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實踐教學以培養能力為中心,將實踐教學貫穿于課堂教學諸多環節,讓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充分展現思維過程。并以人為本,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開展課堂實踐。
關鍵詞:實踐教學;園林植物保護
《園林植物保護》是高職院校園林技術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實踐性強。在教學中,必須緊扣高職教育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一方面根據能力的要求組織知識傳授,另一方面將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有機結合,通過傳授知識來影響能力的形成,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使學生既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職業技能,能解決園林綠化管護的生產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將實踐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實驗實訓、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都必須堅持能力本位,加強實踐技能訓練。《園林植物保護》課堂實踐教學是調動學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理解、掌握園林植物有害生物的現象發生、發展規律及綜合治理措施,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一個教學班是由幾十名學生和教師構成的集體,幾十名學生在一次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問題多種多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貫徹實踐性原則,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要進行信息交流,充分展現思維過程,開展課堂討論和課堂實踐。
要以人為本,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強調教育的開放性和服務意識,強調師生的雙向溝通、合作和交流。在教學中,有的教師總是抱怨《園林植物保護》理論課形散而枯燥,不能使學生持久記憶,得不到學生的關注,教學效果自然不好。究其原因,是我們把教學當作單純傳授知識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活動過多,學生活動過少,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掩蓋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以人為本,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要讓學生自己去實踐,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才能搞好課堂實踐教學。如講授“化學防治”一節時,針對具體的病蟲害(如山茶炭疽病)講解農藥的選擇和使用方法,施藥器械的確定,具體農藥的稀釋、噴灑作業及注意事項。教師邊講邊示范,然后讓學生自己實踐,反復練習。這樣學生感覺學得輕松,掌握知識也很牢固。
“講”、“讀”、“議”、“練”、“查”教學環節的含義
“講”是指教師精心設計,注重遷移,揭示矛盾,引入課題,給學生以啟發、引導、點撥、解惑、總結。“講”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讀”是指學生在課內根據教師揭示的矛盾,閱讀教材,尋找解決矛盾的方法,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基礎。“議”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討論解決矛盾的方法,展現思維過程,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關鍵。“練”是指讓學生在課內完成由教師組織和安排的題目,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查”是指教師根據本次課的目的要求、學科的整體結構安排的小測驗。
要有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形式
利用實物、模型、錄像等進行直觀教學,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如講昆蟲分類時,不少學生不能區分瓢甲科與葉甲科,見到半球形的就認為是瓢蟲。如果教師能夠告訴學生兩者體形相似關鍵是兩者跗節的不同——瓢甲科為隱四節,葉甲科為隱五節,并讓學生在課堂上觀察驗證,學生就容易記憶,印象也深刻。
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圖、文、聲、像并茂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多媒體技術具有趣味性和啟發性,能加深學生對信息的理解。我們可以用動畫來模擬昆蟲的運動、取食、交配、產卵等行為,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昆蟲奧妙世界的求知欲,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將課堂與生產第一線有機結合,搞好現場教學在介紹病蟲害的癥狀類型時,教師往往費盡口舌,有些學生還是分不清,往往一看到葉面上有褪色斑點就叫葉斑病。如果組織學生到現場先聽講解,然后由學生自己觀察,學生對知識就一目了然。
創設情境,組織討論《園林植物保護》課程理論內容比較枯燥,我們可以補充生動有趣的材料使教學內容通俗化、形象化。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情感的變化,使之產生興趣。同時,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過程中激發出更高的興趣。如在講授昆蟲與食物的關系時向學生提出:“昆蟲為什么盡量選擇三碳植物而回避四碳植物?”“馬尾松毛蟲為何喜食老針葉?”“90%的葉片被食是否還有化學防治的必要?”學生積極思考,熱烈討論,在教師的指導啟發下得出正確答案。這樣,既營造了一種愉快、輕松的學習氣氛,又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信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持久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