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民族地區勞動力轉移和提高區域科學文化水平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有其特殊性,其發展面臨著多方面困難,必須不斷創新,才能在改革發展中開拓新的局面。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
本文所論民族地區主要指少數民族人口分布較多的地區。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區域性,不同區域的高等職業教育與當地的區域經濟特征有著密切的聯系,具有地方特色,具體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培訓方略、生源、就業出路、辦學體制、投入機制、學校管理等方面。高等職業教育的區域性特征要求對不同的區域采取不同的發展方略,本文著重討論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
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
民族地區主要集中于我國西部邊疆和東北地區,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面積占全部國土面積的64%,我國2.2萬公里的陸地邊境線有1.9萬公里為少數民族居住地區,與東部、東南沿海及中部地區相比,總體上仍然處于落后地位,在這樣的經濟文化背景下成長與發展的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不僅承擔著滿足和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還對促進民族團結與共同繁榮、縮小東西部發展的差距、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最終實現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全國高等職業教育大發展的過程中,民族區域的高等職業教育也已經起步,但從總體上看發展仍然緩慢,不足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不斷增長的人才需求,無論是發展規模還是發展質量和水平都與其承擔的責任極不相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后,基礎薄弱,致使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后勁不足。高等職業教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與人才的投入,在沒有外來的大量投入的情況下,民族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難以獲得快速發展。
二是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地位與作用認識不到位,短時期內在觀念的轉變上還有較大的障礙。在學科本位觀念很強的現階段,將教育管理決策者與普通民眾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轉變到與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位置上來還有一定的距離。
三是存在產業結構和社會需求與教育結構和人才結構之間的矛盾。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的矛盾是永恒的,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在民族地區,這一矛盾主要表現為經濟文化發展滯后。在產業結構上,民族地區仍大體上處于農業社會與前工業社會階段,工業化程度低,手工農業、手工工業、半機械化產業與自動化產業并存,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結構失調,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這種經濟形態的多元狀況與產業結構的不平衡對人才培養與人才結構提出了多元要求,要求培養能適應這種特殊社會經濟環境的各類人才,這對于還處在起步階段的民族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嚴峻的挑戰。
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導向
國家民委、教育部2000年7月28日頒布的《關于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見》,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中等)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和作用、辦學指導思想、辦學路子及有關政策和措施發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對高等職業教育也有較大的指導意義。2002年8月24日,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2004年印發的《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要點的通知》、2005年印發的《2005年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要點》等法規,都使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步入了依法健康發展的軌道。但這些法規只是原則性的規定和指導,具體到民族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實際,則要求在國家法規的基礎上因地制宜。
民族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有其自身的實際情況。首先,這些地區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生產技術水平總體上比較低,高科技人才需求數量較少,高等教育基礎薄弱,師資力量嚴重不足,舉辦高等職業教育的經濟文化力量都相對欠缺。但這些地區的農業、林業、旅游業、礦業、能源等資源優勢明顯,人才需求量大。其次,民族地區要發展必須與東部地區進行資金、技術、人才、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這方面也需要相當數量的人才。再次,民族地區近年來一直向東部輸送勞動力,隨著東部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這些勞動力也需要接受較高程度的職業培訓。最后,民族地區有一些特色產業,往往以民族文化為特征,是地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以手工藝為基礎的特色產業要做大做強,必須以現代工藝為技術手段,也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
上述幾個方面是民族地區人才需求的基本增長方向,是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基礎,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資源。以這些實際需要為導向,以同時滿足民族地區人才需求和服務于經濟發達地區的人才需求為目標,培養有一定專業基礎知識,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較高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民族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才能立足于當地,才能具有發展的后勁。
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是高等職業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是不同時期社會生產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具體體現,同時,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成果的縮影和歸宿。民族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要想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從當地經濟與社會文化發展的實際出發,同時不斷吸收和借鑒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經驗教訓。
(一)要樹立多元的以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課程觀
高等職業教育應樹立多元的課程觀,這種新的課程觀既要根據當前的社會需要關注課程的短期目標及其實現,更要關注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既要關注課程的規劃、設計、實施與評價,也要處理好課程在文化、歷史、政治、生態平衡、美學等方面對人類狀況、社會結構、生態領域的影響,使高等職業教育真正促進民族地區的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的直接目標是就業,是及時滿足社會對人才類型和質量的需求,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與多元的民族和社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應該是開放的、動態的、過程性的,課程目標應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根據所服務地區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與方法,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為本,發揮高等職業教育的優勢。
(二)要根據培養方向確定高職課程目標和方向定位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就是俗稱的“專才教育”。因此,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建設的目標也應定位在專門性與實用性上。專才教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缺口較大的情況下具有應急的良好功能。但在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經濟文化與行業多元呈現的情況下,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才教育”傾向已經開始不適應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專才”只有專一的技能,崗位、行業、發展水平等方面的適應性受到很大局限,隨著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的突現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專才”極有可能面臨就業難、轉崗難和發展難的問題。
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的流動、就業的競爭、知識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都要求從業者對不同崗位、不同行業和不同的經濟文化有更強的適應性,這就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在變化發展的社會需求面前必須作出新的調整,才能發揮服務社會的功能,才能保證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因此,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在目標選擇上,必須克服傳統的“學科本位”課程觀,實踐多元可持續發展的課程觀,以培養適應廣泛就業和自我發展需要的復合型、綜合型“通才”為目標,通過課程體系改革,使學生既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又具有較強的就業彈性和廣泛的適應性與發展能力,堅持多元的、以增強學生適應性為主的課程目標和原則對民族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這些區域的學生與主流環境接觸有限,適應性更為不足,增強適應性對他們而言具有特別的意義,這是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中必須注意的問題。
(三)要及時構建科學的課程結構并適時充實課程內容
民族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要充分把握21世紀知識經濟對人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要求,建立技術型教學體系,促進課程結構體系整體優化,更新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具體來說就是要充分把握本地區與服務地區(東部、中部地區)的需要特別是相關行業的基本情況,作好專業定向,確定相應的課程結構、教育內容與教學模式。
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與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有著大體相同的課程體系發展方向和要求,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基礎課程與專業技術理論課程、實踐課程與素質教育課程要有機結合起來,在不同的專業領域應有不同的側重。
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必須充分發揮為當地經濟文化發展服務的功能,這是與其他地區高等職業教育有所不同的一個重要方面。應當深入研究當地的傳統工農業、民族特色工農業、民族特色第三產業發展的需要,據此設置相應的專業和課程,為這些產業的發展提供特殊的、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持。
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在課程實施的評價上應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新的多元適應性課程觀要求擺脫學科本位的課程理念,淡化公共基礎課、技術基礎課與專業課的界限,確立“能力本位”的課程觀。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具有更為豐富的內容,因此在課程實施的評價上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評價模式,當前的職業技術考核方式多種多樣,關鍵是如何科學地靈活運用的問題。
在保證專業基礎性課程得以實施的同時,應及時充實與專業有關的高新技術知識,力爭做到既能保證傳授基礎理論與技能,又能讓學生掌握現代高科技前沿技術,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四)要根據實際需要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法
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的改革必須通過實際的教學方式方法的革新才能得以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在處理課程與教學的關系上必須把教學內容改革與教學方式改革結合起來,特別是要轉變傳統的相對封閉的知識教育與狹窄的專業教育思想,應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注重適應性教育,改變以課堂、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建立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適應性為中心的教學體系。
在教育教學方法的發展上,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與其他區域的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共性,不同的是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還必須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特點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使教育教學過程與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態度與風俗習慣有機結合,增強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
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
不斷探索與創新辦學模式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有其特殊的環境,其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創新要從當地實際出發。
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企業、行業的參與和合作,這已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歷史所證明。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本地企業往往難以完全承擔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也難以支撐當地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因此,這些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依靠外部發達地區的企業(行業)。在結合方式上可以借鑒當前比較成功的“訂單式”培養之路,將企業(行業)生產的實際需要、產業特點與學生的適應性發展要求結合起來,建立切合本地實際的、內外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與發達地區相比,民族地區多處于經濟的后發展地區,往往缺少必要的資金。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要想方設法建立多渠道投資、融資體制,在加大政府投資力度的同時,建立投資主體與經費渠道多樣化機制,制定政策,搭建籌集資金的平臺,積極爭取各種基金會、社會團體、中外企業以及個人的辦學投入,同時更好地調動學生家長及社會成員投資職業教育的熱情。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強調,職業技術教育要“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這對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的指導意義,在辦學與投資主體上缺乏靈活多樣的方式,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是難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有一定規模的優秀師資隊伍。民族地區由于地緣上的劣勢,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難,必須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地少量的人力資源,特別是要充分利用本區域中心城市的優秀人才,一些適應民族特色工業發展要求的技術熟練者和手藝人才都可以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師資加以培養。
在培養對象的來源與就業輸出方面也要有靈活創新的機制。在吸引生源方面應該以本地生源為主,這一方面可以提高當地勞動力轉移的比例和效率,另一方面也可為提高當地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做出貢獻。民族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升產業結構和促進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力量嚴重不足,這決定了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創造外向型的培養模式,在培養和輸出勞動力方面更多地利用發達地區的優勢資源,使學生的學習環境與模擬工作環境、實際工作環境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走產學合作的道路。這種外向型的人才合作要以本地的發展為目的,以東部發達地區為重要的借鑒與輸出方向,在此基礎上建立立足本地、面向先進發達地區、動態跟蹤社會需求的培訓模式。
參考文獻:
[1]方舟.中國職業教育的困惑[J].教育與職業,2005,(28).
[2]邢益平.對普通院校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與思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4(7).
[3]吳亞萍.基于現代課程觀的高職課程改革[J].職教論壇,2004,(9下).
[4]王根順,王成濤.影響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六個問題[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7).
[5]趙顯寧.關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思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6]鄭國強.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質量問題綜論[J].職業技術教育,2004,(7).
[7]黃克孝.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思考[J].職教論壇,2004,(1).
[8]劉蘭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體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5).
[9]黃亞妮.論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區域性[J].職業技術教育,2002,(28).
[10]楊勇承.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思考[J].理論導刊,2002,(11).
[11]倪筱琴.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江蘇高教,2002,(6).
[12]王新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互動發展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2,(6).
作者簡介:
古志華,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4級碩士研究生;
古翠鳳,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