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電子線路》課程教學的問題,提出了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保證改革順利進行的輔助條件。
關鍵詞:《電子線路》;課程改革;實踐教學
《電子線路》是一門技術基礎課,是為專業課學習打基礎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但是,高職院校《電子線路》課程教學普遍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1)現行《電子線路》教材內容落后,以分離元件電路分析為主,集成電路介紹為輔的課程體系遠不能適應目前電子設備中集成電路大量推廣使用的客觀現實。(2)高職院校《電子線路》教材理論水準定位偏高,給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識接受能力還不強的職校生帶來了困難。(3)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系統知識、輕專業需要和知識應用的問題表現得十分突出,這和職業教育要從學科型轉到職業能力型的要求相矛盾。因此我們要從教學思想、教材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各方面進行課程改革,以便建設《電子線路》新的課程體系。那么,如何使《電子線路》課程的教學更加符合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呢?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電子線路》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適當降低理論深度,突出物理概念,理論聯系實際,使課程內容和體系更好地為高職院校教育這一層次服務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懂技術、懂管理、能操作的應用型高級人才。在知識結構方面,基礎理論要少而精。然而就目前采用的全國統編《電子線路》教材來看,教材內容和結構基本上沒有擺脫大學教材的框架,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大學教材的濃縮,內容一般都較深,理論水準定位偏高,使得很多學生對教學內容難以理解消化。加之學生在前面課程的學習中形成了嚴格分析與計算的習慣,《電子線路》課上第一次碰到工程估算的概念,很不適應,于是學不懂《電子線路》的內容,造成了被動局面。因此必須降低教材的理論深度,對內容合理取舍、深入淺出,突出物理概念。對課程中有些較為復雜的公式,在講清物理意義的前提下可不作具體的推導,使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能力相適應。對傳統的分析方法應有取舍,如三極管的電流放大作用,統編教材上沿用大學教材模式,從三極管內部載流子運動過程進行分析,學生很難理解。若采用三極管的電流分配關系進行分析,內容篇幅少了很多,學生對三極管的電流放大作用的概念就很容易接受。再如適用于分離元件功放電路的圖解法,負反饋放大器的開閉環算法等,可不再作為主要的電路分析法。對于像二極管整流,調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內容,若能理論聯系實際,結合一些生產實例講授教學內容及其應用,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緊跟電子技術的發展,改革課程內容和體系從教學法的觀點來看,課程體系恰當與否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好壞。一個好的課程體系,不僅要符合初學者的認識規律,而且應當注意經典理論與先進科技的適當結合。從上世紀60年代集成電路問世起,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模擬集成電路塊的種類愈來愈多,功能愈來愈強,在許多電子設備中已經改變了用分離元件組裝電子線路的傳統作法。這就給電子技術人員的培訓方法及要求帶來新的要求,過去要求技術人員根據輸入和輸出條件逐級分配指標、逐級設計的傳統方法,而現在取而代之的是正確選擇和使用集成電路塊及其附加電路和接口電路等。因此,《電子線路》課程應在確保基礎的前提下,跟蹤電子技術的發展,建立以集成電路為主干的新課程體系,例如在講好半導體基本知識和講清基本放大電路概念的基礎上,圍繞著模擬集成電路講分離元件電路。可以適當壓縮一些內容,如多級放大器的分析與設計、放大器微變等效電路分析法等。像負反饋放大器的分析、功率放大器等內容可以借助于集成電路進行討論。從而用較多的時間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根據專業教學需要,專業工作需要和崗位職業能力的需要,確定課程教學內容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先有教材,教師根據教材編寫授課計劃,講授學科內容。編寫教材一方面要兼顧學科的系統性、完整性,同時又要考慮發行后教材使用的廣泛性,這樣的教材針對性自然不強。各專業對《電子線路》課程內容及深淺程度要求不盡相同,兩者差異的存在使得授課內容一定意義上脫離了專業需要,專業必需的內容沒有講,客觀上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和一些必需知識的殘缺。畢業生常感到“在學校學習的某些知識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許多畢業生不能很快上崗操作,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期。這從一個側面反映教學與崗位工作相脫節,學生的專業能力不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甚至滯后于科技的發展,所以在《電子線路》的教改中,我們應瞄準崗位目標,實施能力教學,不要過多地考慮知識容量,而以學生學習專業課和畢業后直接從事崗位需求為準講授課程內容。以下幾點在教學過程中值得考慮:(1)建立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課程體系,要針對培養職業能力的目標來定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要深刻理解專業課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目標。針對不同專業制定《電子線路》所需要掌握的內容。(2)在給各專業班級分配任課教師時,一定要考慮該教師所學或者從事過的專業,盡可能做到專業與教學內容對口。(3)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在三到四年內讓每位任課教師參加一定的專項生產實踐,以便更好地熟悉專業及其發展趨勢。(4)《電子線路》課程的各任課教師要經常和與其他專業課教師座談,及時掌握專業課教學對《電子線路》的要求,并結合專業課的實例來充實教學內容。
加強工程實踐訓練,實行三層次實踐教學《電子線路》課是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突出高職院校辦學特點具有顯著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受過去學科型教育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電子線路》實驗依附于《電子線路》理論教學,實驗只是作為驗證理論的補充,而不是作為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實驗教學以二多(分離元件實驗多,驗證性實驗多)、二少(實驗課時少,實驗占本課程成績比例少)為主要特點。多數學生不重視實驗,往往是一看(看實驗指導書)、二抄(抄實驗數據)、三完成(完成實驗)。這幾年許多學校進行了實驗教學改革,適度增加了實驗課時,增多集成電路實驗次數,實驗單獨設課,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實驗課的教學質量,加強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還是要從實驗課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其立足點是“學”而不是“教”,根本目的在于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組織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教學過程,變被動實驗為主動實驗,激勵學生自主實驗學習,讓他們在實驗學習中學出興趣,獲得知識。三層次實踐教學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而設計的。所謂三層次實踐教學就是把實驗內容分為基本實驗、提高性實驗、綜合練習三個層次,各層次的實驗內容,要求及指導方法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以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對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做到反復練習,做到“熟能生巧”。基本實驗是對學生實驗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三基”進行初步訓練。可安排在前面驗證理論的五個實驗中,內容包括常用儀表練習,常用元器件的識別、測試與應用,基本放大電路和運算放大電路的靜態、動態測試,測量數據的處理、誤差分析等。這樣安排便于學生入門,提高其實驗興趣,同時也為以后實驗打下基礎。電子儀表是電子實驗的工具,一定要熟練掌握其實驗方法,放大器的靜態、動態測試是電子實驗的基礎也要反復練習,掌握各種測試方法和技巧。提高性實驗安排在基本實驗之后的其他十個實驗中,內容有研究特性指標、分析與排除故障、焊接與調試電路,目的是進一步加強和提高學生實驗的“三基”。這時實驗講義可根據需要寫得簡明扼要,對一些基本要求安排得多一些,并且反復練習。有些內容如焊接實驗電路板、擬定實驗步驟、設計實驗記錄表格可在不同的實驗中讓學生完成其中的一項或兩項。綜合練習安排在期末,集中一段時間(三周或四周)進行,以培養技術人員應有的能力為主要任務,對學生進行綜合練習,在動手與動腦的協作中完成知識技能的結合,使之成為課程的綜合能力。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讀識繪制電路圖的能力;查閱技術資料的能力;選用器件和電路,分析估算電路的能力;搭接調試電路的能力;分析排除故障的能力;制作電路產品,解決工藝問題的能力。綜合練習教師只需給出練習課題和技術指標,其他具體工作如查資料、定方案、選擇電路、制作印刷電路板、選擇儀表、組織實驗、分析實驗結果等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綜合練習課題選擇得是否適當直接關系到它的教學效果,在選題時既要考慮所選課題應能使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理論和技能,達到培養能力促進理論學習,促進技能訓練的目的,又要考慮學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知識能力。注意不能脫離學生的原有實驗基礎,避免綜合性太強、太復雜,應使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為標準。
當然,要保證課程改革順利進行,只有正確的改革思路還不夠,還需要一定的輔助條件作保證,如:(1)課時分配。目前高職院校《電子線路》課程中理論課時比較多,實踐課時比較少,在以能力為本位的新體系中,我們要在“必需、夠用”的前提下,精講理論,以便拿出更多的時間去加強實踐教學。(2)教師業務能力的提高。現在任教《電子線路》課程的教師大都是大學或研究生畢業后直接分配到高職院校的,他們理論水平較高,實踐動手能力較差,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需要學校創造條件,逐步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3)課程改革與專業改革的相容性。要提高學生能力,滿足崗位需求,單靠改革《電子線路》一門課程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把《電子線路》課程改革和專業結構及專業課程改革結合起來同時進行,學生的專業能力才能提高,才能滿足崗位需求。
參考文獻:
[1]康光華.電子技術基礎(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任為民.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設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7.
[3]魏志源.電子技術[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1.
[4]呂國泰.電子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