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鳴,是一種心理情感的共通。運用好,可以提高學生對閱讀課的興趣,并且有利于學生良好個性品格的塑造。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幾種讓共鳴走入技校閱讀課堂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共鳴;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宋代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寫道:“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雁斷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同是“聽雨”,為什么由此想到的內容卻不同?這就是生活閱歷不同而引出的不同心理共鳴。語文閱讀也需要一種共鳴,力求使讀者達到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進而達到思想、情感的融合重建。一方面,讀者要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走進作者所構設的精神世界,發現一個個獨特的形象生命,從而體會作者的心靈情感。另一方面,讀者又在這精神的歷險中借他人的思想來鍛煉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來豐富自己的情感,從而關照自我,發現自我的價值。因此,閱讀課就是教師引領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去豐富的過程。也是師生與文本,師生之間追求共鳴的過程。
對于語文基礎較為薄弱、語文興趣較為缺乏的技校學生而言,要使語文課成為他們喜愛的課程,更不能忽視共鳴的作用。閱讀課堂的共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知識的傳授,更有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品格。有了共鳴,我們的課堂會豐富多彩,生機盎然,反之,就會蒼白無力,支離破碎。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讓共鳴走入技校課堂,讓我們的閱讀課堂煥發生機活力。下面介紹四種有效的方法:
利用作品本身挖掘共鳴點
閱讀是一種創造和欣賞,更是一種感受和體驗,而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往往是豐富的文學素養賦予的。文本的內容是歷史文化的積淀,是對哲學生活的體悟,是甘泉、是森林、是礦藏……它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情感更加豐富,從而產生心靈的撞擊和共鳴。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作品本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因素,讓學生去體驗作品中對自然、生命的關心與思考,對人物命運的把握和改造。挖掘出作品中富有特色的亮點,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感悟更加強烈。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看到的不是水天渾然的空曠遼廓中漸漸遠去的一葉孤舟,而是詩人目送友人遠行的那份悵然若失之情。讀郁達夫《故都的秋》,又可從作家營造的清靜、悲涼的氛圍中,觸摸到作者孤寂、憂思、落寞的心態,觸摸到作者對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的故都的深深眷戀,從而走進那個時代。因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可讀出蒼涼和豪氣;“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可讀出黍離之悲;“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可讀出別離的凄苦和傷感。就連一些細節性的詞語,有時也能挖掘成為文本的共鳴點。“紅杏枝頭春意鬧”以“鬧”而產生明媚意境;“云破月來花弄影”用“破”營造恬靜氛圍,而“無邊落木蕭蕭下”中又以“蕭蕭”映射了作者當時窮困潦倒,有家難回的辛酸。同樣是荷花,朱自清筆下是白色的,姿態“裊娜”、“羞澀”;孫犁筆下卻是粉色的,并且“高高的挺起來,像監視白洋淀的哨兵”。結合時代,結合作者的感情,學生立刻知曉其中境界,讀來也會覺得興致勃勃。再如讀《背影》時,學生會從中感受到濃郁的親情。此時再點撥“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著時,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中的“又”,親情就會得到進一步升華。
利用豐富的情感激發學生共鳴
“教育不能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夏丏尊)。如果說語文課是情感課,作品是情感共鳴的種子,那么教師就是情感的傳播者。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自己的感情飛揚于課堂。于漪老師說:“要感動學生,先感動自己。”當語文教師自己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深刻時,感情就會像“井噴”一樣,產生能量,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正因為這樣,才會有教師講讀司馬遷《報任安書》時情動于衷,聲淚俱下,學生感慨不已,涕泣漣漣的現象。我們很難想象,一位教師冷冰冰的解說會引發學生的共鳴。只有在令人愉快、和諧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才會精神振奮,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才可能達到心理的共鳴。
因此,教師要善于揣摩、吃透教材,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與作品的思想情感進行“同化”,再引導學生共同進入作品的情境,使真情實感如玉液瓊漿一樣噴涌而出,而學生也在這種共鳴中不知不覺地感知、認識、理解,走入作品。講讀《燈》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有一位老人,他一生信仰真理,信仰說真話。如今,他已百歲高齡,躺在病床上,不能說話,不能寫作,但他心中的燈還一直亮著。他——就是巴金老人。請大家一起朗讀巴金的那段話:有你在,燈亮著,我們不在黑暗中,我們放心了。”通過蓄情,課堂氛圍顯得融洽,學生的思維也活躍多了。課文講讀結束,我又讓學生朗讀這段話。因為學生已感悟到巴金先生的真情,讀得非常深情,當時的課堂氛圍已不用贅言。還有在講讀《提醒幸福》中對幸福的感悟時,我引用了周國平先生的話:“幸福和上帝差不多,只存在于相信它的人心中。”學生紛紛發言,其中有學生說:“當我坐在語文課堂上,聽老師生動的講解時,是一種幸福。”對幸福的解讀還有比這更好的嗎?因此,如果說沒有情感的閱讀課堂是一杯水,那么,融進情感后,它就成了流動的、鮮紅的血。
利用新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共鳴
當然,我們現行的教材由于各種原因,有些也與學生的生活體驗、認識能力有一定差距,如《拿來主義》、《廢墟》等。因此,教師更應該恰當地在作品與學生間架設橋梁,更好地幫助他們做到融己入文。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作為語文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圍繞不同的作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應設計有利于學生發現、嘗試的問題系統、訓練系統和情意系統,創設種種情境與機會,鼓勵學生尋找知識、情感與個體心靈的切合點,多方調動學生的共鳴。特級教師袁衛星講《與朱元思書》一文時,將板書設計成了一個信封(收信人:朱元思;寄信人:吳均;郵票:奇山異水,天下杜絕),課文的體裁與主旨相映成趣,這是一種多好的方法,學生看后肯定會眼前一亮。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在講讀《春江花月夜》時,可播放同名樂曲,讓學生在樂曲聲中想象春江月夜的美景,體會詩的優美意境;講讀《雷雨》時,可分角色對話,體悟其中的話外之音,領會人物的真實想法。講讀《廢墟》,可用多媒體展示圓明園廢墟的圖片,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視覺震撼,從而體會廢墟的歷史價值。同一篇作品的講解,也可不拘一法。我在講讀《荷塘月色》時,開始都是按照傳統手法講解,但學生往往不理解,甚至認為老師有些矯情。后來我采用中間突破,先通過朗讀,帶領學生欣賞月夜荷塘的靜謐、朦朧、恬淡,體會朱自清先生用詞的巧妙。接著問學生:“同是荷花,同在月夜欣賞,為何在先生筆下會有如此清新脫俗,不食煙火之美呢?”學生回到文中找尋答案:“心里頗不寧靜。”此時我再介紹時代背景,以及當時朱自清先生的徘徊心理,學生們恍然大悟。后面的分析非常順暢,學生也覺得非常輕松。
運用生動的語言引發學生共鳴
優美的語言是形成共鳴的興奮劑。有這樣一篇短文:在繁華的巴黎街頭,一位盲老人在乞討。他的身邊有一塊牌子,寫著:“我什么也看不見。”但沒有人來幫助他。法國著名詩人讓比·浩勒在上面添加了:“春天來了,可”,組成了“春天來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見!”這打動人心,富有詩意的語句。結果,巴黎街頭的行人紛紛慷慨解囊。這就是語言的魅力!語言是心靈的外衣,是情感的使者,優美的語言可使人心情愉快,思維敏捷,趣味盎然。在閱讀教學中,它就像清風拂動學生的心靈,像細雨滋潤學生的思維,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良好的心理共鳴。鮮明深刻的語言,可表明教師對待某種事物的立場、觀點,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如《拿來主義》中對“孱頭”、“混蛋”、“廢物”的語氣,就應是堅決、鮮明。誠懇親切的語言,表露的是教師的真情,容易讓學生產生真摯的情感。如《背影》、《世間最美的墳墓》、《我的老師》等,傳遞的是真情,體悟的是心靈的顫動。邏輯的語言,層層深入,緊緊抓住的是學生的思維,又有助于學生形成深刻的情感。如《廢墟》、《提醒幸福》,闡發的是對生活、對文化的深入感受。還有幽默的語言,又有助于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情感洗禮。
記得聽韓樹冰老師講《聽泉》一文時,那溫婉、親切的語言,仿佛將我們帶入詩意的畫中,與東山魁夷一起徜徉于山間,聆聽清泉的叮咚。還有一位教師上《胡同文化》一文時,那滿口的京味語言,又生動地讀出了老北京的形象、老北京的文化,并體味著對這種民族性格的欣賞,對這種文化沒落的惋惜。因此,要達到心靈的共鳴,教師一定要把自己的靈感和思想滲透到課堂語言中去,“情動于衷而言溢于表”,使學生的興奮點不斷加大,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共鳴,是閱讀課堂追求的目標。它力求抓住學生思想情感中產生的轉瞬即逝的火苗,得以繼續燃燒。因此,技校語文教師更應該多方鉆研,精心設計,寓生活于課堂,寓情感于課堂。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真正達到心靈共鳴。
參考文獻:
[1]馬笑霞.語文教學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2]王柏勛.語文教學情趣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汪世杰.語文與人格教育[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05,(6).
[4]霍銘.語文教學中情感的作用[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