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論課程改革是高職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論課程在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增強學生適應職業變換的能力方面有著實訓課程不可取代的作用。理論課程改革要開發結構精致的課程,為學生構建持續發展的平臺,并且要與實踐緊密結合,以學生為本。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理論課程;認知結構
課程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理論課程是高職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改革理論課程,是課程改革的關鍵之一。目前的理論課程大多是以學科課程的形式,系統簡約地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雖然加強實訓教學是大家的共識,但我們也應注意到理論課程不可取代的基礎作用。
理論課程是高職課程的基礎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有多種,如德國的“雙元制”模式、英國的工讀交替模式、法國的準備型模式等。在不同的課程模式中實訓教學占很大比重,但都離不開理論課程。德國“雙元制”模式中的“一元”就是在校學習理論課程,或集中一段時間,或一周安排兩天左右的時間學習理論課程,其中職業學院的科學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分別要占理論課時的15%和35%,合計50%。英國的職教課程模式是工讀交替模式,受傳統學術的影響,英國高職重視理論教學。特別是經過上世紀末高等教育改革后,英國高職對理論課程教學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有的學者把法國的高職課程模式稱為準備型,法國的高職專家認為基礎科學是技術的源泉,與其讓學生獲得一些應用技術,不如讓學生獲得扎實的基礎理論,以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所以法國高職教育的理論課程所占比重在歐盟中是最高的。可以看出,理論課程在各高職課程模式中的地位是很牢固的,不會因為加強實訓而放棄理論課程。這是因為,一方面理論知識對技能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理論知識能增強學生的未來職業適應能力,能使學生更好地應對未來的職業變換。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新的認知結構必須以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從自己的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識最有聯系的舊知識,并且加以“固定”或“歸屬”的一種動態過程。學生在高職教育中形成的認知結構在后繼的學習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認知結構是學生后繼學習的接口和條件;現代建構主義理論也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去學習的,學習者先前的知識結構是至關重要的。理論課程中的知識結構對學生的認知結構有決定性的影響,在理論課程中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將會提高學生的繼續學習能力,增強學生適應職業變動的能力。理論課程具有實訓課程不可取代的作用,理論課程的改革不應只是簡單的刪減,而要從建構知識結構方面多下功夫。
理論課程改革的思考
精心構建知識結構在教學中流行理論知識“必需、夠用”理念,這個理念強調大力壓縮理論課程,理論不求多,不求系統,以能理解操作技能為度,節約大量時間去強化操作技能。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的動手能力雖然較強,但學生的認知結構是較零散的,不完整的,致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水平較低,發展潛力差,難以適應崗位的變化。知識夠用理念是在中等職業教育中發展起來的,從中等職業教育到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認知結構應有一個質的變化,即由零散不完整的結構到精致結構,這個精致結構具有寬頻帶,綜合性強,開放等特點。既然高職專業是面向某類職業或行業,理論課程就應該覆蓋某類職業或行業,不能僅限于某種職業崗位相關的知識,另外理論課程還應包含一些人文知識,所以其知識頻帶應該是較寬的。現代生產需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知識,幾個學科的簡單相加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開發新型綜合課程,重新構建知識結構,是課程改革的任務之一。重新構建的知識結構應是開放性的,否則,一個僵死的知識結構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意義不大。如何做到開放,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布魯納的理論,他主張在提出一個學科的基本結構時,可保留一些令人興奮的東西,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
理論與實訓相輔相成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共同構成了高職課程體系,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實訓課程中要完成對學生的初步職業技能訓練,在職業技能訓練中能促進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理論課程必須從知識基礎方面支撐實訓。
以學生為本位學生頭腦中認知結構的構建是一個主動過程。教師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布魯納認為:掌握某一學術領域的基本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還包括培養對待學習的態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研究學生個性,注意學生學習態度和動機的培養,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培養關鍵能力理論課程的實施,不能只是把系統分類的知識裝進學生的頭腦,還要培養他們的關鍵能力。國際上認為這些關鍵能力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管理與自身發展;在工作中與人合作,交流;管理任務和解決問題;數據應用;技術應用;設計與創新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要貫穿整個高職教育過程,理論課程擔負著與實訓課程同樣的任務。
理論課程改革的實質是構建適應學生發展和生產技術進步的知識體系,是一個復雜的課程開發過程,需要教育者用精心和苦心,用概念和原理構建精致的知識體系,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鋪平道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當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因勢利導,更好地吸收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課程理念,在理論與實踐交融的過程中,建構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本文責任編輯: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