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在培養合格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應將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因此,應結合高職教育與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具體分析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標定位與基本內容。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目標定位
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標
相對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有其明顯的個性,主要培養合格(或者說是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也有特殊的側重點,其主要任務是將人文教育的養分有機地滲透到科技教育活動之中,在高職學生成長為合格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發展過程中,提供“綠色”的生長食糧。鑒于此,筆者認為,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標應定位于:盡可能地滿足高職學生成長的自由性、發展的全面性、存在的主體性、成才的多元性需求,教育和引導學生逐步養成完整的人格。
高職院校人文教育應滿足學生自由成長的需要自由成長是現代社會每一個人的基本人權,也是人類生命體存在的天然方式,成長的自由性主要體現在人的身體與心靈充分自由的發展,強調發揮人的天性潛能。自從我國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逐年增加,而且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二者共同導致就業競爭愈演愈烈,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高職院校在高校中的實力排序沒有優勢,畢業生的起點相對較低,一般情況下高職畢業生在與其他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中處于弱勢位置。為了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擺脫就業競爭弱勢,大部分高職院校圍繞發揮自身的職業技能優勢,采取了一些舉措。一是通過校企聯合,開展“訂單式”培養;二是加大職業技能教育的權重,縮短理論教育的時間,增加學生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的課時;三是與勞動部門推行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相銜接,倡導學生加強基本技能訓練,參加相應的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力圖獲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促進畢業生就業上崗。高職院校的上述舉措雖然或多或少帶有教育功利性傾向,但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無可厚非,只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成長的自由性,要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不是所有學生都愿意或者能夠作為“訂單”產品推薦給用人單位,也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通過職業技能考核后持證上崗就業。因此,高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要增加有關學生成長自由性的人文教育養料,避免教師和學生落入為就業而教學和學習的純職業化功利性教育的樊籬。
高職院校人文教育應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首先,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建設創新型社會的要求。當代高職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是我國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重要承載者,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取決于其綜合素質,因此,高職學生必須全面發展,積淀寬厚的綜合素質,積蓄與鍛煉創新能力,成為合格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才能肩負起創新立國的歷史重任。其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其今后生存的需要。高職教育培養的是實用型、技能型、勞動型人才,其勞動主要是與高新科技緊密聯系的技能型勞動與創造型勞動,處于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必須時刻適應科技進步與發展,不斷提高自己對新技術、新工藝的操作技能,并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及時調整、更新,以適應生產力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高職人才的價值是通過技術與能力體現的,這種技術與能力的獲得無不與人的綜合素質的儲備相聯系,無不與學生時代的全面發展相聯系。因此,高職院校人文教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是關心學生將來的生存與進步,也直接關乎高職教育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目標能否實現。
高職院校人文教育應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較普通高校畢業生而言,高職院校(尤其是工科類的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主要將從事具體的技術工作,長期處于單一枯燥的技術工作環境,容易使人忽視自身的主體性,成為環境的“客體”,因此,在學校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認識與內化自身存在的主體性,樹立和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教育學生在尊重自己存在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存在,既要珍惜和熱愛自己的生命,也要關愛和敬畏他人的生命,既要克服生命渺小虛無的心理傾向,又要防止極端自我心態的產生。要引導學生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其善于從單調的工作環境中尋找樂趣,同時培養民主、平等的人際交往態度,增強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建立和諧愉悅的人際關系。
高職院校人文教育應與科技教育有機結合,滿足學生成才的多元需求人的全面發展絕非平均發展,高職院校應鼓勵和引導學生在一般發展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需要和可能選擇某個職業方向重點發展,造就自己的專業技能特長,使學生多元化成才。首先,就單個個體而言,由于先天素質與后天環境影響的不同,在生理、心理、社會性方面的潛能存在著差異,形成了個體特有的一系列穩定的心理品質,即個性,全面發展既要為學生的整體素質考慮,使學生達到社會人的基本素質水準,又不能抹殺個體個別發展的需要,應滿足學生個性充分發展的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其次,一般情況下,高職生的綜合素質比普通高校本科生要略遜一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這是“素質分異”的結果,并不代表所有高職學生的智力水平一定比普通高校的學生低,因為一個人自身的智力水平存在縱向時間上的分異。隨著個人的主觀努力和心智的成熟,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入學后,其素質結構可能發生很大的變化,其綜合知識與能力可能會超越以前的“優勝者”。因此,高職人文教育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生入學時的素質分異并不一定導致終身職業分野,要鼓勵和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和興趣,制定各自的成才計劃,努力學習,實現遠大的人生理想。再次,高職教育的專業或工種的設置以社會職業分工為基礎,較具體地反映了社會不同職業崗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而人的各種能力模式與人格模式總能與某種職業存在相關性,一旦個體找到并進入與自身個性相適宜的職業發展軌道,其天賦潛能就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因此,高職院校人文教育應與科技教育有機結合,為使高職學生傾向性潛能的發揮創造更多的機會,高職學生不同傾向性潛能的充分發揮必然導致其多元化成才。
綜上所述,高職教育不是培養單純的專業人,也不是培養單純的職業人,而應該是培養完整的社會人。因此,高職教育不能忽視人文內涵,必須堅持做人、做事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既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服務于社會,特別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也要充分認識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價值追求的過程,應該同時滿足個人發展的需要,以追求人性的完美、培養健全的人格作為其最高目標。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不僅要對學生進行“何以為生”的知識技能教育,而且要對其進行“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使之將“為學”與“為人”有機地融合起來。
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基本內容
高職教育必須使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義感,成為合格的公民;使其既具有強烈的求知興趣,又具有善良的求知目的;既具有現實的生命關懷,又具有長遠的人生志向;既具有個人的理想追求,又具有心憂天下的廣闊胸襟。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人文教育的熏陶。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院校建校時間都不是很長,學校的人文教育資源不多,校園人文氛圍不濃,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短,人文教育方面的課程學時學分少,規模小,系統性差。因此,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整體實施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切入:在知識方面,使學生對哲學、歷史、文學、藝術、體育及當代科技的發展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在能力方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其個性,激活其創造潛力;在修養方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和文明的行為舉止,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著力培育一種人文精神。具體說來,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如下幾方面:
思想導航開展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擁護社會主義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
道德教化開展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和教育高職學生夯實為人民服務的職業道德理論基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突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際關系理念,信守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等職業道德規范,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心理疏導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與身心發展特點,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首先,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與環境,確立適宜的奮斗目標;其次,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挫折,努力培養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增強挫折承受能力;再次,幫助學生樹立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培養多方面的興趣;最后,引導學生培育創新精神,對所學的專業知識孜孜不倦地鉆研,力求有所創新,從而推動技術進步。
審美熏陶開展以陶冶高尚情操和加強審美修養為主要目的的文學、藝術、審美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與創造力。
個性塑造良好的個性品質與人的成功發展及幸福息息相關,高職院校人文教育應注重對學生良好個性的塑造,要著力培養學生正直、誠實、熱情、開朗、寬容、樂群、勤勞、善良、謙虛、質樸、自尊、自信、自強、自立、自制、果敢、頑強、穩重、嚴謹等個性品質。
人類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要有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信譽度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較強的創新能力,因此,應將職業能力的培養與人文素質的培養有機統一起來,用人類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積累的智慧與精神陶冶、教育學生,引導其求真、從善、愛美,洞察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感,為其走好職業發展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葉肇芳.論職業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J].職教論壇,2000,(5).
[2]劉曉明.人文教育與高職培養目標[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3,16(2):88-90.
[3]張立芬.談高職院校合格人才培養的定位、標準和保障措施[J].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2003,5(3):75-76.
[4]劉太剛.高等職業教育探索·創新·實踐[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楊柳.高職院校應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5-8.
作者簡介:
傅龍華(1968—),教育學碩士,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