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不同版本的企業管理類專業《貨幣銀行學》教材及教學大綱的比較研究,結合企業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的特點以及企業管理類專業培養人才目標的要求,可以發現,《貨幣銀行學》課程存在著一些問題,必須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不僅要對該課程的名稱,而且要對該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并提出建立《企業金融實務》課程是改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貨幣銀行學;教學改革;企業金融實務
《貨幣銀行學》課程是企業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學生可以掌握貨幣、信用、利息、銀行等多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能夠運用貨幣信用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更好地從事企業投資管理、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管理等活動。但是,從企業管理類專業的整體課程體系來看,《貨幣銀行學》課程不能滿足企業管理社會實踐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要求。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應該對企業管理類專業《貨幣銀行學》課程進行必要的改革。
《貨幣銀行學》課程的問題
通過對不同版本的企業管理類專業《貨幣銀行學》教材和教學大綱的比較研究,結合企業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的特點以及企業管理類專業培養人才目標的要求,筆者認為,對于企業管理類專業的知識體系來說,《貨幣銀行學》課程存在著以下問題:
課程名稱不適合企業管理類專業的課程體系《貨幣銀行學》課程是金融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學習金融學的基礎理論課。《貨幣銀行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一般局限于貨幣理論與基本業務知識。而企業管理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有節約使用貨幣資金的能力、融資理財能力、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等基本金融素質,《貨幣銀行學》課程名稱顯然不能反映這些要求。因此,在企業管理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貨幣銀行學》的課程名稱本身就存在著問題,不能反映人才培養的實踐性要求。
課程內容和培養對象不適合企業管理類專業的社會實踐要求作為金融專業的必修課程和基礎理論課程,《貨幣銀行學》課程的內容一般局限于貨幣理論、基本業務知識、業務方法以及為滿足金融機構培養人才需要的教學,一般講授貨幣與貨幣制度、貨幣供應與需求、信用與利息、金融體系、金融市場、對外金融關系、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金融創新等內容。而社會對企業管理類專業從業人員的金融知識要求一般包括貨幣的基本理論業務知識,金融業務活動的基本理論與知識,與金融機構溝通的基本方法與知識,企業經營過程中的資金營運規律、內容、方法,企業金融風險管理等。而以上知識在現行教材中很少涉及。由此可見,《貨幣銀行學》的課程內容是主要針對金融專業自身業務運作的教學要求而設計的,不適合企業管理類專業從業人員對金融理論知識和業務知識的需求。
課程教學目的和要求不適合企業管理類專業的社會實踐要求由于金融學專業與企業管理類專業各自的專業特點和培養人才的目標與規格不同,這兩個專業的人才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內容、知識結構、崗位技能方面的需求也不同。例如,《貨幣銀行學》所講授的貨幣供求理論與企業管理類專業人員的工作實踐聯系很小,但這部分恰好就是這門課程一個很重要的教學內容;而企業管理類專業人員需要掌握的資本運營成本問題、從事業務活動必須具有的融資理財能力、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在該課程中又不涉及。
綜上所述,可見,運用《貨幣銀行學》的教材、教學大綱對企業管理類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不符合企業管理類專業培養人才質量和規格的要求,也不符合教學規律,是很不妥當的。現行《貨幣銀行學》課程名稱、內容及培養人才目標,都不能滿足培養企業管理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所以,在企業管理類專業教學中,必須重視對《貨幣銀行學》課程進行改革。
課程名稱及內容的改革
對課程名稱的改革由于《貨幣銀行學》課程名稱本身的問題,不適合企業管理類專業的實踐性要求,所以就必須對該課程的名稱進行改革。筆者認為,課程名稱應改為《企業金融實務》,這個名稱可以反映企業管理類專業的社會實踐對金融理論知識和業務知識的需求。一方面,它比較貼近于企業管理類專業人才對金融學知識的需求,體現了金融學理論與業務知識對企業管理類專業理論與業務體系的補充和完善,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企業管理類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這個名稱又與課程內容相一致,較全面、客觀地反映了課程的實質內容,使課程教學的內容名副其實,貼切實際。所以,《企業金融實務》能夠體現名稱與內容的統一,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需要的統一。
《企業金融實務》課程的教學目的及內容課程的教學目的是由人才培養目標決定的,課程的教學內容是由課程的教學目的決定的。因此,為企業管理類專業開設的《企業金融實務》課程,其教學目的是由企業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決定的。根據企業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企業金融實務》課程的教學目的應該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企業管理類專業的社會實踐所需的、與該專業的業務活動比較貼切的現代金融理論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具有在企業管理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現代金融理論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從事企業管理、企業金融管理、企業投資管理、企業風險管理等活動的能力。根據《企業金融實務》課程的教學目的,確定《企業金融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時,應該認真研究企業管理類專業對金融知識的需求狀況,合理安排適應企業管理類專業需要的金融理論基礎知識和業務技能知識,使該專業的學生能夠學到適用、實用的金融理論與實務知識,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企業金融實務》課程的教學目的,確保企業管理類專業實現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因此,《企業金融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內容:(1)企業管理人員必備的貨幣基本理論與業務知識。(2)企業管理人員與金融機構溝通時必須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論知識、金融業務程序、業務技能操作方法。(3)企業管理人員從事業務活動所必須具有的融資理財能力、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運用貨幣金融理論進行市場分析的能力所需的貨幣金融知識。根據以上三個方面的要求和內容,《企業金融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講授貨幣基礎理論、信用與利息、金融體系、商業銀行業務基礎、保險信托業務基礎、證券投資業務基礎、企業的資金供求與運動、企業的資金籌措、企業資本運營、金融市場和外匯匯率、企業金融風險管理等內容。這些內容的設計與安排應該緊密聯系企業管理類專業業務活動的實際需求,緊緊圍繞企業業務活動與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聯系來進行。基于課時和篇幅的限制,以及企業管理類專業的實際情況,安排《企業金融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時,必須取消《貨幣銀行學》中的金融系統內部業務性、理論性、知識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如貨幣層次的劃分、中央銀行業務、貨幣政策與宏觀經濟調控、通貨膨脹治理、金融機構內部業務等方面的內容。
課程的教學改革
針對企業管理類專業培養人才目標的特點,僅僅在《貨幣銀行學》課程名稱和內容上進行改革是不夠的,還必須對《企業金融實務》課程進行必要的教學改革和創新。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要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工作的核心。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取得不同的教學效果,它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關系到學校培養學生的質量。可見,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是十分必要的。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即根據學校的教學進度、課程開設的時間、相關課程開設的情況選擇教學方法,并靈活選用教學方法,即把多種教學方法靈活搭配使用。教學方法有灌輸式、敘述式、啟發引導式、互動式、演示實踐式、課堂討論式、案例式、閱讀式、生產(業務)過程參觀式、復合式等多種方式。我們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某一種方式,只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才是正確的做法。因此,《企業金融實務》課程教學方法的選擇不可拘泥于某種定式。例如業務課教學可以采用演示實踐式、業務過程參觀式的教學方法,以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和改革由于《企業金融實務》教學課時有限,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學校要努力改善教學條件,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建立足夠的多媒體教學場地,鼓勵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活動。一方面,運用多媒體資料可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又可以節約教師板書的時間和學生記筆記的時間,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進行教材管理體制改革教材與教學脫節是一個老問題。各學校組織編寫校本教材是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這需要學校進行教材管理體制的改革:(1)學校要下大力氣解決教材與教學脫節的問題。(2)學校要在觀念上進行更新,要充分認識校本教材在辦學過程中的積極作用。(3)學校要采取措施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編寫校本教材。(4)學校要正確處理好統編教材與校本教材的關系,堅持“容納、吸收、提高”方針,適當采購相關論著供教師參考,使教師在吸收名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從而使校本教材不斷融入新的教育成果,提高校本教材的水平。
總之,企業管理類專業的金融學課程內容已經不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認真研究企業管理類專業《貨幣銀行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改革,建立新的課程教學體系勢在必行。
作者簡介:
吳東泰(1958—),男,山西稷山人,1983年畢業于山西財經學院財政金融系,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