企業甘愿競相低價出口。還有國內市場容量的增長趕不上生產能力的增長,導致產品大量積壓,急需到國外市場上去“消化”。
2. 企業缺乏創建紡織服裝品牌意識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服裝行業生產規模和出口數量都保持高速增長,服裝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大都是OEM生產或來料加工,自主品牌的服裝出口比例一直很低,尚不足10%。知名品牌少,核心競爭力弱,成為制約服裝行業的突出問題。我國紡織服裝過于注重價格競爭,不注重品牌的營銷。雖然紡織品出口數量大,但是真正打上“中國制造”的并不多,具有國際知名品牌的產品更是少。我國外貿服裝缺乏高附加值的知名品牌,出口商品趨于完全競爭,企業控制市場價格能力不強。
3. 紡織配額取消后加劇了無序競爭
2004年對外貿易法實施以后,自營進出口經營權的放開,許多中小企業只顧眼前的利益,搶客戶、搶貨源、對內高價收購、對外低價競銷。一些中小企業仿冒、侵犯國外知名紡織品與服裝的品牌擾亂了市場秩序。
2005年1月1日,歐盟、美國取消了對我國設限的紡織品配額后,在我國政府決定對部分紡織品征收出口關稅之前,少數出口企業,就紛紛搶接訂單、加班加點組織生產,大量的低價紡織品便涌向歐美等市場,擾亂了市場秩序。隨后,國務院取消了對81項紡織品征收出口關稅后,中小紡織企業更是加大馬力,提早清關。有的產品,在短時間內大量出口,致使配額未到年底就已全部使用完畢,造成了一些企業出口的貨物無法在美國海關清關,只能轉運他國甚至運回貨物,損失慘重。少數企業的無序競爭,不僅打亂了中國紡織品出口的原有秩序和格局,而且容易授人以柄,使其設限和反傾銷的實施有了所謂的理由。
4. 國際紡織品服裝市場競爭激烈
美國、日本和歐盟是長三角地區紡織服裝主要的出口市場。在這些市場上,長三角地區企業面臨來自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墨西哥等國的競爭。這些國家有著較強的紡織服裝生產能力,享受優于我國的WTO規則,正在威脅著我國國際市場份額。
2005年,美國和歐盟先后對中國紡織品采取設限措施,增加了印度對這兩大市場的出口機會。2005年11月中美達成紡織品協議,美國對中國的21種紡織品實行配額限制,使印度獲得了更多的訂單。2005-2006年度,印度大型紡織品公司接到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08年。沃爾瑪等零售業巨頭在印度的紡織品的采購增加了一倍以上,歐美逐漸把采購的訂單轉向了印度。浙江服裝企業外貿訂單流失,主要流向了印度。可見,中印兩國紡織品在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市場的競爭會愈加激烈。
5. 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致使產業趨同化
我國區際和國際貿易同時開放,政府在區域開放中發揮關鍵的作用。在開放中,各地區將注意力轉向對外貿易,并不同程度地形成“對外貿易偏好”。在區際博弈中,每個地區選擇自己的最優戰略,不顧經濟規模和技術條件盲目的投資建廠,建立相對獨立的產品體系和銷售本地產品的壟斷市場。這樣產生區際間產業趨同,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相對扭曲的價格體系導致區際利益的沖突與貿易摩擦,于是就出現貿易大戰。在爭奪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就出現低價競銷,惡性競爭的現象。
目前,“長三角”地區在建的“輕紡城”——無錫新世界輕紡城、上海楊浦國際家紡城、常熟國際服裝城和紹興輕紡城等項目已有近10個之多,投資總額已逾100億元,占地面積已超過5000畝。“輕紡城太多太密”的現象是各地政府大力扶持紡織業的惡性循環結果。大規模發展勢必會降低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從而對行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一是加大資源環境承載壓力,擾亂經濟秩序,影響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其次,過大的投資需求會拉動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導致下游產品成本增加,容易引發物價過快上漲;三是產能過剩行業再度盲目擴張,市場變化導致企業倒閉,銀行形成呆賬。生產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可能會導致出口產品優勢的弱化,容易為歐美國家限制我國紡織品進入其市場留下“口舌”,引起國外對我國紡織品的反傾銷與“特保措施”的實施。
三、規范長三角地區紡織品服裝出口市場秩序的對策
第一、完善紡織服裝出口法規制度建設
為規范紡織品出口經營秩序,商務部制定了《紡織品出口管理辦法》(暫行)。目錄中所列紡織品如遇到市場變化劇烈、出口許可數量使用率過低或出口秩序混亂等情況,經紡織品出口行業商協會提議,商務部可采取臨時性措施,以恢復正常的出口秩序。筆者建議商務部盡快出臺相關具體的措施,根據海關商檢的監管和檢驗檢疫結果,在中國進出口紡織商會的協助下,列出一些黑名單,加大對違規企業的監管力度和處罰措施,盡快加大《商檢法》處罰力度。
針對我國紡織品大量廉價出口到美國、歐盟,致使其一部分紡織服裝企業倒閉,自2004年5月1日起,歐美部分國家開始強制性對我國紡織品與服裝出口企業推出SA8000標準認證。SA8000標準認證增加了紡織服裝企業成本,降低了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針對SA8000標準認證,2005年5月,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組織制定了《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CSC9000T是根據《工會法》、《安全生產法》、《最低工資標準》等法規的制定借鑒了國際經驗,該標準的推廣能夠有效地遏制低價競銷,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當前,最重要的是嚴格執行各種措施,落實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內容。
第二、建立紡織服裝出口價格的預警體系
在《海關審定進出口貨物完稅價格辦法》、《進出口關稅條例》中,雖然制定了相關出口關稅完稅價格辦法,但是主要傾向于征收關稅,缺乏有效規范出口市場秩序的措施。建議在紡織品服裝出口時,審查成交價格的真實性與準確性,防止其偷逃關稅。第47條、51條規定了價格質疑與價格磋商,這些傾向于關稅的征收。我國貿易量非常之大,現在不能只注重關稅的征收,還要發揮其監管作用。可以授權海關總署發布進出口價格的指導線,充分利用海關信息化建設和長三角地區通關一體化模式的契機,加大對重點紡織品服裝的預警監測系統建設。
通過對國內產能、產業狀況、雙邊貿易摩擦、國際貿易競爭及進口國國內經濟、政治政策變化這幾個方面的考察,關注那些涉案率高、出口量大、敏感性強、競爭力強的產品,來建立紡織品出口預警指標評價體系。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反傾銷預警系統已在上海正式啟動,該反傾銷預警系統在試運行階段已成功預警美國可能對我國紡織品進行的反傾銷措施,并幫助我國紡織品企業提前應對。
第三、強化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品牌策略
精美設計、技術含量、馳名名牌和文化價值在當今國際服裝市場的競爭中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要求長三角地區紡織服裝業要加大、加快服裝自主品牌建設,吸納國際化設計人才,提高產品設計能力,力爭到2010年形成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我國時裝設計師應該參加巴黎、米蘭等國際時裝表演、一旦西方媒體給予高度評價時,這個品牌在中國本土就會吸引更多消費者的關注。一個有才華的時裝設計師應該走向世界,積極參加國際時裝展銷會。其次,開發新的服裝面料,提高紡織品服裝的技術含量,同時將設計理念與新的服裝面料相結合。如新疆的彩棉和大豆纖維的開發就是很好的例證。江蘇陽光呢絨當選2006年“中國世界名牌”。目前,陽光呢絨與數十個國際著名品牌建立起穩定的、良好的供應鏈關系,形成全球化的營銷網絡,已成為國際頂級品牌的配套面料供應商,科技含量與規模絕對是世界一流。 總之,長三角地區要逐漸形成以上海為服裝面料研發、設計中心,及時推出新服裝款式。沿海地區的服裝生產企業利用這個平臺,塑造自己的品牌,引導服裝時尚潮流,推動服裝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第四,發揮紡織服裝行業協會的中介作用
目前,中國紡織進出口商會沒能代表整個紡織品與服裝行業利益來監督和協調各企業的競爭。在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行業協會對行業內成員加以制約,如果發現有違反行業規范,搞不正當競爭,損害同行和消費者利益的會員,協會將采取懲罰措施。輕者取消會員資格,重者可能在原材料采購、零部件供應等方面受到同行的排擠,甚至有被禁止在本行業從業并告上法庭的危險。
中國進出口紡織商會的主要職能。首先,要協助政府加強對敏感產品的出口數量、價格等重要數據的監測,適時發布預警信息和風險提示;其次,發揮行業協會協調功能,幫助政府有關部門根據“市場化成本價值”標準,制定重點出口商品最低出口價,商務部可以在網上公布,使企業有規可循,并根據此價實施自動出口證的監督,商會也可根據此價格行使行業最低價,對低價競銷行使處罰權;再者,加強行業自律和產業自治,促進區域產業機構升級;積極和國外產業界、商界溝通,增進了解,推動紡織業的良性發展。
第五,鼓勵紡織服裝企業到海外建廠
隨著沿海地區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及國際貿易摩擦的加劇,長三角地區紡織企業向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和中西部轉移明顯增強。長三角地區紡織企業可以積極嘗試“走出去”,開拓國內、海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面對充滿變數的國際貿易摩擦,許多紡織企業通過海外設廠繞過貿易壁壘,“走出去”,緩解貿易糾紛、改變增長方式,分散經營風險。
長三角地區的政府部門應該強化為企業提供市場信息、法律法規等咨詢功能,組織企業到投資國考察和舉辦推介會。例如,華源集團是國內最大的紡織服裝出口集團,2005年進出口總額為26.2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17億美元,有近5萬人從事紡織品生產。華源紡織將工廠開到墨西哥,把產品銷到美國、加拿大,得益于那里是北美自由貿易區,華源產品不但沒遭到“特保”限制,美、加兩國政府反而向華源提供棉花補貼和產業保護獎勵。華源墨西哥工廠的勞動力成本要高于中國內地,但收益與“支出”相抵,其每噸棉紗的出口利潤整整比國內直接出口高出近1萬元。“華源模式”倍受長三角地區紡織企業的關注,實施“走出去”戰略,到海外辦廠,已成為長三角地區許多紡織服裝企業的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