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知識技能社會化
知識技能社會化是大學生社會化的最主要內容和任務,大學生在知識技能社會化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障礙。首先是知識技能的內化定向和內化過程存在能動缺陷:(1)內化知識技能的目的性缺陷,表現為學習目的的模糊性、片面性、短期性、功利性;(2)內化知識技能的內容性缺陷,表現為缺乏綜合能力方面的學習和養成,網上介入存在嚴重的學習片面性和非學習性傾向;(3)內化知識技能的動力性缺陷,表現為片面學習的動力與全面學習的動力不足,學習的總動力與動力性合力不足;(4)內化知識技能的方法性缺陷,表現為沒有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合理運籌時間的方法及利用有利條件的方法。其次是知識技能的內化結構和外化水平存在缺陷:(1)知識技能的內化結構不完善,表現在知識技能及其人格化精神存在文理之間的滲透、兼容不足,智能性知識技能的基礎層次、核心層次、關聯層次存在不足,非智能性知識技能嚴重缺乏;(2)知識技能的外化水平不高,表現為知識技能外化的介入水平不高、“思維操作”水平不高、“實踐操作”水平不高。
摘自《江蘇高教》2007年第一期闞貴頻《大學生知識技能社會化存在的主觀障礙》
關于大學精神
哈佛校長魯登斯坦有一句名言:“社會變化得越快,大學這塊變化相對較少,思想觀念相對獨立的領地就越有價值。”大學精神之危機,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由于當下喧囂的社會風氣侵蝕了大學教師的獨立人格和批判性格,故大學失語了,教師失語了,學生也就更無語了。尤其近年來,隨著知識分子的利益集團化,這種批判精神正在逐漸減弱,這固然與知識分子群體的批判立場及道德勇氣有關,但還有一個批判能力日益弱化、批判氛圍受到忽視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于重新尋找思想資源。實事求是的批判精神,來源于對公平、正義、理性等人類基本原則的信仰,這種知識人格使得知識分子在深信某種制度是違背正義公平等人類原則的時候,可以超越也應當超越個人收益的最大化取向,為試圖改變這種不當不義之制度結構而吶喊,而實踐。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7年第一期蔣芝蕓《大學精神:不讓理性批判缺席!》
關于工作知識
與職業相關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都可以整合為工作知識。工作知識是指根據工作所需并且按照工作過程的邏輯進行組織、介于經驗性知識與理論性知識之間的一種特殊知識,工作知識以工作工程知識為主體,但是其外延卻大于工作知識的外延。對于個體而言,工作知識的獲得可以有兩種主要途徑:一是在學習了某一專業領域的學科知識之后,進入職業的工作領域,在工作過程中,被迫將已有的以學科邏輯為體系的知識進行改組并增刪,最后獲得符合工作過程邏輯的知識體系——工作知識;二是在職業教育與培訓中,學習者與工作過程緊密結合在一起,直接學習按照工作過程邏輯編排和組織起來的知識體系即工作知識。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7年第二期和震《建構以工作知識為起點的職業技術教育學理論體系》
關于產學研合作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與就業的關系仍存在以下問題:(1)產學研形式單一而封閉,高職學生就業較為被動;(2)高職院校的產學研合作與企業培訓缺乏產業資源合作關系,就業供需關系被扭曲;(3)高職院校產學研方向不明,實習難以與就業掛鉤,就業定位難;(4)高職院校的產學研服務社會、獨立自主的觀念更新不夠,就業缺乏競爭力;(5)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流于形式,缺乏落實,難以為學生就業做好準備;(6)高職院校輕視對農村經濟的產學研合作研究,從而導致學生的就業面狹窄。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7年第二期廖克玲《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產學研與就業關系問題探討》
關于工學結合
“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在“產學研合作”、“產教結合”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定位于操作層面的概念。(1)工學結合是以學校與企業合作為具體表現形式的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工作的結合;(2)產學研合作是我國在特定的形勢下對合作教育特有的稱呼;(3)合作教育是得到世界普遍認可的一種教育形式,是工學結合及其相關概念的最上位概念;(4)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合作教育”、英國的“工讀交替式”、日本的“產學合作”和我國的“產學研合作”、“產教結合”都是合作教育的具體體現,是相對于合作教育次一級的概念;(5)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由抽象到具體、由宏觀到微觀逐漸深入,在概念的使用上表現為由產學研合作、產教結合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變化,因此工學結合正是職業教育在探索產教結合過程中需要充實更多實質性內涵的概念。
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年第三十五期耿潔《工學結合及相關概念淺析》
關于“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
所謂“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至少包括三方面內涵:首先,必須符合中國國情,適應我國未來幾十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推進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級類各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其次,職業教育不是單純的教育部門的教育行為,而是全社會的行為,旨在提高中國人民的平均素質,包括學齡段的初、中、高等學歷職業教育,成人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農村成人技術培訓等;再次,逐步構建中國職業教育體系,特別是通過教育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從根本上改變目前職業教育地位低下的狀況,從人才戰略的高度統籌全方位的、多元立體的職業教育網絡。
摘自《職教通訊》2006年第十二期黃亞妮《論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
關于職業教育投資主體
目前我國多種職業教育投資形式并存,職業教育投資往往是多元投資主體的復合。但從總體上看,如下幾點是共性的。首先,學生要繳納學費,而且多數情況下學生繳納的學費占所有教育投資經費的比例極高;其次,企業始終是投資者,因為要雇傭勞動力就必須為由職業教育形成的人力成本買單;再次,其他投資者普遍存在,但他們投資和收益的最終來源都是學生個人的投資和企業的投資。至此,可以判定職業教育的投資主體只能是學生個人或企業,或兩者兼而有之。
摘自《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六期徐德華《職業教育投資主體的判定》
(逸公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