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根據高職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實際情況,從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材教法與教學考核等方面展開探討。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課程配置;教學改革;技能實訓;考核
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新世紀里,高職會計專業教育在明確高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則應盡快調整該專業知識結構,加強專業課程建設,優化配置課程內容,以適應市場對該類人才的需要。《會計電算化》課程是高職會計專業必修的專業理論課與綜合技能訓練課程之一。在《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優化配置課程內容,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才能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高職畢業生。下面,筆者結合近年來《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實際情況,試從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材教法與教學考核等方面談幾點粗淺認識。
樹立高職教育的人才觀和教學觀,明確課程教學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以提高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全面綜合素質為培養目標?!稌嬰娝慊肥乾F代化大生產和新技術革命的必然產物,也是會計工作不斷進步與發展的需要。目前,《會計電算化》已成為一門融會計學、管理學、電子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一體的邊緣學科,即會計學的新興分支電算化會計學。它與成本會計學、西方會計學、管理會計學等相提并論,在經濟管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會計電算化的發展,社會需要高質量的會計軟件及既精通會計業務又精通計算機數據處理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在財政部1994年5月發布的《關于大力發展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的意見》中規定了我國到2010年力爭使80%以上的基層單位基本實現會計電算化。這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賦予財會人員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會計專業大學??茖W生,屬于會計電算化中級教育這一層次。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但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較本科生短,課時相對不足,這就要我們優化課程內容設置,既要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做到學以致用,又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在完成中等層次教育的基礎上,可適當瞄準更高層次目標,適當加大軟件開發技術的內容,努力使學生基本達到教學目標。
改革教學內容,強化技能訓練
會計電算化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主,以提高學生掌握一定的軟件開發設計、修改能力為輔。作為高職教育則更應注重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與特殊性,高職會計專業的學生在掌握會計基本理論和計算機信息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也應加強技術教育的學習。所以在《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應考慮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在理論知識、能力基礎和應用性技術三者的課程內容和課時安排上,仍然要遵循“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側重于軟件技術應用和軟件維護等方面的教學,要明確“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首先應當能夠熟練操作各種財務軟件,具備掌握財務軟件的維護技能”教學目標。無論是教學內容的設置,還是課時的分配,都應著眼于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谝陨险J識,筆者對高職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內容及課時分配進行了初步的構建:
會計電算化的基礎知識(課時分配為10學時)這一部分著重講述會計電算化的概念、意義,會計電算化在我國的產生、發展及現狀,國際會計電算化最新動態及發展趨勢,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的組成及特點,手工會計與會計電算化的異同,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的內部控制等。
財務軟件維護(課時分配為25學時)通過對財務軟件的上機調試與維護,讓學生掌握財務軟件正確性、適應性和完善性維護的基本技能。
財務軟件開發方法與實例(課時分配為15學時)由于高職會計專業課時相對不足,在教學中要考慮課程的實用性。同時也要考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適當補充《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輔助內容,主要向學生介紹目前流行的應用系統開發方法,如系統生存周期法、快速原型法、面向對象法等。運用實例,使學生掌握系統設計的一般步驟,快速掌握開發財務軟件的思路、常用技巧,為日后從事會計信息系統開發與維護奠定一定的基礎。教師在講授這部分內容過程中應結合系統開發實例,讓學生清晰地理解財務軟件開發的全過程。
財務軟件的應用(課時分配為40學時)(1)通過演示教學法,向學生介紹當前國內主流財務軟件(如用友、金蝶、安易等)的應用,讓學生掌握利用計算機處理賬務的流程(見下圖),并應用相關軟件進行工資核算、存貨核算、銷售核算、往來賬核算與固定資產核算。(2)進行全真模擬實驗,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掌握運用計算機財務軟件進行日常賬務處理的技能,從中體會會計電算化的特點。該項實驗可與理論教學同時進行。
計算機處理賬務的流程

開設手工會計與電算會計相結合的模擬實驗,強化綜合技能訓練(課時分配為6周)通過全真模擬實驗,學生基本能熟練操作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但對于手工會計與電算化會計異同點還缺乏足夠的認識與理解。為了加強學生對手工會計與電算會計的理解,同時也為使即將跨出校門、走上會計電算化工作崗位的學生能很快頂崗作業,學校應集中6周時間進行會計電算化崗前培訓,采取“在手工會計實驗室與電算會計室利用相同實驗資料分別進行手工會計賬務處理和電算會計賬務處理”的模式。對該項實驗,事前一定要精心準備、精心設計,制定出包括實習指導教師、實習時間安排(手工會計與電算會計實驗課時合理分配),手工會計與電算會計實習進度、考核細則等實習計劃。其中,在電算會計實驗中,進行合理初始化設置后應指導學生與手工會計同步,分階段進行實務模擬操作,以此讓學生比較手工會計與電算會計進行賬務處理的異同,同時從中體會會計電算化的強大優勢。
改革教材教法,重視課程教學考核
目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使用《會計電算化》課程教材多是使用本科院校通用教材,無法適應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為此,建議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組織教育界與實業界專業人士共同編寫或由高職院校自己聯合組織專業人士編寫適用于高職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教育的教材。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應體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做到課程內容優化配置,體現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以適用于高職學生的教材為基礎,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接受各種技能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活動中應努力提高教學效果。為此,任課教師應對課程內容深刻理解,在授課中做到深入淺出,提綱挈領,同時注重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由于《會計電算化》課程具有較強的應用性,教師在授課中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對“財務軟件的應用”部分的講解中,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教學形式,可以“現教現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會計電算化專業知識,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應加強對該課程教學的考核,在考核設計中,首先對要求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進行認真的分析比較,列出單項知識內容和各種能力培養目標與要求,制定出各單項知識內容和各種能力培養的考核內容、標準與方法。在開設課程之前就應明確考核的目的和重點,突出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具體思路如右表。在考核形式上,對表中序號3~5項目不必采用卷面考核方法,而是考核學生平時的學習和訓練情況。
總之,在高職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中,應首先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材教法及考核方式。只有在教學過程中貫徹以上思路,我們才能培養出更多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會計電算化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振武.會計電算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李洪軍.職教課程改革探微[J].教育與職業,2002,(12).
[3]張洪君.高職會計專業實踐課教學改革初探[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
[4]趙海蘭.談《會計電算化》與《會計實務》教學結合[J].職業教育研究,2006,(7).
作者簡介:
張玉勝(1972—),男,安徽廬江人,安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經濟師,主要從事教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