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中專學校誦讀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語文課堂應呼喚誦讀教學的回歸以及對學生的誦讀進行考核評價的對策。
關鍵詞:誦讀教學;問題;回歸;評價
古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吟詠氛圍;今有新課標高揚的“誦讀教學”大旗。誦讀教學歷來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當代語文大師莊文中說過:“誦讀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是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深層含義、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的確,誦讀在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不僅中專學校的誦讀教學現狀令人堪憂,而且中小學校的語文課堂上也難聽到瑯瑯的讀書聲。
中專誦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學生的誦讀時間得不到保證首先,中專語文教材上選編了許多文質兼美、適合誦讀教學的優秀作品,但大部分教師還是沿襲了傳統的教法,將作品進行繪聲繪色的講析,課堂上幾乎聽不到學生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瑯瑯書聲。這些沒有經過學生誦讀自悟的講析在經歷了十幾年的消磨后,恐怕沒有多少東西能留存在學生的頭腦里了。其次,由于中專生的語文基礎普遍較差,語文課時偏少,對于教材上需要誦讀和背誦的文章,教師或以講代讀,或布置學生課外誦讀。至于每次誦讀要求學生應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教師又將以什么樣的標準去考核學生的誦讀,可能教師也心中無數。所以,校園內罕聞瑯瑯的書聲,也就不足為奇了。
學生誦讀缺乏教師的指導由于學生的普通話水平、知識水平較低,生活閱歷及想象力都比較欠缺,這就使得他們在理解體悟文本時有著較大差異,這一差異勢必會影響到他們誦讀時對語調、語速及情感的把握。此外,教師自身缺乏朗讀基本功,無法指導與訓練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這樣一來,不少學生在誦讀時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誦讀方法與技巧的指導,直接影響了誦讀的效果與質量。這對于中專生語感的培養及語文素養的提高都是一大障礙。
兩點對策
(一)激發讀趣,回歸誦讀
著名作家余秋雨說過:“在歐洲,作為古代經典最醒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于千百年的建筑。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毀的經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延綿不絕的長廊。”經常放聲誦讀不僅可以鍛煉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審美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豐富細膩的情感,甚至為寫作提供經典素材。試想瓊瑤的作品為什么深受青少年的青睞,原因之一就是詩詞佳句在其書中信手拈來,令人愛不釋手。從中專學校目前的現狀看,語文課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應加強誦讀教學,以誦讀代替分析,摒棄作品分析的套路,返樸歸真,讓語文教學回歸到誦讀的根本路徑上來。沒有誦讀的語文課堂是殘缺的課堂,沒有朗讀的語文教學是缺乏激情的教學。在語文課堂上學生的興趣是“讀”出來的,學生的語感甚至語文素養也是“讀”出來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誦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音韻之美,詞句之精;不誦讀,不足以領略文章的風格之新,手法之巧;不誦讀,不足以感悟文章的情感之切,意韻之深。呂思勉先生也說過:“學生之學國文,當以‘令其自己讀書’為第一義。”“自己讀書”不僅重在讀,而且是逐字逐句地有聲誦讀。“凡讀書……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訓學齋規》)
誦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開啟學生的心智、喚醒學生的心靈,還可以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教師不妨在課堂上少講一些,適當“留白”,讓學生多一些時間在誦讀中慢慢品悟。針對中專生的現狀,教師可切合實際,精選一些趣味性強的繞口令等作為激發學生誦讀興趣的材料。比如下面的一首北方民謠:“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著嚷著要媳婦兒。要媳婦兒干啥?說話、逗笑、解解悶兒……”這其中就暗含了普通話中的“輕聲”與“兒化”知識。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朗讀的基本技巧,也激發了對朗讀的興趣。此外,誦讀就是對同一內容反復讀,不求多,只求精。這時教師可選定一些重點篇目,要求學生運用多種誦讀方式,或表演性誦讀,或競賽性誦讀,或配樂性誦讀,將之讀熟讀精就行。巴金之所以成為文壇泰斗,自稱得益于小時候誦讀的兩百多篇“古文”。回歸誦讀就是回歸漢語文教學的起點,就是回歸充滿激情、充滿感染力的課堂。
(二)加強指導,考核評價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平臺。誦讀作為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自然就離不開教師的點撥與指導。朱光潛在《談美》之十三“創造與模仿”中曾用心理學、生理學原理解說了誦讀教學法。他說朗讀也是一種模仿,就像寫字、繪畫要模仿手腕筋肉活動的技巧一樣,它要模仿作者喉舌筋肉活動的技巧。清代曾國藩在給兒子的信中說:“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自覺瑯瑯可誦矣。”(《家訓·字諭紀澤》)朗讀既久,則古人之聲就可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跡。尤其是經過“美讀”和“爛讀”后,學生能將聽讀型的語感深化為說寫型的語感,變所知所感為所有,這樣在說寫過程中“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子語錄》)
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教師一定要從學情出發,加強誦讀方法與技巧的指導。首先,教師自身要練好誦讀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能熟練掌握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其次,教師還應分階段地積極指導學生的誦讀訓練,具體可分兩步進行:一是語音準確清晰的正確誦讀階段。教師可選擇繞口令競賽的形式,要求學生誦讀時聲音響亮,吐字清楚,不增字,不減字,不重復,不回讀,不破讀,在時間安排上可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二是運用各種朗讀技巧的流暢誦讀階段。這時教師可由淺入深精選一些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要求學生能恰當處理重音,合理安排停頓,把握好作品的節奏和語調,從而使誦讀者“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地力求在情感上與作者達成一致。通過誦讀,不僅讓學生感受作品的原汁原味以及不摻雜任何分析的結論,而且讓學生讀出個體獨特的解悟。
在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教師可選擇一些誦讀材料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首先,教師應讓學生有個比較明確的“標準”,這個標準既是學習的尺度,也是評價的尺度。能夠準確地斷句、停頓、讀準字音、讀得流暢清晰,是基本要求。能夠讀得抑揚頓挫、語氣語調把握得當,讀得有變化、有情味,是較高要求。在考核評價時,教師就會發現,有的學生低于基本要求,有的達到較高要求,有的則處于二者之間。在發現學生個體的水平差異后,教師應隨即指出其不足是什么,如何改進,優點是什么,應怎樣強化。比如有的學生誦讀時不會對句子進行合理切分,停頓不當;不會將視線由左向右預先掃描;或由于緊張而容易“回讀”。教師都應耐心地幫助他們分析心理、視覺、聲音等方面的不足,并告知方法,使他們明白與“標準”的差距,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其次,教師應對評價結果盡量提出建設性意見。這是因為“誦讀”評價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過程,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心理因素,模糊化的評價更能激發學生要求積極發展的心理。
參考文獻:
[1]史紹典.“評價”檢討[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6):16-18.
[2]王耀輝.談職校語文誦讀教學的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6):43-44.
[3]郭秋玲.積累詞匯多讀書[N].語文報,2005-08-01.
[4]王全育.研究讀法,優化語文課堂教學[N].語文報,2005-06-01.
[5]王誠遠.重提文言文教學中的誦讀[N].語文報,200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