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結合教學實踐,闡明了確定《國際商法》課程位置、突出教學內容實用性和前瞻性、講清司法適用中的《國際商法》的重要性,同時指出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方法將會使《國際商法》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國際商法》;司法實踐;教學手段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意味著我國涉外商事交往將進入一個更大規模的發展階段,國內各種商事組織平等參與世界市場競爭的機會將越來越多,我國的司法與仲裁機構處理的涉外商事爭議以及我國涉外商事主體去國外提出訴訟或仲裁的比率也會大大增加。在這種形勢下,以培養外貿一線從業人員為目標的高等職業教育涉外專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培養的涉外專業人才,不僅應熟練掌握國際貿易的各項基本制度,而且還必須具有較為嫻熟的分析與處理國際貿易活動中所產生的各種法律問題的能力。這就促使各高職院校在一些涉外專業中都把《國際商法》當作一門必修課來開設。但是,在不同專業中如何安排《國際商法》這門課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是我們在實踐中不得不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一些涉外專業開設《國際商法》的實踐,提出以下可行性措施,供同行參考。
合理確定《國際商法》在專業課群中的位置
每一個專業的課程體系都是由各個課群構成的有機體,而專業課群是該課程體系中最為本質、最能體現專業特色的部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不同的涉外專業雖然都能把《國際商法》作為一門必修課來開設,但由于教學計劃制定者對《國際商法》課程內容不了解,在安排課程序列時常常出現偏差。
《國際商法》源于中世紀末期歐洲的商人習慣法。17世紀以后,隨著歐洲各國采用各種方式把商法納入本國的國內法,從而使商法失去了原有的國際性和跨國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商法逐漸恢復其國際性和統一性。[1]今天,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國際商法》已發展成涉及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運輸、國際環境等領域的錯綜復雜的法律系統。另外,《國際商法》畢竟是一個法學分支學科,學生在沒有經過法律知識學習和法律思維訓練的情況下,很難在短時間內入門,更談不上在林林總總的國際商事法律制度中抓住其精髓以供實踐之需。基于以上原因,筆者向專業所屬院系提議修訂教學計劃,調整《國際商法》的開設時間。例如,國際貿易專業應先開設民商法、經濟法、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涉外文秘、商務英語專業應先開設法律基礎和法學概論課,開課時間最好安排在第三學年,等等。實踐證明,這種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的課程設置,能消除學生心理上的障礙,激發學生對《國際商法》的興趣。
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前瞻性
《國際商法》是在國際貿易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將隨著國際商事活動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充實和完善。從目前的國際商事交易現狀分析,《國際商法》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調整國際商事主體的法律規范,二是調整國際商事交易活動的法律規范,三是調整國際商事救濟的法律規范。《國際商法》的教學內容要反映這一現實,體現實用性和前瞻性。這一點,也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筆者在教學中主要采取兩種做法:
針對不同專業培養目標,改變教學側重點
既要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講解,又要按照“有用、有效”原則,突出教學重點。對國際貿易專業而言,我們應當強調《國際商法》的風險防范功能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功能,讓學生掌握在國際商戰中如何用規則來獲得救濟的本領;對涉外文秘專業而言,我們應當讓學生掌握外貿實務流程中各種單證和法律文書的制作;對商務英語專業而言,則側重于培養學生理解法律文本和翻譯法律文本的能力。
適應時代發展,及時增加新知識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商法》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際并購式的跨國公司的影響與日俱增,而對其進行必要的控制和監管也已提到日程上來;電子商務和網上交易正在改變傳統的合同法、貨物買賣法、代理法和票據法等;傳統的產品責任法只包括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立法把產品的回收也納入其中;國際保理業務作為新生事物開始出現在一些立法中。[2]在講授《國際商法》過程中,應把《國際商法》理論與實踐中的最新發展介紹給學生,使學生能把握有關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前沿動態,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講清《國際商法》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如何適用
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不同在于它直接培養第一線的實務工作者。我們在《國際商法》教學中必須要讓學生知道《國際商法》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是如何適用的,那種“遵循從理論到理論,或從規則到理論,或從規則到規則的論證模式”[3]與我們職業教育的目標相悖,會造成《國際商法》理論與實踐脫離的嚴重后果。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不僅對《國際商法》制度作微言大義的闡釋,而且讓它“回歸人間大地”,真正成為涉外專業學生的一種技能。具體地說,就是講清國際商事條約、國際商事慣例、各國商事立法以及一些特殊法律規范是如何適用的。這是很多《國際商法》教材或講授者容易忽略的一個問題。現列舉如下:
國際商事條約的適用在國際交往中,我國一貫堅持和遵守國際條約,主張條約必須信守和條約優先適用的原則。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國際商事慣例的適用我國允許以國際商事慣例來彌補法律之不足,但適用國際慣例不得違背我國的社會公共秩序。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第3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而《民法通則》第150條規定:“依照本章規定適用外國法律或者國際慣例的,不得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公共利益。”
外國商事立法的適用外國商事立法可因當事人的協議或沖突規范的指引而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得到適用,但也不得違背我國的社會公共秩序。
其他一些特殊法律規范如《國際商事合同通則》、《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等,可以對立法起到示范作用或者作為司法解釋的參考資料。
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方法
不可否認,《國際商法》教學會受到體系脈絡不鮮明、知識點繁雜而零散、兩大法系制度容易混淆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對于更準確地表達信息、溝通感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在教學中經常比較不同形式的優劣,認為適合《國際商法》教學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多媒體的使用多媒體具有內容豐富性、直觀性、實用性、簡約性、效率性、藝術性等特點,[4]如與《國際商法》教學結合,便顯示出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首先,多媒體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大量的信息。其次,多媒體圖文并茂、聲形俱備,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且有助于表達復雜的問題。再次,多媒體的藝術性不僅有助于增強《國際商法》知識的親和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例如,筆者在講授英國和美國的法院結構、代理的內外部關系、信用證業務流程時,通過用CAI課件演示圖表,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比較的方法著名國際私法學家丁偉教授在《沖突法論》中指出“比較法是國際私法之母。”[5]筆者認為,在《國際商法》教學中,也應當引入比較的方法。從總體上說,由于歷史與文化傳統的差異,大陸法與普通法是西方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在《國際商法》的很多規定方面也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我們遇到問題時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觀察到細微差異,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國際商法》的內涵。
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近代源于美國的一種教學方法。現在,案例教學法在我國高職院校中的推廣和普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筆者在《國際商法》教學中也采用了這一方法。首先是選取原汁原味的英文《國際商法》判例,然后對此進行分類,對于經典案例,主要通過案例模擬或歸納法進行詳細討論或講解;對于一般案例,只限于課堂分析。涉及我國的《國際商法》案例,啟發學生思考,站在我國立場上解決問題,是非常必要的。這就需要主講教師做好引導,盡量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掌握運用《國際商法》維護國家權益的本領。
參考文獻:
[1]曹建明,丁成耀.《國際商法》引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曹祖平.新編《國際商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中國涉外商事審判熱點問題探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王晨.國際法CAI課件的開發及其應用[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5,(4).
[5]丁偉,陳治東.沖突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朱義亭(1979—),男,山東莒南人,臨沂師范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國際法。
(本欄責任編輯:周秀峰)