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鉚工工藝》教學中將理論和實際操作融合一體,按“工序模塊”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鉚工工藝;教學一體化;理論;實際操作
在《鉚工工藝》教學中,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困難,對工件的相貫線、截交線,展開圖及裝配關系,難以形成系統的認識。雖對形成后的工件較感興趣,卻因基礎不扎實,融合知識能力差,學習難以深入。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在教學中探討出幾點認識與作法。
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將技能操作和專業理論整合傳統教學將理論課、實習課分段實施。教學內容難以有機結合,知識內在聯系得不協調,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為此,根據工廠實際情況,在“必需”和“夠用”原則下,我們將《鉚工工藝》、《鉚工生產實習》、《機械制圖》、《公差與測量技術》、《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數學》等課程整合。這樣避免了知識的孤立、分散、斷續,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分析能力,使學生形成了系統的知識技能。
根據工序的組成,按“工序模塊”教學鉚工分備料、放樣、加工成形、裝配聯接四大工序。每道工序是一個大模塊,大模塊中又包含若干個小模塊,教學和訓練模塊是同一目標。授課與實習從每個小模塊開始,逐一進行。這種腳踏實地、步步為營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到學習容易,對學好鉚工有了興趣和自信心。以備料工序為例:它包括材料矯正、除銹、劃線、切割、檢驗和驗收。大模塊中含6個小模塊。按工序順序,先講矯正模塊。重點是矯正原理、各種鋼材的矯正方法;熟練掌握手工矯正的錘擊點,火焰矯正的加熱部位。然后分小組實訓矯正,教師進行巡回指導。對能力差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對各組矯正方法、部位、效果不符合要求的情況,記錄后集中指導。組織討論矯正未達標對后續加工以及工件尺寸、質量的影響。討論意見統一后,教師點評總結,學生動手修試件。這一系列措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許多學生將知識隨時記下,積累第一手工藝資料和實踐經驗。矯正小模塊教學達標后,繼續實習下一個模塊。“工序模塊”教學中教學模塊和實習模塊目標統一,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實習有教師的理論指導,而理論有相應的技能訓練配合,這樣有針對性的學習、練習,避免了盲目無序。學生變配角為主角,每道工序、每個工步都經過觀察、思考、分析、探討,然后再動手操作。學生明白了理論與實踐要具體結合,懂得了變通調整,學會了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提高了教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原理是主線,掌握方法是重點鉚工的產品種類繁多,因此制造方法和設備也多樣化。以放樣工序為例,依據工藝對工件結構處理后,要作線型放樣、結構放樣、展開放樣。采用哪種方法應由產品形狀而定:筒體及棱柱體,用特殊線求實長,平行線法展開;圓錐和棱錐,用旋轉法求實長,放射線法展開;方圓過渡管,采用三角形法展開;球面和螺旋面,采用近似方法展開。教學時要讓學生掌握這些典型工件的展開方法,靈活運用“方里皮”、“圓中徑”的原則處理構件的板厚。對構件的長度、高度及相貫構件的接口、后面模塊的加工余量等,要考慮周全。否則,成形后工件尺寸不準、質量差,甚至造成廢品。還要要求學生注意不能完全照搬書本上的理論,理論與實踐要具體結合,要根據計算、材質、設備、壓力、經驗多方面來綜合考慮問題。
模塊對應產品,產學結合培育能工巧匠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用加工件來檢驗。對每個模塊,按照針對性、典型性、實用性原則,根據職業技能鑒定教材、職業技能鑒定指導的需要,我們都開發了相應的產品,如各種防盜窗、鐵大門、籃球架、足球門、圖書架、貨架、工具箱、操作臺、水桶、撮子、炒勺、小鍋爐、垃圾箱等。通過產品制作,學生對鉚工的各道工序了如指掌。在產學結合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自己的能力和實際工作的差距,明白了一名鉚工不僅要掌握本工種的理論和實際操作,還需熟悉其他專業知識,還必須與電焊工、氣割工、吊車工密切協作,才能制造產品。這樣鍛煉了學生的職業素質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畢業后的崗位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采用“工序模塊”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實現了操作訓練與專業理論的緊密銜接。產學結合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反復對照、理解,有利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每個模塊都用相應的產品制作,學生應用知識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教學相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和順,汪勇,徐宏.先進制造與工程制圖[J].機械制造,2004,(1).
[3]職業技能編審委員會.冷作工[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9.
(本欄責任編輯: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