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要適應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的需要,必須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應高度重視高職學生所學專業與體育基本能力的結合,根據素質教育的特點對高職體育教學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關鍵詞:高職;素質教育;體育教學
長期以來,高職體育教學工作中存在著種種應試教育的弊端,具體表現在:重視運動競賽工作,以在運動會上獲得冠軍的數量作為評價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依據,而忽視體育教學與群體工作;在體育教學中采取一種標準、一種模式,而忽視學生體育興趣和體育特長的發展。在大學體育課堂上,往往以傳授競技運動技術為中心,以技評達標為目的,忽視學生全面的身體鍛煉,忽視體育知識和健身方法的學習,忽視體育基本能力的培養。要適應基礎教育發展的要求,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技術人才,必須結合素質教育有針對性地對體育教學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我國的教育投入不能滿足需要是長期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絕大部分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的條件在短期內不可能得到較大的改善。因此,高職體育教學的改革必須面對實際、因地制宜,貫徹經濟、簡便、有效、易行的原則。應以樹立大學生的終身體育觀念、努力增強大學生的體質為中心,以培養大學生的健身能力和從事職業工作所必須具備的身體素質為重點,以學生的專業學習與今后的發展為基準,確立整體改革思路。
高職體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高職體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體育基本能力素質等五個方面。
思想道德素質包括政治思想、職業道德、社會公德、修養情操等方面,如何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與效果是值得高職體育教學深入思考的問題。
科學文化素質在高職體育教學中指的是體育科學文化知識,雖然高職學生掌握了一些體育方面的基本技術和基本知識,但仍缺乏必要的、較系統的體育科學文化知識。體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內容,目前已建立了二十多個分支學科,其內容非常豐富。
身體素質包括體能、技能、體質和對外界各種環境的適應能力,這方面的素質需要從多方面培養。
心理素質包括以下幾方面:(1)自尊、自信、自立、自強;(2)意志堅強,沉著果敢;(3)有較強的競爭、創新意識和能力;(4)富有團結協作和開拓進取的精神;(5)有較強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適應環境、獲得工作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條件。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結合體育課的具體內容,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
體育基本能力素質是指從事體育鍛煉、課外體育活動、運動競賽等活動的能力,包括運動能力、組織能力、計劃能力、創造能力、適應能力、審美能力、體育教育能力、體育衛生工作能力等等。高職學生的體育能力應是一種職業的專門能力,因此,高職體育教學應根據各專業的特點,從高職學生未來從事的具體工作需要出發,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加強其體育基本能力素質的培養。
高職體育加強素質教育的內容
高職體育教學應盡快地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全面培養學生的各種素質,使學生在高職體育教學中親身體驗到素質教育的真實含義,為將來適應快節奏的工作打好基礎。
改革體育教材和內容,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與能力多年來,高職體育教學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忽視了對學生體育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存在著教材內容競技化、重復化的現象。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不同,前者以強身健體、終身體育為教育目標,后者以在競技運動的較量中爭標奪冠,追求人體體能的極限為目的。前者以掌握健身方法、增強體質為己任,后者為運動技巧和成績的高、精、尖而努力。目標不同,教材內容也應不同。然而,傳統的體育教材從中學到大學,從技術原理到技術分析,從動作技能到教學環節,甚至考試的內容與方法幾乎與競技運動技術、技能的教法與要求沒有區別,這些脫離體育教育目標和學生需要實際的教材內容導致教學中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的應試現象。體育課堂上學生學習的情緒不高,失去了體育教學應有的魅力。因此,改革以競技運動技術、技能為中心的教材內容刻不容緩,要真正落實學生的“四個自主”。根據對部分在校大學生實際情況的調查,我們認為,應對高職體育教學從整體上進行改革,并對原有的教材進行更新與調整。
1.應充分體現精講(少而精)、好懂(嚴格把握知識的生長點,但不與中學階段的教學重復)、切實(符合今后工作情況的實際)、有用(對增強體質和職業角度的健身教育有用)的原則,充實健身教材,如健身與健美、武術與養生保健、形體訓練與體育舞蹈、球類游戲(軟式排球、三人籃球、五人足球)與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民族民間體育(跳繩與毽球)、攀巖等。
2.應改造現行體育教材,將競技教材改造為健身體育教材。可將中長跑改為健身跑,將中學教材中起跑、途中跑、沖刺跑、技術與戰術等教學內容更新為以提高耐力素質,增強心肺功能為主的勻速跑、定時跑、越野跑、追逐跑等教學內容,并增加定時跑繩和跳繩跑、健身跑的自我調節、自我評價等內容,可將以競技為主的球類項目改為以健身為主的球類游戲,如三人籃球、五人足球、軟式排球等。要降低技術難度,簡化比賽規則,增加趣味性和娛樂性,強調健身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應適當增加基礎理論教學的課時比例(目前約占全年課時的20%),加強科學鍛煉的方法、健身運動處方、體質評價、健身體育的組織、健身體育與競技體育的欣賞等知識的教學。可將原來的分散授課改為專人授課,以確保理論教學的質量,充實高職學生個人健身和就業所必需具備的體育知識。
4.應改革考試內容,加強對學生體育能力的考核。高職學生的體育能力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八個類別的能力(見表1)。

對以上兩個方面、八個類別能力的考核可采取理論考試、實踐課考試與參與鍛煉評價的方式按比例(2∶5∶3)進行體育能力的綜合評價。
改革體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自主能力在體育教學中應使學生以自主學習體育項目為樂趣,追求高職體育教學的最佳效果。因此,改革高職體育教學方法,增強體育對學生的吸引力,誘導學生學習,充分發揮學生體育學習的自主能力,是提高學生體育素質與體育能力的最有效方法。當前,學生對高職體育課普遍不感興趣和積極性不高的現狀,是因為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著競技運動技能教學化和教學過程一體化的現象,嚴重地束縛了大學生個性和創造思維的發揮。寓教于樂,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健身體育教學方法,使學生自主選擇體育項目是實現體育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高職健康體育教學應符合以下五條原則:
1.必須具有良好的專業相近性。為滿足高職學生今后從事職業工作對體育技能的需求,高職體育教學方法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相近性,要盡可能地在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體育項目的前提下,與學生所學專業盡量接近,這樣可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專業發展。
2.必須具有顯著的健身性。離開健身功能的教學方法不能稱為健身體育的教學方法。
3.必須充分體現健身的娛樂性。離開娛樂功能的教學方法會使課堂缺少生氣和吸引力,競技運動技能的教學方法因缺乏娛樂性而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故不可能獲得良好的健身教學效果。
4.必須具有形式上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單調乏味的一體化教學將體育課變成紀律課與軍訓課,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失去應有的健身效果。
5.必須具有較強的激勵性。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所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鼓舞。合理的體育教育方法應能幫助和激勵學生身心愉快地度過適應期,并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喚起終身體育的鍛煉興趣。
根據上述原則,體育教學廣泛采用健身效果較好的循環練習法和健身處方法,娛樂性較強的游戲法、競賽法、情境教學法和具有激勵作用的對比法、表演評比法、分級達標法等方法,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另外,體育課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高職學生的基礎和特長、愛好及需求來安排,可將選項課分為A、B兩大系列四項循環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從A系列(男生:籃球、排球、足球、武術;女生: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或B系列(男生:氣功與武術、健美、體操、體育舞蹈;女生:健美操、養生保健、藝術體操、形體舞蹈與體育舞蹈)中任選一項進行為期一年,兩學期循環的學習,二年級以上可安排多種體育項目供全體學生選修。這樣安排既能避免高中體育教學內容的重復,突出高職體育的特點,又能相對拓寬學生今后從事職業工作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高職體育素質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方向性原則 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育人方向,按照社會需求與學生的專業需求實施體育教學。
科學性原則 一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大學生,促進全面發展,二要符合體育教學的客觀規律。
可行性原則 從實際出發,制定教學目標與組織實施既要依據素質教育和體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要考慮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
主體性原則 教師要多層次、多形式地設計和組織體育教學,使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主選課,在教學內容與方式上應有更大的選擇性與靈活性。
全體性原則 從體育教學目標的提出、內容的選擇到考核標準的制定,都必須考慮高職學生體育能力的實際水平和所學專業的性質以及未來工作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使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余衛平.普通高職體育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芻議[J].高教研究,2002,(2).
[2]周美如,等.高師的體育課程應注重體育素質與能力的培養[J].體育教學與訓練,2002,(2).
[3]楊昌南,等.加強高師體育教學素質教育的思考[J].體育教學,2001,(增刊):90-92.
[4]余衛平.論大學生素質教育與體育教學[J].教學研究,2005,(3).
[5]余衛平.高職體育教育改革應向哪個方向發展[J].高師論壇,2004,(6).
作者簡介:
饒英(197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管理。
余衛平(1961—),男,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管理。
趙蘇喆(1980—),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