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長期分離使得人文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缺失尤為嚴重,適應21世紀經濟建設與科技發展需要的高職人才不僅需要注重知識的學習,還需要注重素質的提升、品格的塑造、精神的超越、心靈的凈化、思維的創新。因此,應充分認識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的緊迫性,并圍繞高職院校人文教育課程的設置進行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傳播與創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對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創新意識、辦學理念和科學的人文傳統是大學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因此,應將培育大學人文精神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強人文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當今世界的競爭,外在表現為經濟實力與科學技術的競爭,內在表現為產品質量的競爭與人才的競爭。高職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采取各種手段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出“德高、品端、技高、體健”的高素質人才,誰培養的人才在素質上占優勢,誰就能最終贏得競爭的主動權。
高職人文教育目標
現階段我國高職人文教育的目標可以綜合詮釋為: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結合高職教育的實際,加強職業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專業基礎扎實國家急需高技能建設人才,而學生讀高職是為了將來能夠很好地解決就業問題。這既是現階段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民心與民情的客觀反映。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在學生專業基礎的牢固與扎實上下工夫,要使學生通過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運用綜合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原則與方法。同時要增強基本技能的訓練,包括專業的基本實驗和研究技能、計算機能力、中外文能力等,不斷提高學生在未來社會競爭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以適應當代知識經濟的需要。
素質全面,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優秀人才必須德才兼備,不僅需要注重知識的學習,還需要注重素質的提升、品格的塑造、精神的超越、心靈的凈化、思維的創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以人為本,創造條件發展人,培養素質全面、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公民。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僅靠專業教育,不能使人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人才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必須得到充分發展與和諧融合。學生不僅要具備將自己的事業與人類文明、社會進步融為一體的品格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崇尚真、善、美,堅持真理、熱愛祖國的道德情操,而且要具備自信、樂觀、豁達、合群,不怕困難與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質。
富于科學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知識經濟特別強調人才應具備科學的創新精神,創新就是創造新的知識,發現新的規律,豐富科學知識的新體系,形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觀念、新思想、新方法。扎實的基礎、寬廣的知識面、較強的知識運用能力、全面的素質、科學創新的精神,構成了21世紀高職院校人文素質培養的基本目標。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是將宏觀的教育理論與微觀的教育實踐聯系起來的一座橋梁,無論什么樣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培養目標,最終都必須借助這座橋梁才能實現。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與其他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的類別特征、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層次區別,集中反映在其獨特的課程體系之中。從高職院校的課程實際操作層次來看,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不能僅僅被理解為幾門顯性的、可被命名的學科(如文、史、哲、宗教等)而已,因此,其課程設計既應包括顯性課程的設置,也應包括隱性課程的設置。
顯性課程的設置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通常是以政治理論課的面貌出現的,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老三門”,到80年代末的“新三門”,再到90年代末,改為“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原理”和“政治經濟學”四門。這一設課模式至今仍然在廣泛使用,應該指出,其與以陶冶人格、開闊視野、傳承文化等為宗旨的廣博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有區別的。高職教育應將專業課從原有的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兩部分拓展為四部分,融入傳統文化、專業文化和創業教育等三類課程。
1.傳統文化課。高職院校學生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最大的失敗。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人堂堂正正地做人,高職院校學生應對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了解本民族文化與他國文化的關系,這樣才能使自己懂得作為中國人意味著什么,中國人在全球化進程中應做出哪些貢獻。如果高職院校學生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優劣及其發展趨勢,不知道中國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不把中國文化當作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那么,中國文化就會失去其創造的活力及與世界對話的權利。
2.專業文化課。開設專業文化課可以讓學生掌握了解與專業有關的歷史、文化、發展前景等人文方面的專業知識,增加專業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和熱情,穩定專業思想,夯實專業功底。
3.創業教育課。開設創業教育課可以使學生了解國情、省情、市情,了解就業市場情況,讓學生從現在開始,選擇自己畢業后的發展方向,確立奮斗目標,進一步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努力樹立主動創業的意識。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很大程度上要靠目標的明確,而目標的明確要靠高職院校對學生開展良好的創業教育。社會的發展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綜合能力將難以適應高層次崗位的需求,成為高素質人才應是每一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必須堅持的目標。高職院校要以創業教育為載體,引導學生從確立發展方向著眼,從日常學習入手,牢固樹立成才創業意識,主動進行職業生涯設計。要使每一個學生都確立自己的奮斗目標,有使命感,有成就事業的進取心和緊迫感,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
隱性課程的設置人文教育、人文素質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因此,重視人文教育中隱性課程的設置不僅必要,而且有時隱性課程具有比顯性課程更重要的育人作用。隱性課程的設置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著力。
1.硬環境建設。在校容校貌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既要重視呈現自然美的景觀,又要突出高雅的人文景觀,學校建筑物的合理布局與特色展現、園林綠化、雕塑名言等都要體現人文主題,可以通過名人頭像、名言警句等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圍。
2.軟環境建設。要抓緊教風、學風和校風建設,通過教育工作者的言傳身教和師生員工的身體力行,傳遞和弘揚濃郁的人文精神,營造創新教育大環境。學校管理應變封閉型為開放型,改變管得過多、統得過死的做法,創建健康有序、寬松和諧、開放高效、激勵上進的育人環境。要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利用科學興趣小組強化技能訓練,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要改革考試方法,將考核的重點轉向創新能力,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作為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主要依據。
3.校外社會活動。要為學生創造各種條件,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使各種人文教育的外在要求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健康的社團活動不僅能夠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凈化靈魂,增長知識,鍛煉才干,有利于學生在交往和活動中認識社會,培養競爭意識,而且社團活動的開展還可以增強學生組織各種活動的能力,為其今后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學校的社團建設一定要走規范化、制度化之路,要花大氣力引導學生社團向正規化、制度化、科學化方向發展,使學生社團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4.建立人文素質教育的考核制度。應從三個方面進行高職人文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建設:一是必修課與選修課可在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給定分值,要求學生必須取得規定的學分方可畢業;二是制定學生基本人文素質考核辦法(包括基本的道德認知、道德評價與應知應會的基本人文知識),考核成績應納入對學生的綜合評價;三是制定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獎勵方法,可借鑒港臺等地的做法,規定學生每學期參加的社會公益活動(港臺稱為“義工”)必須達到一定的時數,并由有關機構出具鑒定,對達到規定時數者給予獎勵,作為是否允許其畢業的硬性指標或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的依據。這樣有利于在無形之中強化高職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教育成果。
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是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深刻理解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對科學設置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設置是受社會條件(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制度與社會生活狀況)制約的,社會成員的教育意識水平對其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課程設置應從人的發展的角度出發,根植于社會制度與生產力條件的客觀實際。
參考文獻:
[1]程方平.中國教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王浪,凌云.高職院校人文教育討論的熱點和盲點[J].教學改革與管理,2004,(21):53-54.
[3]張建.人性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3, (19):9-12.
[4]錢理群.強化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分離是一種倒退[N].中國改革報,1999-06-02.
[5]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10.
[6]徐玲玲,高雪佳.創業教育與高職人才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5,(6).
[7]朱彥德.職業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中國冶金教育,2003,(2).
[8]王翠絨,易想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的人口現代化[J].西北人口, 2004,(1):7-10,15.
作者簡介:
伍育琦(1966—),女,湖南常德人,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副教授,中南大學在職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
陳國生(1965—),男,湖南常寧人,湖南工學院管理系教授,博士。
向陽(1964—),男,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學成人教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