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保障部:三年培養新技師60多萬
據勞動保障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04年至2006年,全國共培養新技師60多萬人。其中,2006年全國共培養新技師29.6萬人;全國共有1182萬人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其中925萬人獲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全國鑒定通過率為78%。此外,截至2006年末,全國共有職業技能鑒定機構7957個,職業技能鑒定考評人員16萬人。
(新華網)
北京:高技能人才呈“老齡化”
據了解,目前高技能人才的匱乏已經成為阻礙我國人力資源發展的瓶頸,同時高技能人才老齡化的現象也比較嚴重,僅北京地區就有近一半的高技能人才呈現“老齡化”。據《京華時報》報道,北京市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對首都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情況進行的調研結果顯示,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其中,技師、高級技師僅占技能勞動者的4%,而企業需求是14%,相差10個百分點。據預算,僅北京地區高技能人才缺口就達14.7萬人。
(中新網)
內蒙古:森工企業青年技工匱乏
內蒙古大興安嶺森工集團團委于2006年底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林區青年技術工人十分匱乏。林業技術工人青黃不接的問題已成為森工企業向集團化、集約化發展中亟待解決的課題。
從此次對大興安嶺林區23個企事業單位的2707名45周歲以下青工基本情況的調查來看,年齡在18—28周歲的青年技術工人有335人,占12.4%;29—35周歲的技術工人有828人,占30.6%;36—44周歲的技術工人占57%。從2707個調查樣本中可以看出,占技術工人總數30.6%的29—35周歲的技術工人是林區技術工人的主要后續力量;占林區技術工人總數57%的36—44周歲的技術工人是技術工人的中堅力量,多數“絕活”都掌握在他們手中。而按照現行退休年齡和林業特殊工種退休制度的有關規定,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將在十幾年內陸續退休離崗。青年技術工人后續力量不足,是林區技術工人隊伍日益凸顯的重要問題。
調查發現,只有375人有跨技術領域工作經歷,這部分青工只占13.9%;占49.2%的被調查者一直從事單一崗位的技術工作。從總體上看,林區青工所掌握的技能較為單一,復合型青年技工嚴重缺乏。
《內蒙古日報》
新疆:第三產業職教園區正式啟動
近日,由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主導、烏魯木齊職業大學牽頭組建的新疆第三產業(現代服務業)職教園區在烏魯木齊職業大學正式啟動。這是繼第一、第二產業職教園區之后,新疆啟動的第三個職教園區。自治區第三產業職教園區的組建和啟動,標志自治區四大職教園區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目前,新疆第三產業職教園區理事會有成員單位23個。該職教園區實行自治區和烏魯木齊市共建,依托烏魯木齊市和自治區現有職業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優勢,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強化功能的原則,通過協作、參股、轉讓、托管、租賃等多種方式進行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創業為導向,構建適應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三產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培訓平臺。
(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
天津:投資2.4億打造示范中職
“十一五”期間,天津市將投資2.4億元,重點支持建設40所達到國家同類學校先進水平的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不斷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增強中等職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
40所示范中職建設項目包括,建設15所以行業為依托、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的中職學校(含技工學校);建設6所以市內6個社區學院為龍頭,整合區域內各類職業教育資源的中職學校;建設12所由農業區(縣)以職教中心為核心、三級辦學網絡為基礎的中職學校;建設7所特色明顯、辦學質量高、社會效益好的中職學校(含技工學校)。
按照普通中專、職業學校示范性中職建設標準,申報校原則上應為省部級以上重點中職學校,學校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辦學”,實行“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教學模式,校園占地面積在70畝以上,全日制在校生2000人以上,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的占25%以上、研究生水平教師占10%以上,學校實驗自開率、實訓開出率均達到100%。
《天津日報》
上海:七成市民支持學校創業教育
據上海市勞動保障局透露的最新創業調查結果,上海市市民已認識到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有71.3%的被訪者認為在學校中應該開展創業教育。
上海市市民創業的行業比較多樣,在創業者或意向創業者中,選擇加工、制造業(15.4%),住宿飲食旅游業(14.5%),信息、計算機、軟件業(9.9%)的人數最多。創業規模仍以微小型創業為主;從業人員10人以下、年經營收入50萬元以下的微小型企業約占八成以上。創業者與意向創業者中,打算投入的創業資金在10萬元及以下的約占80.4%,10萬元至50萬元的約占16.2%,50萬元以上的僅占3.4%,這表明微小型創業項目仍然最受歡迎。
《新聞晚報》
江西:職業教育將實施“四項計劃”
2007年,江西省教育廳將實施職業教育的“四項計劃”: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爭取財政每年列支2000萬元,年內重點建成10個綜合性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與此同時爭取國家支持,重點建設區域共享的高水平實訓基地100個;省撥款6000萬元,扶持20所縣級中等職業學校建設,爭取中央資金,建設10所高水平縣級中等職業學校;爭取每年財政列支2000萬元,重點建設20所在校生規模3000人以上的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繼續開展骨干示范職業學院評估認定工作;開展全省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建設和師資培訓工作。
(中國教育新聞網)
廣東:創新中職教育辦學模式
廣東將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推進工學結合、訂單培養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學校將增加到100所左右,鼓勵大中型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的辦學中,變“招工”為“招生”。
去年,廣東省80多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收超過2萬名的學生參加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模式的學習,每年為經濟困難家庭中職學生解決學習、生活費用1億元以上,實現了“政府不出一分錢,學生不交一分錢,學校收費不減一分錢,企業不額外增加開支一分錢”而學生滿意、家長滿意、學校滿意、企業滿意的共贏。
今年,廣東省將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辦學模式,加快省屬學校和珠三角發達地區職業技術學校招收貧困地區學生就讀的扶貧力度。
《中國教育報》
(家月朗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